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历史解密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陈德身中9箭救朱元璋,朱元璋称绝不辜负卿,抄 ...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在30年 ... ·  5 天前  
米筐投资  ·  历史罕见,楼市迎来大变局! ·  6 天前  
米筐投资  ·  历史罕见,楼市迎来大变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历史解密

此人突然回国,某国整个航母演习舰队直接后退100海里!震惊世界

中国历史解密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5-22 12:26

正文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种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图片上边的《中国历史解密》即可!

广受推崇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iping1168   商务合作及投稿版权QQ:404658704

文:互联网热点,ID:web-news


北京时间2017年1月8日,科学的星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7年前的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回到祖国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7年中,在这座科学的宫殿里,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直至58岁的节点上戛然而止。


他就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黄大年。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资料照片)


斯人已逝,追思犹存——


在无限思念与崇敬中,让我们走进他短暂却精彩的人生。


(故事有点长,不过相信您看完,一定深受感动。)





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在黄大年身上,我们更能掂量出这句话的分量。


7年前的平安夜,黄大年坚定地登上回国航班。


身后,是剑桥大学旁的花园别墅;是弃在停车场的豪车和满满两仓库药品;是学医的妻子放声痛哭,忍痛关闭的两个私人诊所;是仍在英国求学的女儿……


心中,是这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孩子从不曾忘却的赤子情怀——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


黄大年1958年出生在广西南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每晚在油灯下刻苦读书。高考头一天,他走了近一天的山路,才走到考点。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资料照片)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1996年,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9年4月,接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传来的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黄大年表示马上回国。他觉得,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在硕果累累的时候回来更有价值。当时,黄大年已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黄大年的学生周文月追忆,她问老师为什么抛下那么多毅然回国。黄大年回答:这是必然。我们这些长年在国外的专家,对祖国的爱很深很深。


走下飞机,长春以漫天飞雪迎接游子回家。康河柔波、剑桥水草,怎及游子心中白雪飘飘的北国那似父亲般粗犷的拥抱——多年前,弥留的父亲打电话留下最后的遗言,“孩子,你是有祖国的。”


回国后第六天,黄大年就与吉大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开启了“拼命黄郎”工作模式。






黄大年:振兴中华 乃我辈之责





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资料照片)


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王郁涵黑着眼圈,瞥了一眼老师带领他们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的小山一样的材料,没敢吭气儿。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着熬了三个晚上,查遗补漏。直至开会前,胸口仍很憋闷。他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黄大年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


可谁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想起这件事,王郁涵恨自己:“早知如此,说什么都要劝阻他。”


可谁又能劝阻得了呢?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他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在他心里,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2010年11月22日,黄大年(左二)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学术问题(资料照片)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缺一个领军人物。正在着急,有人推荐了刚回国不久的黄大年。”


“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几年前,黄大年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在国外忍痛未归,攻关的正是这个技术。


一天都没有等。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样机,一连数月,一有空他就跑到无人机模型销售的店铺,看看这个、试试那个。店铺要打烊了,他还赖着不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钱,直接把模型抱回办公室。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


“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


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不疯不成魔。


就在这种“疯魔”中,我国在这一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就在这样的“疯魔”中,7年间他打造出充满魔幻的“大年童话”——


搞交叉、搞融合。这是黄大年回国后提出的一项新的科研理念。


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


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交叉、融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释放出无尽的想象空间。





▲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二)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资料照片)


作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才能追赶历史的潮流。





科学是严谨的,但也需要奇思妙想来成就。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


黄大年就是这样的“幻想家”。


“咱们学校有学者参加南极科考,能不能研制全地形车,完成在极寒、沟壑、全时段极限条件下的通讯、交流和作业?”


“‘云端远程控制’技术发展很快,能不能开发野外作业医疗看护车?这个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啊。”


“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南极内陆地区钻取冰下基岩岩心,能不能在海洋资源与安全领域跟建设工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联合做些事情?”


……


回国仅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


在他的感召下,王献昌、马芳武、崔军红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千人计划”专家纷纷加入进来,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


“大年的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的新方向,有望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现任吉林大学交叉学部副部长的“千人计划”专家马芳武说。


有人说,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黄大年的“疯魔”就这样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


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以他所负责的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结题为标志,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


在这个跨越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黄大年这样的“科研疯子”。





以身许国





黄大年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除了加班,他平均每年还要出差130多天,而且乘坐的大都是午夜航班,只为节省时间多工作。


2015年,黄大年爱人生病入院。半夜飞回长春,他先回家给老伴煮了面条送过来,然后就拿起笔记本电脑蜷缩在陪护椅上开始工作。


“黄老师出差时,经常中午把电话调成免提,在办公室为学生远程讲课。他常说,我有一身本领,想尽快教给学生。”黄大年的秘书王郁涵回忆。


“坐火车坐飞机,不是改PPT就是看资料,什么事都要做到极致。入住酒店后第一件事从来都是工作。每次劝他注意休息,他只是笑笑。”学生周飞回忆。


2016年12月14日,是黄大年胆管癌手术的日期。“12日晚上8点多,黄老师让我去办公室汇报一个项目。那天,他不是像每次那样埋首书桌前忙碌,而是静静地看着外面。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仔细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做。”学生王泰涵回忆,第二天术前检查,他又让我陪他,因为昨天的任务没有说完。“手术前一天,老师手肿得厉害,但他仍和平常一样,掏出笔记本,又详细交待了昨天的规划。”王泰涵哭着说。


“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手术前夜黄大年发朋友圈感慨。2016年的平安夜,病体难支的黄大年是在病房度过的。2017年1月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直至8日离世。


7年间,黄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却唯独没有自己。“为了祖国的事业,黄大年就像个充分燃烧的能量球。”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王献昌说。

        

黄大年:生命,为祖国澎湃





爱国是最高信仰





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出去又归来的仁人志士,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画卷中写下了动人篇章。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周培源、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在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时,毅然决然回国,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取得“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出重大贡献。



1950年2月,华罗庚在归国途中所写的《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该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他们的信仰就是爱国,他们的信仰就是勇立时代潮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奋斗。在国家民族利益面前,个人荣誉、物质得失,皆为浮云。正是这种超越和情怀,汇聚成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力量。

  

今天,祖国以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归铺路架桥。科学家只有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才能焕发生命的华彩,不负伟大的时代。


黄大年用他的赤子之心,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激励每个中华儿女,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出最美最强的光与热。


我们为这些因为中国梦而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科学家一个由衷的鞠躬!

更多好文在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