本文
为杭州交通91.8综合发布
来源:齐鲁晚
报(qiluwanbao002)、21财闻汇(jiayou21cbh)
综合自 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华尔街见闻(ID:wallstreetcn)、央视财经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丽正式宣布退市!
对于中国的女孩子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买女鞋,十有八九会买到百丽和它旗下的品牌。
也难怪
百丽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盛百椒
曾豪气地说: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
就在新零售模式,开始风靡整个中国商业圈的时候,一个让人不胜唏嘘的消息来了!
北京时间2017年7月27日下午四点,
“一代鞋王”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退出香港联合交易所
。
时移势易,由于
鞋履市场的不景气
加上
电商转型失败
等多重因素,最终让这位昔日的王者日渐没落。
早在4月末,百丽国际公告称收到私有化通知,要约人所计划的私有化价格为6.3港元/股,公司总估值为531亿港元。这与市值巅峰时的1500亿港元相比,市值缩水近2/3!
最终,中国最大的鞋业企业百丽国际(港股代码1880)在7月27日收盘完成了私有化。
百丽的两位创始人,董事长邓耀和CEO盛百椒均没有参加此次收购,宣布出售全部的百丽股份。
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
邓耀和盛百椒总共占据25.74%的百丽股份,也就意味着最终以套现百亿而离场,百丽从此不再是“百丽”!
此次百丽高达531亿港元的收购金额,也刷新了港交所的最高纪录。
百丽国际过去三年多时间里,同样收到了
来自马云所带领的淘宝天猫
的巨大冲击。
曾为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目前
83岁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邓耀
并没有参与此次私有化,他卖出所持有的百丽国际全部股权,把自己创立了几十年,经营一辈子的企业卖了出去,他和CEO预计套现金额约100亿元。
邓耀出生于1934年的香港的一户普通人家,20来岁的时候进入香港皮鞋厂做学徒工。十年之后,他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型皮鞋工厂。
如果从邓耀当小学徒到2017年7月27日百丽国际完成私有化,卖出全部股份,邓耀做了能有60多年,也就是一辈子的鞋。
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之后,邓耀看到了并把握住了内地的大机会。邓耀在1980年左右,先是提供设计给内地工厂,制成后再购回香港售卖。
当时,他是除国货公司以外,惟一跟内地工厂买鞋的香港人,而Belle(百丽)这个品牌,也在1979年于香港面世,名字取自法语Belle(美人)。
资料图
随着邓耀在内地生意的迅速发展。1998年,他干脆暂停百丽在港的销售,全力发展内地市场。
2011年时,随着百丽国际股价的大涨,邓耀就以40亿美元名列香港富豪榜第9名,全球排名第281位,而在他之前的香港富豪,绝大多数都是做地产起家或以地产为主的香港富豪。
然而,
从2014年到2015年开始,邓耀所带领的百丽国际受到了来自电商的巨大冲击,让80多岁的邓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后邓耀决定接受高瓴资本为主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变相卖出了全部的公司股权。
1992年刚创立时,百丽只是一家资产200万港元的小厂!
它凭着迅速占领商场和街边店等渠道,经过短短15年的发展,2007年5月百丽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上市之初市值便高达670亿港元。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在百丽国际最辉煌的2013年,百丽的市值更是一度超过1500亿港元,成为中国最大鞋履零售商,“鞋王”的名号更加响亮。
公开资料显示,百丽国际鞋类业务的自有品牌主要包括
Belle、Teenmix、Tata、Staccato、Senda、Basto、Joy&Peace、Millie‘s
等。
除了自有品牌外,百丽还代理包括
Bata、Clarks
等在内的品牌。有市场观点认为,
百丽国际的存在,涵盖了国内鞋服行业的一大部分、尤其是占据女士鞋类市场的半壁江山
。
▲图片来源:百丽官网
纵观百丽当年的发展史,其实也是快速开店的扩张史。
2009年其新增鞋类自营零售网点681家;
2010年到2012年,百丽每年净增门店数目都在1500至2000家;
2011年,百丽最为巅峰,最为疯狂!这一年,百丽公司平均不到两天便会开设一家新店。
绝大部分的百货商场,都有百丽的店面,由于品牌覆盖了各种年龄层,再加上店面的众多,百丽不仅仅占据了大量的客户,同时,也成为了百货商场青睐的对象。
一时间,百丽利润暴涨,市值狂增!最巅峰的时候,一度达到了1500亿!而“凡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有百丽!”“只要有百货商场的地方,就有百丽的身影!”也成为了百丽公司创始人盛百椒引以为傲的豪言壮语!
行话说“得渠道者得天下”,然而百丽国际大举扩张店铺数量,也为日后单店产出的凋落埋下了伏笔。
2015年,百丽国际净利润首次出现大幅下滑,这是上市九年以来首次利润下滑。也是在这一年,一向强调开店数量的百丽国际,鞋类零售网点减少了366家(大陆地区)。
之后公司虽积极转型,但仍未能改变关店、业绩下滑的颓势。百丽国际2014年、2015年、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04.74亿元(港币,下同)、484.52亿元、470.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60.1亿元、34.85亿元、27.13亿元。两年时间净利润暴跌了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