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特别是通过共情和沟通的方式。文章强调了共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关于如何共情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男孩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挑战和父母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什么是共情?共情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回应。
共情是一种深入他人主观世界,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育儿中,共情能够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建立更深入的亲子关系。
关键观点2: 缺乏共情的回应可能会是什么?
一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感到困扰,因此可能会采取指责、弱化感受、转移焦点或讲道理等方式来回应孩子。这些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破坏亲子关系。
关键观点3: 共情的回应如何影响孩子?
共情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同,从而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这有助于建立亲子之间的信任,使孩子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引导和建议。
关键观点4: 如何进行共情?
进行共情时,父母需要做到不评判孩子的感受,确认并表达理解孩子的感受,与孩子建立联结。此外,父母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重复孩子的感受等方式来传递安慰。
关键观点5: 男孩成长中的挑战和应对方式。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调皮捣蛋、坐不住、马虎粗心等问题。父母需要通过理解和引导来帮助孩子应对这些挑战,而共情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进而有效引导孩子的重要方式。
正文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想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学会共情与沟通。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爱才能流动,沟通才会有用。
——虎妈
数学85分和100分到底差在哪儿?
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力,而是思维能力
死记硬背,高年级白费
开拓思维,才能成绩起飞
12月25日上午9:00,点击 预约 直播
我邀请到了数学名师【大萌老师】
帮孩子搭建数学思维长链路
以点带面、知识拓扑、跨学科融合
打通小初高数学脉络,高效提分
▽▽▽
在一段融洽的、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需要父母准确、及时地回应孩子,尤其是回应孩子的情绪,这种回应是维系亲子关系的重要基石,它离不开共情。
提起共情,我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要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听上去很简单,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有时,我们手忙脚乱或是情绪跟着被点燃,共情瞬间被抛之脑后;有时,我们跟着育儿书中介绍的共情方法,照着做但是并不奏效;有时,我们不知道如何共情孩子,该怎么做、该怎么说,孩子才会真正地感受到大人的爱与包容,毕竟在过去,家长没能从他们的长辈那里观察到这种方法的运用。共情也称作为同理心,按照百科的解释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心理学大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过: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
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放在育儿上,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在聊共情的具体技巧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没有同理心的回应是什么样的。“这就算累了?你知道我小时候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吗?”
许多家长见不得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因为孩子的低落也会带动大人的低落。为了把这种感觉赶走,父母失去了同理心,看待问题的角度是成年人的、长辈的,孩子的烦恼也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可笑的或是无理取闹的,由此产生的反应也就完全不同,变成高高在上的指点或不屑。回应孩子时,父母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孩子停止那些负面的情绪,变成否定、忽视或主观臆断地下结论。孩子无法感受到被看见、被认同,在父母的态度中,他们感受到的是不耐烦和想马上息事宁人的迫切。于是,孩子发现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不愿意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绪。但是,运用在实践中,会发现这句话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这是因为很多人在这句话后面会跟着一句“但是”“可是我觉得”然后开始输出大道理。“你就应该这样做”
“你看问题要积极一点”
“你别太较真”
“你本来也不适合……”
“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他们情绪好的时候再去说吧。”孩子只有待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才能冷静下来去思考你想传达的道理。曾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早晨,读三年级的儿子闷闷不乐地对她说:“我不想上学。”朋友听完有一瞬间的慌张:“这孩子莫不是开始厌学了吧?”“你不是一个人,你有这个想法是很正常的,其实妈妈也不想去上班。”母子二人在晨间启动了一场关于人为什么要上学、上班的对话。如果朋友当时很激动地说:“什么?你想不想没有用,你必须去!”那么,她和孩子可能无法展开有效的对话,她也无从得知孩子到底在焦虑些什么。孩子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当他们觉得自己的感受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加可控,行为也会改善。共情的前提是承认孩子的感受是合理的,而不是急于否定,甚至可以支持孩子的情绪流露:“你有这个感受是很合理的”
“遇到这种事,确实会觉得很难过”
“唉,确实太难了”
哪怕你并不认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你依然能够通过这句话,将亲子之间的信任建立起来,同时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地看待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感到羞耻,正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贝姬·肯尼迪所说——如果父母能养成接纳和共情孩子感受的习惯,他们其实就是在对孩子说:“你的本心是好的,你是可爱的,你是好孩子。”有这样一则短片,短片中,狐狸落入陷阱中,它呼救道:“有人吗,我像是被卡住了,四周很黑,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和孩子共情其实也一样,我们需要像大熊一样,陪在他身边,陪着他们坐在黑暗里,了解他当下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一同感受并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告诉孩子,我懂你的情绪,让他们感觉自己获得了关注与支持:“我想你肯定很难受,需要妈妈做些什么吗?”
“我看得出来,你有点紧张,你可以拉住我的手。”
“我懂你的感受,我会陪着你,直到你感觉好一点。”
这个过程,不但有利于孩子平复心情,还能让亲子之间产生联结,亲子之间紧密相连。共情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它都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本身,但是它却能让孩子的感受好一点,就像大人无数次被身边的家人、朋友安慰过一样,从中振作,去面对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不是套路,它建立在真诚之上,是发自内心的联结。
以上提到的参考方法,也只能为大家提供共情的基本逻辑,具体的话术可以根据自身以及孩子的情况随时调整。谈谈自己经历:“爸爸妈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经历过……”除了语言,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拉住孩子的手、轻轻地拥抱、安慰地拍肩等等,都能传递安慰……方法很多,话术也可以学习,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同理心却需要父母自身不断地去学习和修炼。正如亚瑟·乔拉米卡利曾说: 在表达共情时最重要的元素并不是我们说出来的言语,而是我们正在沟通的深层信息。你的语气、你的眼神、你的表情以及你是否在试图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排斥它们……如果你能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少评判,少说教,孩子就容易信任父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引导孩子,培养他们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我们会发现,孩子并不是大人眼中那个不可理喻、想法奇怪的小人,他只是需要你的关心和帮助罢了。有了这种念头,管教也会多一点温度,吸引孩子亲近父母,而不是对父母失望。
为什么生儿子的妈妈老得快?
养育自觉自律的男孩
👇点击下方卡片,立即抢购
阅读这本书,一起做个不累的男孩妈妈!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