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叔大菊观
我的主业是读财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浪科技  ·  【即日起,#暴雪国服登录需绑定网易账号#】# ... ·  23 小时前  
虎嗅APP  ·  全国的大城市,都在为错过DeepSeek彻夜难眠 ·  23 小时前  
福建知识产权  ·  2025年2月公益讲座计划:“专利商标代理政 ... ·  2 天前  
InfoQ  ·  2025 年将成 Python 主导 AI ... ·  2 天前  
知产库  ·  哪吒汽车vs魔童哪吒无效宣告裁定书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叔大菊观

写在基蛋生物翻倍之前(中)

生叔大菊观  · 公众号  ·  · 2019-03-19 20:26

正文

鸡蛋生物这只股票最早在2月25日当天在雪球推荐大家关注,之后就被各种催稿~

比较意外的是,《写在鸡蛋生物翻倍之前(上)》,上周五刚推送出去,这周一直接就涨停了,今天继续高开高走,创下了半年以来的新高!

祝贺一下前期就买入的童鞋,说不定你们的持仓成本比我还要低,重要的是已经开始赚钱了!

虽然连拉了两根大阳线,但一切才刚刚开始,大家每次都能在第一时间配置生叔概念股,不管熊市、牛市,年年都笑傲股市!

话不说多, 限于篇幅关系,《 写在鸡蛋生物翻倍之前 》还是分为上中下三篇吧

下面是前一篇的链接,没看过的童鞋先撸一遍,即使不买这只股票也可以学习一下我的分析思路:

写在基蛋生物翻倍之前(上)


3

市场空间及潜力

生物医药行业在产品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没有被纳入医保(当然像国外那样个人的重大疾病商业保险比较发达的环境就另议了),产品一旦进入医保范围,虽然存在着类似带量采购这类价格被打压的潜在风险,但总体而言长期需求是非常稳定的。

正因为大多数费用由保险支付,所以当病人寻求医疗保健或者医生开药时,价格一般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

大部分的IVD都是在医保中的,也就是说患者在医院检验费用是可以被报销的。

按照IVD出厂口径统计的国内市场规模目前在650亿,如果未来3年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那么3年后市场规模就超过千亿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全球最大的龙头罗氏占130-140亿,占到5分之一,国产品牌占到的市场份额不到一半,分布在1000多家企业。

事实上,纵观整个全球医疗器械产业,体外诊断这个方向的市场总量一直以来都是稳稳占据第一的位置,而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心脏、影像这样的领域。体外诊断2017年的市场规模在650亿美金左右

POCT是整个IVD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行业,其他主要的细分行业还包括: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和血液诊断。(大家不要去纠结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你来问我我也不会告诉你的,想知道自己去百度喽~)

2017 年中国 POCT 市场大约 70 亿元(不含血糖),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背后的驱动因素既有来自政策方面,同时也符合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

在判断一个行业的前景时,除了看绝对的行业增速和规模外,我们同时还要关注结构性的变化趋势。刚才说到全球IVD行业非常大,规模超过650亿美元,那么你知道IVD当中哪个细分领域占比最大吗?没错,就是POCT。

POCT在全球IVD市场中占到30%左右的份额,排在它后面的分别是微生物诊断(21%)、免疫诊断(18%)、生化诊断(15%)。因此,国外同类公司的营收都在百亿以上,国内的公司目前也就几亿规模。

在国内IVD行业下,POCT反而占比很小,只占到11%,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国POCT起步比较慢,比国外整整慢了10多年,撇开一些“国情”和“文化”的因素,大多数行业发展到最后在规律上都是趋同的。

还记得我在《写在基蛋生物翻倍之前(上)》中说过:

从技术演变的规律来看,总是效率更高的替代效率更低的,成本更便宜的去替代成本更高的,方便快捷小型的设备去替代体积笨重的大型设备。


根据以上条件,从自上而下的逻辑出发,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一下,未来3年如果中国整个IVD行业增长至1000亿规模,POCT在其中占到15%的份额(相对全球只有一半),那么POCT的市场规模就可以达到150亿以上,相对于现在的70亿,翻了一翻。

整个生物医药领域,有哪些行业总规模可以三年翻一翻,且达到1000亿以上的规模呢?其实很少的,一只手数的过来。

至此,我想已经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我在当下的整个医疗器械板块中最关注IVD行业,而在IVD当中我觉得POCT是一条非常好的赛道。核心的逻辑还在于未来的行业发展规律和边际增量的大小。

试想,在认清楚行业发展的主趋势后,你再去选择投资标的时候怎么会不增加成功率呢?

POCT根据使用场景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我这里稍作点评,一语带过:

血糖类: 血糖检测技术相对成熟,规模也是最大的,但是技术门槛最低,竞争非常激烈,最难实现差异化,进口替代完成度很高,市场中的参与者比的是成本领先和销售渠道,没有什么特别的看点,行业增长逻辑主要还是渗透率的提升。

传染病类: 主要包括 HCV、梅毒、HIV、乙肝、流感等,在传染领域POCT 比传统方法更为迅速、灵敏。因此在三级医院通常作为化学发光检测的补充在医院相关科室使用。而在基层医院和社区诊所传染病类POCT被拿来直接替代了化学发光使用,也算是中国特色。总体来看,这个方向的发展前景比较平稳,但是市场容量比较大。

血气/ 电解质类: 这类试剂主要是用来监测血液中的各项指标的含量,在急性呼吸衰竭检测、急救、手术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这类检测对精确度的要求很高,技术门槛也相应的较高。所以一般是以【定量】产品为主,目前国内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国产化率比较低,市场空间也不错。

心血管类/心脏标志物: 通过检测循环血液中对应物质,反应心肌损伤情况、了解心血管功能、检测心血管炎症情况等,对精度的要求一般为半定量,技术门槛仅次于血气/ 电解质类,市场空间也相对较大,近年国内该领域在整个POCT中相对发展速度对快,目前已经进入进口替代的过程中。

炎症类: 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检测感染疾病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发的,由于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带动,近年来放量明显,成为 POCT 增长的热门项目。由于检测精度要求一般,好处是POCT对大型仪器的替代性也比较显著,劣势是行业技术门槛不高,后期竞争会比较激烈。

另外还有妊娠类、毒品检测、血凝等领域,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最后,生叔来如数家珍总结一下就是:

从目前市场份额占比上,感染类+心标类 POCT 占总产品(除血糖)份额最高,超过 50%。

血气/ 电解质类和心标类的技术门槛最高,竞争环境最优。

而血糖类、传染病类最成熟,炎症类短中期爆发力可圈可点。

妊娠类、毒品检测目前都是比较小的市场,天花板比较低。

血凝和血气/ 电解质类国产替代化率最低,其他的领域都已经进入了国产替代的进程中。

所以,就目前而言,生叔最看好心标、血气/ 电解质类、炎症这三个领域。

而鸡蛋这家公司恰好就踩中了我最看好的三个领域中的两个,怎能不叫人欢喜?

从鸡蛋2017年收入结构来看,诊断试剂类中心标占比为65%,炎症占比为30%。

(1)心血管类 POCT 试剂业务——核心产品持续放量

大家都说癌症是众病之王,其实与癌症相比,心血管病才是导致居民死亡占比第一的疾病,肿瘤仅居其后。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为2.9亿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心血管病,这就是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什么我首先强调了患者人数呢,因为不管是制药行业还是医疗器械行业,只要它们的产品目标市场有大量的患者人群,后者需求明显未被满足,这就存在一个非常好的盈利机会。

不要忘了,如果把测算一个行业规模的公式简化到极致,应该就是:

行业规模=潜在消费者总人数*人均年消费金额

此外,这个方向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大趋势上都是最有爆发力,能够走得最长远的一个需求,老龄化人口结构的宿命正在向我们走来,而且避无可避。未来老年人会越来越多,而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就是心血管病!

当然,光有庞大的患者人数是不够的,一个产品能够持续增长,不断提高渗透率,必须要有其固定的使用场景——大白话来说就是为什么要使用产品A(如POCT)而不是产品B(如实验室的大型设备)呢?

我们得找到这个理由。

由于抢救心血管类病人在时效性上的要求比其他疾病救治高得多,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发病后三小时内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间,所以对于这类疾病,早期诊断异常重要。

POCT 检测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 ,可以在 15 分钟内得到多项指标,而传统的检验科需要 1-2 小时,POCT 凭借检测速度快的最大特色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只要它精确度不断提升,未来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成为原有检测诊断方式的替代品)。

目前心血管类 POCT 这个领域的市场规模在IVD中排第二,约在12-15亿的规模,具体不详, 但它是增速最快的POCT细分领域 。从全球来看, 心标类POCT近五年的复合增速是12%,高于整个POCT行业的增速(9%),而国内更加不得了了,心标类POCT的年增速高达30%!远超整个行业的水平。

②炎症类试剂业务——重点发展品种

前面介绍过,炎症类试剂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用来检测感染疾病是由细菌还是病毒引发的。由于受到了政策的影响带动,近年来放量明显,成为 POCT 增长的热门项目。

这是个什么样的政策呢?

就是在2012年颁布的限抗令,全名叫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到了2015年这个限抗令在各大医院开始全面严格实施。

导致的结果,第一个就是抗菌药物(抗生素)这个曾经雄踞医院用药排名榜首位大品种在全国范围内被大面积限用,医疗机构不得不更加严厉地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

第二个就是直接催化了 炎症类检测试剂的放量。

由于我国落后的用药习惯,炎症检测在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受到国内医疗机构的重视。抗生素滥用情况较多(感冒发烧管他什么原因,直接抗生素来一套)。

这里普及一个常识:

一般感冒可以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抗生素药物只对细菌类感冒有效。


生叔认识一个儿科医生,他曾经对我说过,一般自己家小孩感冒,从来不用抗生素,也不打点滴。都是在家睡几天就好了,而遇到问诊的时候,都会优先赔一点抗生素药物,严重的话就会建议打点滴——当然,你不能去怪这个医生,想想背后的原因,完全是医疗体制的问题。

之前还听过一个数据,挺吓人的,我国有 30 万 7 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占总体聋哑儿童的 30-4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 0.9%。

随着国家对抗生素的限制政策持续加码,炎症检测一下子就变成了刚需,急剧放量,基蛋近年炎症试剂业务也取得了快速增长。由此可见,在这个行业里,政策的作用真是太重要了。我觉得限抗令并不是一时的运动式治理而更可能成为一种常态,这显然对行业绝对规模的增长提供了保证。

从上述的分析来看,如果基蛋生物在心标和炎症两个领域能够站稳脚跟,牢牢占据国产冠军的位置,仅仅靠着这两个领域,其短期成长的市场空间应该还是非常大的,此外,先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冠军,再向外渗透,也是体外诊断业务增长的潜在空间和长期逻辑。

其次,从它整体战略来看,却有不少的看点。

过去几年公司正在力求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第一台发动机是现有的POCT检测试剂业务,第二台发动机通过研发并投放高端仪器来驱动试剂的增长。第三台发动机是全产业布局切入IVD其他领域的市场,并将研发创新作为驱动公司的长期力量。

③全产业链布局

中国整个IVD市场规模大约在600亿以上,当前体外诊断中三大核心领域分别是免疫诊断(化学发光)、生化和分子诊断。

目前公司虽然九成收入是来自POCT相关业务,但是多年来一直保持在生化和化学发光领域持续进入与跟进

先来说生化,公司3年前已经进入这个领域,那你肯定要问了,怎么3年以来公司的生化业务规模还是那么小呢?

其实是这样的,这个行业中(IVD),各领域的技术并不是通用的,你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做样机需要1年半左右,审批也严格,需要1-2年。所以公司在这3年中一面研发新产品,一面把精力重点投入到了渠道的开拓上,虽然技术需要时间,但是渠道却是通用的,渠道是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真正的根基,这个根基打牢固了,一旦有新产品推出上市,就能在短期内快速放量。

公司在吉林有各项目叫全自动生化仪,以前是买的外资仪器+自己的试剂,发现推广起来很难。但是在2018年公司自主生产的仪器正式获批,在2019年还会在这个基础上推出两个新的版本。

而且根据一次机构调研了解到,整个吉林项目已经封顶,今年的年底开始投产,吉林生化项目设计的产能是10亿/年,厚积薄发,三年磨一剑,只要公司的渠道完全展开,我预计未来两年公司的第二增长点就会有很突出的表现。

再来说说负面的问题,生化这个领域相比发光和POCT更加成熟,它的技术含量更低,毛利率也不高,市场竞争更激烈。

公司之所以要切入这个领域一方面是基于全产业链的布局,把品牌做大做实,第二是鸡蛋的研发起点比较高,目前生化的高端产品(800束以上)基本全靠进口,鸡蛋的定位直接就是高端市场,和外国企业一争高下,如果能够成功,毫无疑问是在一个成熟市场中通过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绕开了激烈的竞争环境,拿下一块可观的肥肉。

问题是,高端市场这么多年来还是都是外资垄断,鸡蛋的竞争对手万孚其实也进入了生化市场,国产品牌真的能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吗?这里的不确定性就比较大了

说完生化,再来说一下化学发光这个市场。

化学发光是国内整个IVD行业中市场规模最大的,规模在200亿左右,业增速达 20%左右。同时这个市场的技术壁垒是最高的,要远超生化和POCT。这是我除了POCT以外最看好的另一个细分行业。

现在这个行业主要被海外的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垄断,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在 10%左右,进口替代空间巨大。不过近几年国内一些领先的企业也纷纷实现了技术突破,新产业生物、安图、迈瑞、迈克规模都已经过亿。还有一家透景生命,通过其独特的高通量流式荧光技术的多指标联检优势在高端的三级医院市场开始了进口替代。

未来走出来2-3家规模30亿朝上的企业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最终哪几家会走出来现在难以看出,还有很多POCT甚至生化领域的龙头公司也在往里面去切,竞争格局比较混乱。

鸡蛋2017年推出了MAGICL6800全自动化学发光测定仪,正式开启化学发光业务,据公司说是一共经历5-6年的研制周期才推向市场,如何真是如此,说明管理层的眼光还是比较有前瞻性的。

你如果是现在从0开始再去布局根本来不及了,等再过5年再来看这个行业,基本上竞争格局已经稳定下来,没你什么事了。

公司想要在化学发光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机会不是没有,但必须赶在其他竞争对手之前寻求差异化的机会,目前,很多常规的检验项目基本上已经被几大本土厂商皆有所覆盖,你即使做出来也没有竞争优势。

还记得生叔说过的一句话吗?这个世界对后来者其实是很残酷的,你要追上具有先发优势的对手,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和代价。好在目前整个国产发光市场中,像糖代谢、骨代谢、传染病、甲状腺、肿瘤等项目布局的厂商相对较少,还是能够去抢占这些蓝海市场的。

这个行业的主流销售模式是:通过免费(或者表面上出售机器,在完成了一定的试剂销售量后对客户返利)的方式投放仪器设备来带动试剂销售提升。所以你销售行不行,看一下仪器投放量就可以了。

下面是一张券商对安图、迈克和鸡蛋数据的对比,我们看到在发光领域鸡蛋预期2019年才投放300台机器,落后于竞争对手了5年,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的来说,这一块(发光)在近两年对公司的收入贡献我觉得相对有限。

从公开信息来看,鸡蛋和它的竞争对手万孚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万孚只做POCT,全品类布局,而鸡蛋早在3-5年的规划就是要向IVD全产业链发展。生化、发光、血凝、血球等等都希望涉及并做到较好水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