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孤独的阅读者
把顶尖大学的思维与能力训练普及给每个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能源观察  ·  电价飙升后,挪威不想再对外送电了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深圳远恒峰,邀您莅临“2025国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孤独的阅读者

一份《最小成本试错指南》

孤独的阅读者  · 公众号  ·  · 2024-04-23 20:00

正文


项目制学习(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 是孤阅一直坚持并倡导学习方法,也是英美名校一直以来在应用的教学方式。

简单来说, PBL 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或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具体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强化理解。

本期答疑的三个问题,无论是通过做一笔最小的生意来了解产业链的学生,还是不断上手演练谈话向内容的自媒体博主、又或是带着具体业务去墨西哥了解流程的律师,其背后都是一个个不同主题的 PBL。

坐而论道不如起身行之,更进一步,行动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支撑,所有的动作都很难真正落地,即使落地也会变形。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去做事」——一切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都只能在使用中获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换句话说,如果你有一件想做的事,除了直接去做这件事,没有任何其他路径能达成你的目标,但是 PBL 学习或许能降低一些你的试错成本。



你应该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入手去学习,也就是 project-based learning,这比课本上那种从底层逻辑开始学国际贸易原理要清楚得多……


产业链有很多,都去参与不现实,可以找一个终端产品去逆推学习——其实这就是一个很好的 Project-Based Learning(PBL,项目制学习)的机会。

如果你够野,甚至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比如准备一万块去了解某个产业,无所谓亏本,反正就是这一万块的本钱,做一单生意,在这个过程中去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

比如你要卖某款笔到哥伦比亚的某个商店,哪怕只卖出去了一支,只是象征性地收到了钱,但你这个项目就可以运转起来了;或者你可以稍微费点钱,找一个哥伦比亚的语言学校或者志愿者项目。

总之你先过去,在这边生活、交朋友之类的,然后当地可能有类似希望小学的机构,你就可以去找校长聊,你能给他们提供什么东西。

比如你聊好了可以给他们提供食堂的餐具,就可以开始找国内的供应商了,你可以亲自飞回来,然后再去联系小的物流公司,可能要两三个月、1/4 个集装箱这样;

总之你首先要做的,是去找国内最大的廉价西式餐具生产地,去了之后再和这边的老板谈这笔生意。

这些事都是我当年做过的,也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当时想做的是茶具的生意。

茶具不一样的地方是要订龙窑,两三万的定金,一个大龙窑开出来,几千套茶具你都要拿走。 我当时没打算拿这么多钱,先直接找到厂子里去了。

在中国,每个这样的大型生产地都有一条主街,各个厂子的老板在这条街上有一家门脸用来洽谈生意,也为了外地过来寻货源的人能去他的厂子里参观——在店里谈妥了他会把你带到他山上的厂子里去。

那个时候我在德化,当地就有一条这样的主街,我就过去「盲踩」——有一些老板是长时间找不到客户的,他可能就是坐在店里面喝闷茶打发时间。我就直接过去跟他抽根烟,聊聊天。

喝了一下午茶,聊天也聊高兴了,他就带我去他的厂子里看;我就跟着去了,也和他说我过去不是为了买一龙窑的茶具的,主要是过去交朋友的。

有个老板就给我看他们厂子的柴烧杯,他说你看这一批,是有次品的,不是特别符合客户满意度,但实际它烧出来的釉是非常好看的,你要的话 10 块钱一个给你了。我觉得可以,就花 1000 块买了一百个带回去了。

回到北京我去看柴烧杯,会炒的话,这个档次的柴烧杯在北京可以卖到 5000 块钱一个,也就是说一旦加上 narrative,它的溢价可以达到 500 倍。

实际上大多数溢价都取决于你怎么讲述这个故事,以及你在北京展出柴烧杯的这个四合院到底花了多少房租。

这么一来你会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大多数成本都是花在讲故事上面。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对整个世界的产业链产生颠覆性认知(哈哈)。

产业链其实就四个环节——producer 生产者、distributor 分销商、wholesaler 批发商,最后一个 retailer 零售商。

一般如果你能在这四个环节里面占两个,你的成本就可以比大多数淘宝商家要便宜很多;或者你拿样品出国给别人展示也会方便非常多。

每一条产业链里面都有很多学问,如果你只是单纯对产业结构感兴趣而不去亲自走一遍,你是很难搞清楚其中的门道的。

所谓大学生的「学生气」就体现在,比如你是学 International Trade 的,要对什么全世界的宏观贸易形势进行分析等等,这些都没用;

你应该是从一个非常具体的场景入手去学习,也就是 project-based learning,这比课本上那种从底层逻辑开始学国际贸易原理要清楚得多。

另外 storytelling 非常重要,你在孤阅能获得的几乎就是这个——把那些你在大学里需要学四年的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精华、基本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维和一些学科框架压缩在半年之内,你知道就可以了;

因为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都是让你更有文化、能够更系统地表达你的想法——这是我认为高等教育里真正重要的部分——而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人;没有实践单靠本科那四年,你是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教大家东西的时候,一般都是以思辨体系为主,然后会告诉你,比如历史学差不多学到某个程度就可以了,不要走太深,政治哲学学到什么程度差不多就可以了等等;

因为学这些都是在为你早日走向世界、实践各种 project-based learning 来做准备的。



首先你要判断清楚,自己是「服务型」还是「C 位型」……


谈话向的内容有几类,比如有作为连接者去采访别人,也有纯意识流输出的聊天,你(直播连麦者)要先给自己定好位,其次更重要的是要上手练。

如果是 连接两种人的访谈形式 ,练习和打磨是很重要的,因为访谈是一件很容易搞砸的事情,搞砸的不是节目的收视率这类问题,而是你和访谈嘉宾之间的关系很容易被「搞砸」。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访谈是一件比较考验人的情商、智商等等各种「商」的事情。

比如话题的引导,如果你是作为主持人的角色,你要找准话题点,它可能是你的访谈嘉宾自身的闪光面,但他自己可能不一定清楚怎么样去把这一面展现给观众,这就需要你去帮他挖掘。

这个挖掘的过程又涉及到你连接的双方的体验感,比如首先你可能需要创造一个舒服的环境去让对方更好地输出,紧接着观众这一方需要你让嘉宾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去表达;

这就对你的引导技巧、对话题的掌控、提问的方式、思维逻辑等等要求非常高,以及最基本的,要求你的表达要迅速且清晰。

更进一步说, 连接两方的访谈需要你有乙方视角,也就是你要把嘉宾和观众都当做是甲方,去思考怎么为双方服务。

你在和嘉宾聊天的时候,脑子里永远要思考,他讲的这些观众能不能听懂,不能的话你就要适时地补充:「你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或者说你在和嘉宾聊天的时候,要考虑观众可能想问什么问题,你要提前帮观众问出来。

同时你还要能从观众的各种问题里找出那些令嘉宾感兴趣的、舒服的、有话可说的问题。

这里有两个反例, 第一种是不顾及观众的感受 :比如你碰到一个很聊得来的访谈嘉宾,就直接跟嘉宾去聊一些有的没的,完全忽视了观众——这时候这场访谈的受众就变成了你,而不是观众。

常见的情况可能是话题进行到某个地方没有什么例子可以过渡,或者问题问得不清楚,然后主持人和嘉宾陷入闲聊、大笑等等。

不顾及嘉宾的感受 是什么样呢,比如观众有很多问题,你自己不做筛选,也不去引导,而是直接堆给嘉宾,这会让他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非常生硬、非常困难。

这两类访谈都很糟糕,因为如果不注重观众的感受的话你的数据就会很糟糕,不注重嘉宾感受的话,好不容易请来的嘉宾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来了,也就是我前面说的,你们之间的关系都可能被「搞砸」。

另外一个问题是内容, 做访谈你要思考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怎么去挖掘另外一个人。

做访谈对你的知识深度要求其实不高,你有当然更好,它能让你的访谈更精准,但是它更考验你知识的广度,或者说即使面对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你也可以通过提前做功课的方式提出很多问题,在访谈过程中做好双方的连接。

所以你不用担心会请不到「很有内容」的人,这个问题是相对的,比如对于我来说,我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内容,但这并不影响他获得观众的喜欢。

或者说一个人在大众市场上有没有一席之地,跟他是不是一个「有内容」的人没有大多关系,关键还是取决于他的受众面是哪部分。

所以只要你能找准这部分人群,并把两边连接好就可以了,不存在什么「优质的嘉宾」一说。

说了这么多,在此之前,其实你 先要判断一下,自己适不适合做访谈,或者说你是否是那种「愿意站在舞台中心」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总喜欢站在舞台中心的人,那你可能不适合做访谈,你适合做访谈嘉宾,别人来采访你,总之你是 C 位。

比如我自己是一个高度社恐的人,我就不适合站在舞台中心。虽然我擅长做这件事,但我并不喜欢。让我更舒服的是为舞台中心的人服务,为他们解决问题,帮他们在舞台中心发光发亮。

所以如果你是一定要「站在舞台中心」的人,可以选择 另外一种谈话形式——聊天 ,你找一个搭档,你俩针对某个话题,或者纯意识流输出,这样去互相聊天。

这种形式也很常见,小宇宙上就有这样的博客,比如我和湛叔就是这种类型,通常我俩都没有什么问题,也不会互相甩问题,大体上就是互相接话,然后意识流地输出。也有很多人喜欢这类内容。

或者还有一种就是你和搭档互相聊天,然后不断地邀请第三方来提供更加多元的视角,比如结合你的语言能力和兴趣,邀请外国人来,聊一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什么想法,这也是很好的一种内容类型。



律师来这边拓展业务要有两个思考方式:首先 你的业务要以人为主,另外业务要做好切分……

首先你要迅速转变思考方式,之前你的工作内容基本上就是别人给你一个业务,你找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把这个案子完成——基本都是在你的专业范围之内;

但是在墨西哥接案子,不是以业务本身为主,而是以人为主的。

比如有一个广东的小老板,家里有一个塑料厂,现在他的美国客户取消订单了、关税也增加了、中国海关扣着不放等等有一系列的问题;

他现在想把家里的厂子和他的三个表兄弟都送到墨西哥的某个城市,在这里开厂,产品直接从墨西哥运到美国。

但是这个人他只知道一个开始、一个结束,中间具体怎么做,需要你以这个人为主去思考。

所以这个业务又需要你去做切分,至少按地域上是分为两块:
第一,在国内他的厂子想搬迁,你要解决诸如国内是注销还是资金出境,又或者是跨国投资,跨国的话墨西哥是无限制接收外汇的,但国内这边是放还是不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你要准备什么、要怎么对接之类的;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到了墨西哥之后,再去处理事情,你就不再是一个律师了,当然如果你想的话,可以再在这边拿个证,那你要重新读个法学院,其实没必要,因为你完全可以作为你客户的代表去和当地的律师等等各种人对接。

因为在墨西哥设厂,不仅需要有律师,还得有各种专家咨询和顾问之类的,你的角色就相当于经纪人,把业务拆分之后转包出去。

像我之前在聊的那三拨人,有一拨是律师,但他是什么都能干,法律也熟,业务也熟,能达成客户的各种需求,比如你想在这边拿什么样的身份他有多少种办法之类的;

第二波价格会便宜一些,因为如果你的事需要律师介入的地方不多,主要是跑政府部门的话,找他们主要做的就是政府代办,他们会有很多比如你什么情况需要找什么人,他们可以给你推荐去找谁这样,他们有很多联系方式的资源。

所以前面说的到墨西哥之后,对于那个广东的小老板,你做的事更像第二波人,主要是帮他链接各种资源。

总之就是两点:第一,把对业务的关注转到对人和整件事的关注上;第二,做事一定要有切分。

切分这部分,第一个大的切分就是国内和国外,国内业务比较熟,这是你得天独厚的优势,国外的业务就需要你以客户的身份去考察,甚至你可以带着具体的业务来一趟墨西哥。

最简单的办法是,你看一下身边有没有有这个想法的人,让他把自己的具体情况和资料发给你,也不收他的钱,就是带着他的问题来墨西哥,把整个流程跑一遍,需要见什么人、准备什么资料、走哪些流程等等。

来了之后你用英语是完全没问题的,这边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英语都非常好,大不了你就邮件沟通,或者翻译器沟通都可以,挨个问一遍,把这些流程都搞清楚。这边也有很多付费咨询的,你也可以花点钱,把这些问题咨询清楚。

如果是走咨询的话,甚至你都不需要来墨西哥,谷歌上就能搜到很多在线咨询,你可以比如花个几千块,约十拨咨询,把整个事情全都了解清楚。咨询之后如果你还是不放心,到时候可以再来一趟。

但我觉得最终业务要想做成的话,你可能还是得跟人家有一个保证,你是在墨西哥待过的,或者对墨西哥很熟;你不能说我也没去,我只是帮你问了一下,那这肯定是不行的,说服力不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