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Music的个性化自动混音计划也许会带来自己的难题。“如果你用一款应用程序将歌曲变形,以至于无法辨别出原版,这时,它会不会脱离原版,自成一曲?”马达维说。
“把一个东西改变得没了原样,它是不是就成了你的——因为你加入了足够多的原创内容?然而,哪些情况属于原版,哪些不属于,这要怎么划分?”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马达维停了下来,仔细组织了一下语句。“我们渐渐发现,有很多都处在灰色地带。”
这其中也充满了哲学思辨:那么多初创企业和研究团队都在努力探求创造力与人性的根本问题。
“最有趣的一点在于,它也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作曲过程。我们并不清楚作曲是怎样一个过程,它很难定义。”牛顿-雷克斯说,“但构建这些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探究,同样的系统在人脑中是如何运作的?”
会被机器取代的人脑会不会越来越多?尽管Amper Music公司CEO德鲁·席尔瓦斯坦(Drew Silverstein)大胆预测,“用不了多久,AI音乐将和人类创作的音乐真假难辨,”但他还是指出,人类的价值更多地是体现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中。
“即便AI的创作与人类作品真假难辨,
作为人类,我们还是会永远珍视与另一个人共同创作的过程。这是人类的本质之一。
这一点永远不会磨灭。”他说。
马克·穆里根同意此说。“AI可能永远创作不出令人动容的音乐。为什么?因为要创作出打动人的音乐——让人翩然起舞、潸然泪下、或是会心而笑——这需要激发情感,而要激发情感,首先得理解情感才行。”他说。
“AI哪怕只是学会了模仿人类情感,那最后一道防线也会岌岌可危。不过,我们离那一天还很遥远。”
这些初创企业都希望,AI音乐能启发人类音乐家,而不是成为他们的威胁。“也许,它无法写出人类音乐家那样的作品;也许,它创作出的是我们闻所未闻的音乐。”Popgun公司CEO菲利普斯说,“这就不会威胁到人类音乐家。即便真有什么影响,它也是告诉我们,人类音乐中还有另一片天地。”
“我说起这项技术时,每一个音乐家都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玩索的新工具。要是布赖恩·威尔逊或者保罗·麦卡特尼还年轻,他们会使用这些技术吗?肯定会。”律所合伙人弗吕埃说。
“我敢说,大卫·鲍伊要是还活着,肯定会跟AI协作——我敢打包票。那会比他的Tin Machine乐队好听,这是肯定的……”
你可以试试AI音乐,以及与它十分相似的“生成式音乐”。
Jukedeck
如上文所述,Jukedeck网站的AI能基于你输入的信息,创作出相应的曲目。
AI Duet
谷歌今年上线的网站。你在钢琴上弹奏几个音符,AI就能演奏出自己的旋律作为应和。
Scape
这款应用程序由英国作曲家布赖恩·依诺(Brian Eno)参与打造。你可以随意组合,使音乐自动生成,从而形成曲目。
Humtap Music
Humtap的AI能分析你发出的声音,并创作出器乐,作为伴奏——这有点类似于文中提到的Vochlea。
Weav Run
跑步类应用程序与音乐类应用程序的结合,使用“适应型”技术调整歌曲节奏,由此匹配你的步速。
翻译:雁行
来源: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