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环球科学  ·  我们会迎来一个最冷的冬天吗? ·  3 天前  
科普中国  ·  婚姻中最受欢迎的伴侣类型 TOP1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普中国

身上的这 7 个部位,真的不用清理得太干净!

科普中国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10-25 07:30

正文


现在,市面上的“清洁”项目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了:头疗、足浴、采耳、洗鼻……不但花样繁多,连时长也在一路增长,只是掏个耳朵,就十八般兵器轮上,动辄半小时起步。


而在传统项目之外,一些新式清洁大法也在悄然上架,比如令人想到就很眼疼的“洗眼”,商家美其名曰:给心灵的窗户拂拭掉灰尘。


甚至,连肠道也被纳入了清洁名单中。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虽然一些人在清理过后觉得很放松,但实际上,人体有些部位,的确不需要清理得太干净。过度清洁,对它们反而可能会起反作用。


耳朵


趴在妈妈腿上掏耳朵,是很多人共同的温馨记忆,但这个很多人清理了几十年的部位,其实根本不需要频繁去掏。

耳屎并不是耳道的排泄物,它学名耵聍,由外耳道表皮以及外耳道软骨部分泌出的一种抗菌、防水的蜡状物质组成。这种蜡状物质可以阻止灰尘、昆虫等外物进入,也能让耳道保持干燥,维持酸碱平衡,防止真菌繁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在我们日常的咀嚼、吞咽或运动中,它们会不断向外耳道移动,自然排出。频繁掏耳,则会令外耳道腺体频繁受到刺激,从而分泌出更多的蜡状物质,导致越掏越多。

另外,人们掏耳时常常用到的挖耳勺和棉棒也很危险。

挖耳勺过于坚硬,若是有人没遵守“掏耳朵时不许碰我”的法则,就有可能伤害到鼓膜,引起疼痛和听力下降。棉棒则会把耵聍往耳道深处推,掏了半天,一点用没有。

有些人习惯去采耳店找专业技师掏耳朵,这个做法同样不推荐。目前,国内尚未认证“采耳师”这个职业,也因此缺乏行业标准与审核。而根据新闻报道,这些店的器具消毒往往也不过关,很可能会令耳朵感染真菌。

如果是在洗澡或游泳时,不慎耳朵“进水”,或是外耳道狭窄,耵聍排出能力较差,以及老人和小孩,则需要去医院请医生用专业工具来掏。

肚脐


抠肚脐这个习惯向来有许多争议。

老一辈的人常说:肚脐连着肠子;抠肚脐,会容易闹肚子。而有些人则觉得,这里布满褶皱,极容易堆积灰尘、汗液、皮脂等一系列脏东西。

实际上,肚脐的来源很简单:婴儿在出生之后,连接母体的脐带会被剪掉,残留在肚子外的部分会慢慢干瘪,形成肚脐。它和肠子没什么关系。

不过,这不意味着,就能放心抠了。

虽然肚脐没有和内脏相连,但却紧挨着腹膜,也是腹腔内最薄弱的部位。它只有表面皮肤和皮肤下层纤维结缔组织,没有肌肉层,若用指甲去抠,可能会抓破表层皮肤,令其受到细菌感染。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另外,指甲中含有大量细菌,若不小心通过肚脐进入体内,可能会导致发炎,严重的还会出现腹膜炎。

有研究称,人的肚脐内有 2368 种细菌,但它们大多都是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常见的细菌,不会对皮肤带来多大害处。

不清理这里,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有异味,看起来不美观。如果想去清理,最好用棉签蘸取适量清水和酒精,在肚脐内轻轻打转,且不要过于频繁。

鼻孔


很多人习惯抠鼻孔以及每天修剪鼻毛,但这两个行为,都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人们抠鼻孔时掏出来的“鼻屎”实际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屎”,而是鼻腔黏膜分泌的粘液。它的作用很多:湿润鼻子、沾住灰尘和细胞碎屑。频繁抠鼻孔,鼻腔黏膜会在刺激下分泌更多的黏液。

另外,鼻子里的毛细血管相当丰富且脆弱,你或许也会有类似的经历:手指伸进去,却怎么都够不到那块想掏出来的鼻屎,一用力,就不小心流血了。要知道,人的指甲缝里往往藏污纳垢,尤其是很多人会用小拇指去掏,这块指甲可能刚刚才掏过牙齿和耳朵。所以,抠鼻,无异于是在运输细菌。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修剪鼻毛,本身没什么大问题,试想想,如果某天和心动对象见面,他的一根鼻毛从鼻孔中探出头来,那实在太煞风景了。

不过,很多人修剪鼻毛的方式可能并不科学。比如:拔鼻毛,或者鼻毛并没有长出鼻孔外,就频繁修理。

鼻毛其实是鼻腔内部的一道防线,过度修剪,会令你的呼吸系统缺少第一轮保护。而拔鼻毛,则会令毛囊受到损伤,令细菌侵入,引起鼻前庭炎等症状。

当鼻毛过长,长到鼻孔外时,才有修剪的必要,可以通过修眉剪等比较安全的工具,把长的那部分剪掉即可,不需要“斩草除根”。

头发


在很多社交平台上,你都能看到头疗项目的推广:只需几十块,就能给头部解压,还能促进头发生长。项目包含的步骤也很繁琐,各类产品轮流上,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对头发施展十八般武艺。

但实际上,头发根本不需要如此隆重地清洗。

如果头皮很少出油,平时生活工作的环境也很干净,两三天洗一次头发即可;如果一天不洗就会有味道,头皮还会痒,那么一天洗一次也没问题。

但洗头时,最好要用指腹在头发和头皮上打圈,这样就能在保护毛囊的基础上进行清洁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像是在头疗馆里,一洗就是一个小时起步,拽拉弹挠样样不落,还用各类工具(比如有很多个尖锐触角的按摩神器)对头皮进行轮番碾压,那就会破坏毛囊,也会形成牵拉性脱发。

眼睛


洗眼是很多保健店里新推出来的清洁项目,在洗眼液等工具的润滑下,一堆“细小的垃圾”轻松就被清理了出来。很多店家会说:这是陈年污垢。毕竟,很少有人自行洗过眼睛。

但实际上,人的眼睛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清洗。

人的眼睛自带清洁系统:无论是哭是笑、睁眼闭眼,结膜的杯状细胞和副泪腺都会分泌出基础眼泪,这其中,就包括盐分和特球蛋白等灭菌物质。每次眨眼,它们就会被刷到眼球表面,形成泪膜。当灰尘进入,眼睛也会自然应激流出眼泪,冲走异物。

如果频繁使用成分复杂的洗眼液,不但会破坏眼睛的正常菌群,还有可能破坏角膜黏蛋白。

所谓洗眼洗出的脏东西,其实不过是眼表分泌物、脂质以及脱落的组织碎屑,或者脸部灰尘。

肠道


很多名人都曾推崇肠道清洗,认为它能排毒养生,但目前,此举并无科学依据。除了便秘严重的病人需要去正规机构治疗,其他人都没有必要在保健机构里“灌肠”。

肠道清洗、灌肠,指的是导管自肛门经直肠插入结肠(大肠的一部分),频繁灌肠,会破坏肠道菌群,影响肠道的排泄、消化、吸收功能。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可能还会引起肠穿孔的危险。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类似的新闻不在少数:某位市民在保健机构做灌肠之后,出现了下腹部和后腰剧痛,被诊断为肠道穿孔;某位市民做灌肠时感到小腹剧痛,结果被确诊为直肠损伤。

私处


关于女性身体的谣言一直数不胜数,比如:经血是废血,来月经是排毒;宫颈糜烂是种严重的病,得赶紧治。以及:女性的阴道不干净,要经常用妇科洗液清洗。

其实,女性阴道里有多种微生物,它们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相对维持稳定,共同抵御外来细菌进入。可以说,它本身就有自洁的能力,每天只需要用温水清洗即可。

具有杀菌作用的妇科洗液只能在短时间使用,经常使用会破坏女性外阴部的自净环境。

如果身体不适,最好及时就医,而不是自行清洁。

过分爱干净,可能是一种病


爱干净,本没错,它代表着一个人很勤快,不但想让自己清爽,也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有些人可能并不只是爱干净,而是得了洁癖。

医学范畴里的洁癖和日常聊天中的不同,它是心理疾病,属于强迫症。如果你有如下情况,也许就有患洁癖的可能:


1、超出正常范畴内的反复清洗。


2、避免和他人以及他人的物品接触。


3、明白过度清洗其实不必要,但还是忍不住要去做。


4、不但自己会过度清洁,周围人也必须和自己一样。


当符合上面这四点,且若这四点无法实现就会感到焦虑、厌恶、愤怒时,就属于洁癖了。

一旦此类情况严重影响到你或者周围人的正常生活、工作,比如因为害怕会沾到细菌而不敢出门,即使出门也要穿防护服,如果防护服有一点点缝隙就会紧张、焦虑,要及时咨询医生。

总而言之,人体的很多部位都有自洁能力,清洗时无需过度,就能让其保持得很干净了,一旦过度清洁,破坏其原有环境,就可能出现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Hulcr J, Latimer A M, Henley J B, et al. A jungle in there: bacteria in belly buttons are highly diverse, but predictable[J]. PloS one, 2012, 7(11): e47712.

[2]Okuda I, Bingham B, Stoney P, Hawke M (June 1991).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earwax". The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 (3): 212–5. P.

[3]Ear wax: MedlinePlus Medical Encyclopedia. medlineplus.gov. [2021-03-07].

[4]Shah S, Donze-Reiner T, Shah V. Diversity of navel microbiome in young adults. J Med Microbiol. 2020;69(5):721-727. doi:10.1099/jmm.0.001192IF: 3.196 Q3

[5]Gupta A, Dhingra A. Chronic Rhinotillexomania Leading to Unilateral External Nare Stenosis[J]. Cureus, 2018, 10(8).

[6]Okuda I, Bingham B, Stoney P, Hawke M (June 1991).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of earwax". The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20 (3): 212–5. P.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李米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策划丨符思佳

责编丨符思佳

审校丨徐来 林林


相关推荐

1.那些经常关灯看手机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这 4 种变化你肯定想不到

2.钾是香蕉 3 倍,钙和牛奶相当!这种“坚果之王”促排便、保护心血管健康,现在吃正好

3.这种长得像灯笼一样的北方水果,我打赌南方人没见过

4.碰一下就又疼又痒浑身刺挠?这种“隐形杀手”可能就在你床上!

5.睡觉有这个习惯的人,老得更快!2 个方法帮你避免……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