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私塾,访明师
请上塾学文化网
携手打造塾学雅集传媒平台
共同传播儿童读经教育理念
很吵的图书馆
犹太人用全身来读书,用眼看,用口读,用耳听。而且只用口朗读很单调,他们会再加上音调。犹太人使用声音来读书,可以把所读的内容印刻在心灵中。所以犹太人的图书馆里很吵。
卡拉(kara)在希伯来文是读的意思。犹太人用声音来读书,而且特色是声音要配合音律。在图书馆或是会堂中,犹太人以有韵律的朗读来研习律法书和塔木德,听起来就像是唱歌。有节奏感的读书法可以活化头脑,也有助于专心读书。默读与有声音地读书差异很大。有声音地读书可以加入情感,按照节奏来学习。另外,唯有理解所读的内容,才能够有声音地读书。因为知道内容后,才能投入感情和音律。有声音的读书可以了解内容,也可刻印在心中。
只用眼阅读可以达到的记忆效果,远不及再加上以口朗读反复两三次。最有效的读书法,是眼和口并用。只要大声朗读几次,就可以很快理解所读的内容。所以用身体来学习是有益处的。犹太人非常热衷于这种读书法,因为大声朗读有向自己讲话的效果,也有讲与听的双重效果。从脑科学来理解,运用嘴与嘴唇的学习比起纯粹默读,更能刺激大脑的两侧,对于记忆力和专注力有更大的帮助。
不是跟着书学习,而是跟人学习
我们的教育只要求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的讲课。老师也常常会跟学生说“安静”。所以图书馆里非常安静,完全淹没在沉默的巨流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是一样。我们要安静才能够读书。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跟书学习。相反的,犹太人不跟书学习,而是跟人学习,书只是工具。犹太人读书的时候,按照程度与年龄,三五个人聚集,以彼此对话讨论的方式学习。举手提问或站立与老师对话,即使自己一个人读书,也是用这种方式,自问自答,自我学习。犹太人在室内走动,大声地以激动的声调读书。
我们是跟书对战,犹太人却是与人对战。通过与朋友之间的辩论与问答,他们可以进入更深的真理境界。有一次,我在犹太人学校看到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有一千名学生,在一个空间里两三人彼此问答学习,场面非常震撼。犹太人在如此吵闹的环境中还能够进行讨论,那是需要非常高的专注力的。这种读书的方式,可以培养高度的专注力,也可活化脑部。犹太人有世界上最好的头脑,并不是天生的。这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读书法,使得他们有过人一等的表现。
妈妈们的教学重点
读出声音
过往在学堂中也曾有过大声读书的习惯,学堂发出来的读书声常常传遍整个村庄。但曾几何时,这样的习惯已经消失了。可能是因为上学的人太多,加上以子女为中心的西式教育已经制度化了。如果少数几个人一起朗读,大声地读书不但不会让人想打瞌睡,更可以提供脑部氧气,让脑部活化起来,有多方的益处。
现在开始,使用大声的读书法来上课。全班一起朗读是很好的方式。一起朗读需要所有人的心思合一,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即使全班可以很顺畅地读过一些段落,也要试图放慢这些段落的朗读速度,让学生有机会思考读过的内容。
学习活动(家庭朗读比赛)
为了实践大声读书法,朗读诗歌也是一个好方法。读诗的时候,大声比小声更有效果。加上节奏与韵律,朗读诗歌有助于活化大脑,并可提高专注力。
(1)全家在一起,每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记得彼此提醒,一开始不要选择太长或太难的诗。
(2)选定一天来进行朗读比赛。如果已经订定了家庭日,就可以利用当天进行朗读比赛。比赛的重点不是背诗,而是注入情感和韵律,在读诗的时候让其他人可以感受得到。
(3)要求子女写下读过的诗,并且加以美化,保存在档案夹里。在每次读书之前,可以把档案夹拿出来翻阅复习,练习朗读。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儿童读经推广第一人
王财贵教授简介
王财贵教授,字季谦,1985年11月在国文天地第六期发表童蒙养正一文初涉读经观念,1995年5月由台中师范学院语教中心正式发行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系统讲述读经教育思想。自此以后20余年,每年数十次往返大陆台湾之间,公益演讲儿童读经教育1000余场,跑遍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在海外公益演讲也有百次之多,目前为止,所影响人群以千万计。近十年来,受其影响,世界各国以读经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在家自觉,读经私塾蔚然成风,这一创举为未来中国在下一个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复兴及责任承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财贵教授关于私塾的寄语
在体制规定义务教育之余,如果能够留下一些窗口,或许就可以使教育永远不会离道太远,随时人间都还有希望。这就是不论在古代官学还是在现代义务教育体制之下,私塾一定要永远存在的道理所在。(鼓掌)我们各位办的所谓私塾,这种很简陋的,自艰困中、在夹缝中生存的现代私塾——我一想到“私塾”这两个字,一想到“现代私塾”这四个字,我就非常感动,非常敬佩,非常同情(鼓掌)——我们是在制度中,我们不是反制度,我们是使这个制度更合乎所谓真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留下窗口的制度,真正的制度是要永远以道为尊,以道为依归的制度,而我们私塾的开设,正是使我们的制度永远保持与道同行的重要指标。(鼓掌) ———王财贵教授
请登录塾学文化网了解
http://www.shuxuewenhua.com
手机版|电脑版
关注塾学文化网
请识别二维码
【塾】,西周设置于地方的初级学校。《礼记·学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郑玄注:“古云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孔颖达疏:“周礼百里之内二十五家为闾,共同一巷,巷首有门,门边有塾。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就教于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