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奶牛不会编排舞蹈?为什么鳄鱼不会发明快艇?
作曲家安东尼·勃兰特(Anthony Brandt)和神经学家戴维·伊格曼(David Eagleman)在新书《失控的物种》(The Runaway Species)第一章提出这些问题,并且立刻给出了解答。他们说,动物的智慧无法与人类相比,因为“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会发生渐进式的改变”。人类看待事物,不只是看事物本身的模样,还会看到其中存在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与动物不同。我们会思考可能性,以此为基础开创未来。迄今为止,我们创造了语言和算术、轮子和犁、疫苗和药物、影院和高楼,还有卫星和智能手机。
当然,即使是最聪明的人构思的创意,也极少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究竟何种发明能产生重大影响,原因何在?我们可以借此对改变世界的创新发明有什么了解?今后科技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失控的物种》探讨了这些议题,与之相似的还有不久前出版的另外3本书:《简单过电》(Simply Electrifying),介绍电力发展史,作者是从业多年的克雷格·罗奇(CraigR. Roach);《塑造现代经济的50项发明》(Fifty Inventions That Shaped the Modern Economy),收录《金融时报》专栏作者、经济学家提姆·哈福德(Tim Harford)的多篇随笔,主题涵盖从塑料到财产登记簿等方方面面;《近在眼前》(Soonish),详尽而不乏幽默地考察了10个新兴研究领域(如行星矿业、可编程物质和人机交互接口),作者是生物学家克利·维纳史密斯(Kelly Weinersmith)和她的丈夫、漫画家扎克·维纳史密斯。
这些著作都聪明地回避了最初的问题:什么样的发明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电灯和蒸汽引擎是否比太空旅行和谷歌搜索更重要?这些问题就留给哲学家去讨论吧。探索哪些创意能或者不能改变商业、文化和社会及其原因更为实际。
粗略翻完这4本书,你也许会认为顶尖的发明都是由某位天才独力完成。勃兰特和伊格曼多次拿毕加索举例,罗奇的书里有几个章节叫作“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风筝”“塞缪尔·莫尔斯的电报”“托马斯·爱迪生的电灯”,哈福德重点关注提出那些重要创意的人,维纳史密斯夫妇则采访了几位“科学怪才”。
不过,仔细阅读就能看出,书中强调的是合作与互补:不同学科的专家之间,以及研究者和技术人员、创业者和金融家、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合作互补。勃兰特和伊格曼提出,“创造力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行为”,伟大的艺术源自“学习、推翻和融合”前人作品,“开拓性的技术……是发明者‘在自己崇敬的人提出的伟大创意基础上做的进一步发挥’。”作者用明快的图示阐释了这一观点。
维纳史密斯夫妇完全同意这个观点,他们提出,“激光和计算机等重大的不连续的跃进,往往有赖于多个不同领域互不相干的发展。”罗奇书中的一个章节则更有说服力,阐述了乔治·威斯汀豪斯(George Westinghouse)运用自己的商业知识与“古怪而卓越”的尼古拉·特斯拉合作,打造具有商业价值的大规模交流电动力系统的过程。哈福德则提出,如果没有政府资助的实验,苹果手机的技术就不可能实现。
这几本书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承担风险和失败的勇气。哈福德提出,成就未来创新的最佳方式,也许只是“允许聪明的人不计得失地发挥好奇心”。罗奇对提出电磁学的“实验者”法拉第和“数学天才”麦克斯韦予以高度评价,赞美他们“敢于向与当时普遍认知相悖的方向前进”。
勃兰特和伊格曼在书中讲述了怀特兄弟试验了38种不同的飞机机翼曲面,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尝试过5127种真空吸尘器模型,并且引用爱迪生的话:“当你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要记住,还是有可能。”他们提出,不止要容忍失败,还要期待失败,因为你给出了那么多选项,必须要抛弃一些,然后才会找到最好的选择。
《近在眼前》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每一章都会解说一个复杂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发展的多项技术。例如,科学家为降低太空航行成本提出了6种可能性:可重复使用火箭、空气喷气火箭/太空飞行器、发射火箭的“超级大炮”、激光点火装置、从高空出发(凭借空间站、气球或飞行器)、太空电梯/缆索。至于哪种方法会奏效,就交给时间去证明。
这几本书中的提议还有,理解罗奇所说的一个人所处时代的“需求和成见”,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强调问题解决能力,举办创新大赛,加大理论科学方面的投入,对监管法规进行调整(实行起来远比嘴上说说要难)。
最后,这几本书都强调,创新最好从罗奇所说的“广角镜头”来看,即开端、发展和后续影响。哈福德对此的阐释是,“发明创造以不可预料的方式塑造我们的生活,而在为一部分人解决问题的同时,它们往往也给另一部分人造成了问题。”因此,对一切新的创意,“我们至少要想想如何将其利益最大化,降低风险”。维纳史密斯夫妇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书中提到每一项技术,都描述了“可能带来危害和可以改善现状的方面”。
人类热衷于寻求新奇的事物,但我们可以选择关注那些能够改善(而不是伤害)这个世界的创意。
艾莉森·比尔德(Alison Beard) | 文
艾莉森·比尔德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高级编辑。
蒋荟蓉 | 译 王晨 |校 万艳 |编辑
本文有删节,原文刊载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7年9月刊《影响世界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