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总会给休刊以一份情怀——或坚持,或勇敢,或平淡中的深情款款。
但休刊本身的意义,正在于每一个春夏,与每一个岁暮,《北大青年》都是如此——在匆匆而过的时间里,我们试图用这种方式,继续我们的坚守。
在一个学期的光阴飞逝和步履前行中,我们写了很多、“雕”了很多、寻觅了很多。我们用精心收集的“见字如晤”来呼应那份白纸娟字的古典主义深情;在清明节包起手绘的青团、缅怀硝烟中的英烈;以不死的红楼飞雪、永恒的同学少年书写五四青年;用无数回忆与动画的碎片,建构了一篇饭香与作业中的儿童节……
在这座尽是少年人与少年心的园子里,我们记录下了“二十不立”的宣言——背后有一代人的忧虑与期盼。我们也关注了20岁的“丧”与慵懒,和“再考一次北大”的破釜沉舟。有20岁后的毕业告别、校园之恋,20岁前的青梅竹马、父辈祖辈……
我们坚信真情不假虚构亦能刻骨,回忆纵难超迈,依然可以洞穿人心。
我们依然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关注“小”世界与“大”校园。文字的经营,正如电影里所言的武学境界:“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所见者,有对“成环”怀有执念的可爱师长;有被恩师与羊肉汤改写学术生命的文献学“国手”;有在商界独当一面的犹太男孩,和在死神逼压下环中国骑行的少年。
园子似乎在斗转星移中永远就这么大同小异着。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但它似乎一直年轻着。于是,每一丝变化与变动都那样波澜不惊又引人挂怀——被我们支持过、挽留过的书店终于在又一个充满告别的毕业季,离开了燕园。一座座未完成的食堂,始终在“拔地而起”着,庞大的躯壳里蕴藏着无限的未来。
后CBD时代如何生存觅食?食堂的“异物”、宿舍的热水,该怎么办、怎样被解决?我们始终关心并尽力追踪调查着同学的权益,哪怕这只关乎最细微的便捷与真相。从校园开放日到翻转后的课堂,我们捕捉着校园与社会所隔的那扇大门在一开一合中的每一丝风声与呼吸。
关注在校生的辅修与双学位,关注无数同学曾在中学时光爱过、怨过、奋斗过的竞赛,关注改变无数前辈学者命运的“恢复高考40年”大事——我们相信,在时光的洪流里,在纵横开闭的世情里,总有“关心”与关切。
我们在校园里开脑洞,“挖坟”、挖数据。在数字与数据的风向里“捕风捉影”,在舆论和故纸的洪波里立言、立身。
“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媒体在面向大众的同时,往往更需叩问内心。为选题争论到天光欲明,发稿前对标点符号最后的琢磨,每一次于“断炊”恐慌和论文、考试重压下绝不苟且的精益求精。是这样的细致与痴着带给了我们自我认同与肯定。
但这只是基本功——它不值得骄傲。
我们盼望,未来的行动与写作能够更“细”一些。期待更行云流水的叙事,期待那丽姿天成的文字、更严谨成熟的沉吟。毕竟功夫、境界与天地,都是在细处酝酿出、成长出的。
休刊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仪式吗?
是的,我们划出这个节点,以此见证时间是如何流过了我们的文字。但除此之外,它并不值得为之欣喜、骄傲。我们划出这个节点,也正是为了迎向我们的遗憾,或大或小。而正是这些遗憾,让我们依然“潜伏”在暑假的暴雨倾盆或烈日灼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