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多形式采集、同平台共享、多渠道、多终端分发”的运行思路,10月10日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CGTN融媒中心正式投入运营,改版升级的CGTN客户端同步上线。在启动仪式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表示,CGTN融媒中心的启用,标志着中国国际电视台开启国际化融合发展的新征程。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广播影视已覆盖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全国影视节目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6.57亿美元,是2012年的1.33倍;电影海外销售收入38.25亿元,是2012年的3.6倍。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在海外掀起“华流”热潮,一批多语种新媒体平台海外粉丝规模超过100万。
按照“深耕‘一带一路’、巩固非洲主流、开拓拉美市场、稳固周边友邻、提升对欧美影响”的工作思路,有针对性地部署并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拓展中国影视国际市场。
一是深耕“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2016年,中国影视内容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374万美元,占全年内容出口的11.4%;出口时长9501小时,占全年出口总时长的29.5%。
二是持续推进“中非影视合作工程”,培育非洲市场。截至2017年5月底,通过该工程,已将145部优秀电影视节目译制成7种语言,与46个非洲国家的58个主流媒体签订了92个合作协议。即使是南非、科特迪瓦等在过去只进口西方节目的非洲影视大国,也已开始购买中国影视节目。
三是实施“友邻传播”工程,巩固周边国家市场。
四是实施“影视剧本土化语言译配工程”,解决语言瓶颈问题,实现精准传播。
一是打造国际传播旗舰媒体。央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等7个国际频道,已进入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2016年底,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正式开播。CGTN包括6个电视频道、3个海外分台、1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
二是加强长城平台建设,通过直播卫星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网、IP电视系统以及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方式进入海外用户家庭。
三是开设海外中国频道栏目。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与境外电视机构合作,开播海外本土化中国节目频道和时段,打造“ChinaHour”海外时段品牌和“Hi+国家!”海外频道品牌,建立全球联播网络。国际台与众多国家广播电视机构合作,建立广播电视联合播出平台,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四是打造移动新媒体平台。央视上线多功能海外移动新闻网,进一步提升对外报道能力。国际台打造ChinaNews、ChinaRadio、ChinaTV三个移动端新媒体产品,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国际传播。
五是充分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央视网在Facebook、YouTube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建立并运管CCTV系列、熊猫频道系列共31个账号,涵盖中、英、阿、西、法、俄、韩等主要语种,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台用43种语言在境外社交平台注册113个帐号,粉丝数达4300万,英语、泰语等12种语言的境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超过百万。湖南台等地方广电机构及部分影视企业也纷纷在Facebook、YouTube开设账户,取得不俗成绩。
六是建好国际视通等新闻发稿平台。国际视通视频新闻发稿体系覆盖亚太、欧洲、美洲和非洲的主流电视台、频道及网络平台,日均多语种发稿达到125条,视频素材发布量日均75条,高清视频发稿比例已占6成。
七是打造中国联合展台品牌。2004年以来,总局已连续48次组织国内影视机构以“中国联合展台”整体形象参与国际影视节展,打造中国影视海外营销重要品牌。2017年,“中国联合展台”增加至12个。
央视和国际台紧紧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议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对外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实践,充分阐释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
一是加强高访报道。央视完善了高访报道机制,实现了高访报道导向准确严谨、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精彩生动、电视与新媒体同频共振、内宣与外宣合力出击,有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国际台发挥多语种、全媒体、广落地优势,实现较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二是加强重大主题主线宣传。2017年,央视《新闻联播》等新闻栏目头条播发时政新闻,相关新闻素材被49个国家和地区的203家境外电视台、频道采用977次,时政新闻素材外媒采用率100%。央视新闻频道“全球专家资源库”拥有15个国家50名多名顶尖智库学者,在发生涉我及国际重大事件时,推出《全球智库看中国》特别节目,通过外国权威专家发出中国声音,取得较好国际影响。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央视在综合、新闻频道、CGTN以及央视网、“央视新闻”等平台进行了全媒体直播报道。国际台使用65种语言,综合运用融媒体平台和海外130家合作媒体,进行全景式、立体化报道。
三是加强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报道。央视和国际台快速、准确、客观地报道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强化中国视角,表达中国主张。“巴黎民众哀悼恐怖袭击遇难者”“法国检方确定两名恐怖分子身份”等18条新闻素材被BBC、CNN、法国24台等60个国家和地区的358家境外电视频道采用2876次。
四是围绕南海问题等涉华议题第一时间主动密集发声。通过国外主流媒体传达我南海问题的立场,积极引导国际舆论,有力配合我外交大政方针。央视英语频道策划推出了《问南海》和《主权之争》大型系列报道;国际视通发布关于南海问题新闻337条,其中181条被境外526家电视台播出8085次。
一是联合开办国际化栏目。CGTN与海外媒体机构加强合作,通过共同策划、联合拍摄、同步播出,实现借筒传声、借台唱戏、借船出海,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如英语新闻频道和美国库恩基金会联合推出的《走近中国》栏目,是国内首个由西方人士主持、探讨中国重大政治话题的电视访谈栏目,节目播出后在海外产生积极反响,海外社交账号主页阅读量达380多万次。
二是加强节目合拍合作播出。央视等电视台与多家国外影视机构合作,推出《生命的力量》《野性的终结》《动物好伙伴》《熊猫与小鼹鼠》《改变世界的战争》《孔子》等众多精品节目。国际台制作的波斯语系列纪录片《伊人华彩》登陆伊朗国家电视台8个频道,收看总人数6000多万;希伯莱语《玩转中国》系列剧集在以色列最大门户网站“Walla!”播出,总点击量达9000万人次。贵州台与法国电视二台联合制作的《相约未知地带——走进贵州苗寨》在法国播出,观众人数超过1500万,平均每4个法国人就有1个人收看。
三是打造特色品牌节目。中央电视台2017年春晚,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的222家电视机构全程转播中文国际频道和CGTN直播信号。央视网熊猫频道吸引了规模庞大的国际粉丝,Facebook账号粉丝数突破100万。央视网系列原创航拍VR视频《飞越中国醉美春色》在Facebook、YouTube、VK等海外社交平台播出,Facebook平台总浏览量超过2362万次,独立浏览用户超1765万人,总互动人次超71万人。
作者:朱新梅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原文有删改)
编辑:于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