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股民会跑过来跟我说:“我刚刚炒股几个月,一直都在赚钱,我的方法是亏了就拿着,直到赚10%就卖。我觉得炒股一点都不难啊,那些人一直亏是怎么回事?”
类似的说法还有胡锡进的“只要亏了不卖,就不会被割韭菜”。
虽然老股民都知道这个方法的问题出在哪儿,但凡这么做,到最后就满手都是深套牢品种,动弹不得,这个结论只要在草稿纸上做几个推演就不难发现。
但确实很多人刚炒股票时,都要亲身撞一撞这个“南墙”,亏了一大笔钱和时间后才会清醒。更糟糕的是到现在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的老胡,前几天还在说“赚得多的卖掉,往亏损重的调整”。
投资中很多看似简单的方法,实际上你根本办不到,因为投资者往往
高估了短期的变化,不断尝试无效操作,又低估长期的变化
,
低估了时间对自己的改变
。
这些方又法往往
暗藏着小
概率事件的
陷阱,让人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都会出现这个问题,社会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叫“70%悖论”,很多调查数据都显示,不论是开车技术,还是道德水平,还是工作业绩,70%的人都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高。
本文就来盘点几个看似简单却很难办到的事。
总有人向我求证个股分析时,有一个理由是:“如果长期持有的话……”
我总是忍不住跟他说:“不要把长线持有当成你投资决策的前提。”
什么叫“不能把XXX当决策前提”呢?比如说,你看到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但它只适合在热带度假时穿,所以这个衣服的漂亮建立在一个小概率的场景之上,不能当成购买决策的假设。
投资决策不能建立在“你很难做到”的假设之上
,长线投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你持有期间定期评估的结果,但
在做出买入决策之前,你必须假设在很多情况下,你都会做出卖出的决定。
即便你始终对公司充满信心,下列的情况都有可能让你卖出持仓:
1、急需用钱
2、对行业前景产生怀疑
3、对市场(国运)产生怀疑
4、发现更好的机会但满仓了而卖出
5、几次坐过山车后,忍不住做了把高抛低吸,结果卖飞了,又没有勇气在高位追回来
……
很多都是你不予考虑的小概率事件,但如果拉长时间,它们出现的概率就大了。
你的决策应该建立在一种更常见的状态下,当你找到更好的标的,或者丧失信心、或者因为各种意外而卖出时,你是亏损还是盈利?
我们不但要研究巴菲特如何买入并长期持有苹果,更要研究巴菲特为什么要在持仓过程中逐步卖出IBM。从巴菲特在两次股东大会上的回答来看,卖IBM有一定的运气成份,巴菲特需要把更多的仓位移到苹果上,但也有判断的原因,他认为IBM的对手越来越强大,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买卖决策。
还有几次对航空股的投资与卖出过程,很多人觉得这是失败案例,但
投资中的赚钱不代表成功,如果你因此放弃了很多更赚钱的机会的话;亏钱也不代表失败,如果你能换成更好的仓位的话。
如果一定要把长线投资某公司当成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前提,你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我就是这个行业的,天天跟这家公司打交道,对公司非常放心,长期持有就好像打一份工,领两家公司的薪水,而且这家公司一旦出了什么问题,我立刻就能知道
2、我就是这家公司的员工,而且是核心员工,我可以比大部分人提前知道一些事
3、我不是这个行业,也不是这家公司的,但董事长是我爸
当然,我不是说,只有上面的情况可以长线持有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说——只有这三种情况,你才可以把长线持有当成前提。
所有长线投资都是结果,是目标,而不是决策前提,特别是类似下面的情况,
所谓长线持有,只是给自己找一个不愿卖出、不承认自己看错,或者“懒得再找其他票”的借口:
1、虽然今年的业绩出现了下降,但是公司的行业竞争力(或商业模式等长期因素)很好,总会走低谷,长期持有,必有回报
2、行业周期下行三年了,股价跌了90%,大概率在低谷,可以长期持有
3、公司业绩的下滑,只是主务转型的结果,如果转型成功,妥妥的十倍股
这就好像在说,你已经从一个差生进步到班级中游,只要持续努力,清华北大不是梦。
我并非反对“长期持有”,而是说“长期持有”并不是主观意志可以做到的,那种认为长线投资就可以赚钱,这不是学习巴菲特,这是对巴菲特最大的污辱。
前面提到“卖出原因”时,有一种是坐了几次过山车后,就容易产生一个念头:
下次涨上来就应该卖掉,等跌下去后再买回来。
高抛低吸也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幻觉
,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长期在一个区间内有规律的震荡,想投机一把
2、持续下跌后,想先卖后买地降低成本
3、非实质性利空时,想先避一避下跌趋势
无论是基于股价趋势,还是基本面的原因,预期股价短期内的下跌都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以下情况都有可能在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突发一轮大涨:
1、大盘暴涨
2、公司刚好公布了利好消息
3、行业出现了政策性题材
4、有影响的卖方发布强烈看好的研报
5、大游资介入炒作
卖出是否正确,不是看卖出后股价会不会跌,而是
取决于你的卖出意图是什么?如果无法实现这个意图,你的对策是什么?
价值投资者可以因为发现了更好的标的而卖出换股,这无疑是正确的操作。
技术分析高手是基于趋势分析,认为短期股价下行的概率较高,先卖出,也是正确的操作,但需要有预案,如果股价没有下跌,反而继续上涨,应该如何操作?什么样的情况下继续等待下跌的机会?什么样的情况止损重新买入?什么样的情况下彻底放弃对该股的操作?
还有一些“主动选股+量化操作”的投资方法,允许卖出仍然看好的持仓,比如ETF网格交易,卖出是程序化的,对卖出后的上涨、平盘与下跌,都有相应的对策。
简单说,
“高抛低吸”也是一个结果,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
,所以不是当成卖出的目标。
作为一个每天都要给别人“抄作业”的大V,先说答案:
直接“抄作业”,结果大概率不合格。
首先,把给你荐股的大V分为短线选手和中长线选手。
抄短线大V的作业,如果对方真是短线高手,你长期必亏无疑。道理很简单,大V从“自己看好”到“把股票告诉你”,必然有一个时间差,短线股一般都是近涨远跌,这个时间段内大概率是上涨的,
假设是两个点,意味着每次你都比大V少赚(多亏)两个点。
不要小看这两个点,短线高手的胜率也就是60%,赚赚赔赔,平均下来每个票也就是0.5个点的期望值,一周一个票,一年就是25%,
而你抄人家作业,人家赚一个点,你就亏一个点,一年亏25%。
再看中长线大V的荐股,同样是周期不同步的问题。
别人说看好XXX的基本面,一般是中长线,你一看说得不错,立刻就买了,实际上他的买入成本很低,近期只是持有。过了几天跌下来,别人一看便宜了,就开始小幅加仓,而你只能咬咬牙加仓摊平成本。可被套后心态不好,继续跌的话,你的心态就崩了,割肉了,刚好别人加大建仓力度。
再过几天,继续跌,你好开心,说什么高手,还不如我,就把它从自选股中删了。又过了几个月,别人说XXX可以获利了结了,你一看,发现早已离你卖出的价位翻倍了。
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他是高手,就不能等便宜了再向我介绍吗?问题在于,A股大部分时候是等不到便宜的,所以好公司好价格不是绝对的,而是要和持仓品种进行对比,然而每个人手上的品种都不同,这种比较只有靠你自己对个股的理解了。
不光是荐股,看别人的观点也有很多坏习惯导致的“坑”:很多人在看大V的观点时,
喜欢从大V比较综合的观点中寻找符合自己持股的只字片语,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在错误的方向上越陷越深。
在投资中,只有学习,没有抄作业,一次两次抄作业可能会赚钱,但长期只抄不学就能赚钱,也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