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鲜零售运营
[生鲜零售内参]致力于利用创新零售及电商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提升流通效率及用户服务体验,是一个有情怀有激情有专业度的资讯服务平台。我们实时发布农牧渔行业资讯、分享生鲜零售、供应链管理及营销实战经验,是很多农牧渔从业人士的贴心伙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aturePortfolio  ·  对话编辑︱Springer ... ·  3 天前  
科研圈  ·  手机上也能刷论文,还自带解读? ·  昨天  
科研大匠  ·  哈佛教授发文感叹:英伟达憾失DeepSeek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鲜零售运营

叮咚买菜IPO“续命”?

生鲜零售运营  · 公众号  ·  · 2021-03-19 10:33

正文




IPO对于水到渠成的公司来讲是高光时刻,然而对于一些严重亏损的公司则是续命时刻。


很不幸,叮咚买菜属于后者。


2021年2月18日,叮咚买菜被传最快年内赴美上市,至少募资3亿美元


公开资料显示,叮咚买菜的前身是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壹佰米网络科技推出的“叮咚小区APP”,叮咚买菜2017年上线之后,在随后新零售大战硝烟四起的两年间,共完成了Pre A轮到B+轮的7轮融资,资方有今日资本、红杉资本、高榕资本、星界资本、CMC资本、BAI等。


对此,有电商战略分析师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阿里、腾讯、美团、京东、拼多多等巨头在生鲜领域持续加码,给叮咚买菜这样没有巨头背景的“新秀”带来了一定的生存压力。此外,融资、上市不只是谋求规模化扩张,更多的还是“输血”,如果融资跟不上烧钱的速度最后还是死路一条。


由此可见,叮咚买菜的IPO融资就是续命。



生鲜领域最为典型的案例为易果生鲜。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生鲜的企业,易果生鲜曾是资本宠儿,成立15年、号称拿下生鲜电商领域最大融资、曾获得阿里系连续四轮领投的明星创业公司已经宣告倒闭。


2020年10月13日,新加坡早报消息,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以及安鲜达在2020年7月30日已经进入自愿破产重组。



倒闭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疯狂烧钱做规模,企业迟迟不能够盈利。


叮咚买菜似乎在重复易果生鲜的老路。


公开资料显示,自从2017年转型做生鲜买菜之后,叮咚买菜同样经历了多轮融资,其中包括高榕资本、红杉资本等。


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叮咚买菜多次进行公司章程变更,或许伴随着资金的进一步到位,在资本的带动下,叮咚买菜开始疯狂扩张——仅在2020年,叮咚买菜就先后进入北京、南京、广州、河北、浙江、安徽、四川等重要城市及省份,仅在11月的一个月间,便新开城市近10个。


2021年,叮咚买菜又计划在2021年总投资6亿美元,选在江苏昆山(毗邻上海)建设生鲜综合体。这个类似生鲜基地的综合体,运营能力包括生鲜半成品、面食的加工等。

不过,在生鲜这个特殊行业以及前置仓模式领域中,叮咚买菜在没有找到其盈利模式前,可以说融的多,扩张的多,也就亏的越多,而这并不能走“回头路”,此时的叮咚买菜已经骑虎难下。


根据叮咚买菜披露:2020年,前置仓总数要进一步增加,目前其前置仓布局城市包括上海、杭州、北京等地。


快速扩张,不断依靠烧钱获得发展,这就是叮咚买菜的发展逻辑,而无论是开城扩仓还是获客拉新都需要大量成本。因此,已经在2020年一年没有明确融资消息的叮咚买菜选择流血上市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叮咚买菜的融资迫在眉睫。


2021年,生鲜电商的竞争愈加激烈。


2021年2月18日,在社区团购领域,有消息传兴盛优选将完成30亿美元融资,红杉资本领投,腾讯、方源资本、淡马锡、美国KKR、DCP、春华资本、恒大等跟投。


与此同时,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中国生鲜电商领域共有14家平台获得融资,涉及平台包括:兔子鲜生、食行生鲜、味库海鲜、多点Dmall、奇麟鲜品、新发地掌鲜、谊品生鲜、每日优鲜、叮咚买菜、T11、新冻网、鲜沐农场等,融资总额超136.5亿元人民币。


对比兴盛优选高达30亿美元的融资,叮咚买菜仅以20亿美元估值、融资额为3亿美元进行流血上市也就不难理解,可以说,在一级市场当中,叮咚买菜陷入了融资困境。


公开资料显示,叮咚买菜自从2017年转型生鲜电商之后已经经历了11轮融资,其中8轮融资是从2018年到2019年年底完成,也就是说,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资本火热的时候完成了主流融资,当然,也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主流投资机构都进行了接触,这一点,从其2020年频繁进行的工商变更可以清晰可见。



2020年5月,有报道称叮咚买菜获得了新一轮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为20亿美元,不过,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对此回应为“假的。”


如果该消息是假的,那么,2020年一年之内,叮咚买菜都没有传出任何融资消息。


为什么叮咚买菜会陷入融资困境当中呢?


这与其始终无法盈利有关,投资人看不到未来,只能谨慎选择。


“在生鲜电商行业,我们目前会特别谨慎,整个2020年,风险投资行业融资比较难,也让我们对缺乏盈利模式的企业比较谨慎。“某风险投资人告诉GPLP君。


而在这方面,叮咚买菜则是典型案例。


据传,叮咚买菜每单客单价只有40多元,而履约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这意味着在履单利润层面就很可能已经是亏损,再加上开城扩仓,资金压力可以想象。


此外,叮咚买菜还需要付出另外一项高额成本,即获客成本。


通常而言,对于一家互联网电商企业而言,决定销售额的主要因素包括订单量和客单价,而订单量又和新获客量、老客留存量以及复购率相关。简而言之,想要维持一定的销售额,需要开拓新客、留住老客,让他们尽可能高频次、高客单价地复购。


叮咚买菜入场较晚,用户早已被其他同行业品牌获取,只能通过持续烧钱来抢占用户。对此,为了获客,叮咚买菜不得不进行促销——公开资料显示,为了提高日单量和拉新,叮咚买菜采取了补贴拉新的方式,比如新人首次下单奖励8元,第二单奖励12元。在北京地区,叮咚买菜将配送费调至0元,同时不设消费门槛。邀请他人注册返券的优惠力度,也从满59减30升级为减40。


这样算下来,其用户增加的越多,盈利压力也会越大。


如果再加上生鲜行业最低6%-8%的损耗率,计算其品牌成本、运营成本及宣传成本的话,商业模式可以说并没有跑通。


所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叮咚买菜既要面临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头部生鲜电商的直接竞争,还要面临快速扩张带来的成本压力,这让叮咚买菜的融资并不顺利。因此,叮咚买菜急需渠道获取资金维持目前的规模——据媒体报道,即便在叮咚深耕3年的大本营上海,每单履单平均至少要亏5元。那么零散的分布在10多个城市的其他仓,想要盈利恐怕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无法盈利的背景下,叮咚买菜需要不停地融资续命。


这也是易果生鲜即便获得了阿里、KKR等知名投资机构7轮高达60亿人民币之后依旧倒闭的原因。


其实,在生鲜行业,不只是易果生鲜,不少红极一时的生鲜电商平台都在过去两年内遇到了“生存地震”。2019年11月22日,生鲜电商黑马平台呆萝卜宣布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2019年11月29日,社区生鲜电商妙生活被爆关闭全部门店,悄然退场;2019年12月6日,生鲜电商吉及鲜宣布公司融资失败,要进行大规模裁员、关仓;2019年12月11日,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的生鲜电商“我厨”被发现其官网和APP均已暂停服务。


有易果生鲜作为典型案例,在叮咚买菜商业模式不具备持续发展,且需要大量烧钱的现状面前,大部分投资机构选择了望而却步。


如果不是这个逻辑的话,那么,还存在另外一个可能,那就是叮咚买菜就是为了上市而上市——所有的数据都是为了上市而烧钱做的准备。


生鲜电商万亿市场规模让所有巨头都垂涎三尺。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国内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大概是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2014-2019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是4.9%。以此推算,国内的生鲜零售市场在2022年预计可以达到5.4万亿元的规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