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剖析东北是媒体屡试不爽的流量利器,
嘲笑大妈似乎也成了如今的某种政治正确
。
如果说前几年的广场舞讨论还属于涉及公共领域的社会话题,眼下风靡公众号和抖音的、模仿大妈舞丝巾拍照留念的那些图文视频,就纯粹是为流量了。反正,大妈们不会写公众号,更没法奋起反驳。
对于嘲笑者来说,这是人为鱼肉我为刀俎的绝对优势。
于是,当大妈们在区块链大会现身时,类似的嘲笑又出现了,似乎她们放飞的拍照姿势,配不上听起来高大上、实则广告牌英文都出错的“世界区块链大会”。
图
:出错的广告牌英文“word”
的确,中国大妈是很有存在感。
就理财来说,大妈们是时髦造富运动最忠实的拥抱者。从2007年的基金,2013年的黄金,到2014至2015年间的股市、P2P理财、虚拟货币、楼市,再到2016年的邮币卡,无不如此。
其中不乏致富的故事。主角多是那些原本就家底殷实的人。而多数人的命运是沦为分母,也就是:韭菜。
因为她们的入场时机往往是高点
。有人因此调侃:
“在中国,大妈群体是一个风向标。她们炒什么,就是什么到顶的标志。她们做什么,你就一定不要做什么。”
不过,中国大妈深受理财从业者欢迎的可贵之处在于:
无论被割得多惨,她们始终有勇气和信心拥抱下一轮浪潮
。
中老年人常有的健忘,是她们在造富运动中的一条条锦鲤。
她们备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身在浪潮之中时,她们经常以不太符合日常人设的大手笔著称——平时她们总是剩菜吃几天不舍得扔、家具用一辈子不舍得换、最爱教育孩子“省一点算一点”,但一遇到理财,她们就会变戏法一样摆出另一套人设。
媒体最爱这样的戏剧性。
比如2015年”五一”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股票交易日,北京某证券公司里,一位大妈带“百万”现金准备开户炒股。她听亲戚说股市火爆能赚钱,瞒着家人拿出所有积蓄,还找亲友借了几十万,想给儿子赚套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