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恺昕
转自《仙舟客》复旦经院全球校友会
走进林采宜的办公室,率先吸引了目光的是办公桌对面的一瓶插花,简单的几条花枝舒服地让人挪不开眼,从淡淡的香氛气味到简单的陈设布置,整个办公室默默地传递着一种如主人般的气质,精致也温柔。
和经济学结成名义夫妻
“我没有选择经济,是经济学选择了我,或者说是经济学专业选择了我。”
林采宜自进入大学就一直从事着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但是提到如何与经济学结下这许久的缘分,其源头并不称得上乐观。
“我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经济”,在大学专业报了图书馆系、外语系等等这样偏文科的专业之后,数学能力强的林采宜被来自经济学的招生老师放入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经济系,“因为当时文科生的数学普遍就不好”,所以在文科生里看到一个好不容易数学比较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学经济呢?”对此,林采宜是很不情愿的,哭了好几天才去大学报到。
“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到了学校想换专业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就将错就错。“有些人手里拿了把锤子的,见什么都像钉子”,教经济学的老师,看见任何一个资质不错的人,都觉得人家应该学经济学。就这样,林采宜心不甘情不愿地与经济学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我们结婚很多年了,就是没有产生爱情”。正如有的人很幸运能够得到真爱,另一些人没有那么幸运那样,其实,大部分人与职业的关系就和大部分的家庭一样,如果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日子还是能够过得下去的。所以对于林采宜来讲,经济学虽然比较枯燥,但也是一个比较能接受的职业方向。
同时,林采宜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个人情感比较丰富,也并不是一个十足的现实主义者。相对来讲,经济学是有一定功利性的,所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财经圈的职业生涯就像一把剪刀,对林采宜个性中的枝枝叶叶有一定的修剪作用,“经济学在训练我的思维方式,也在调整我为人处世的方式,这对我的个性也是一个很大的修正”。这种理性的修剪能够使林采宜走到现在被普遍意义上能够接受的规范里,“经济学使我更易为大众所接受,所以看起来显得更成功了”。所以,
如今回首望去,当年专业方向上的
误打误撞,
倒也有些”上错花轿嫁对郎“的感觉。
本科毕业,“经济学这艘贼船就已经很难下来了”,所以林采宜选择了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在毕业后继续从事经济学的工作,“本科选择什么,硕士就读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顺风顺水的选择,况且我觉得经济学也不难学。”
机缘巧合之下,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在当时林采宜所在的公司里做审计,提议“为什么不再去读个博士呢”,于是林采宜与经济学的婚姻莫名其妙第延续到了复旦大学的校园里。
骨子里的精致
在复旦大学的读博生活并没有为林采宜留下很美好的回忆,“我对博士生的生活记忆就是很难吃的饭菜和充满油烟味的宿舍”。
第一在于吃,“南区的饭菜非常难吃”,林采宜笑着回忆到,“每次饥肠辘辘的时候去食堂,感觉不管吃什么都很难吃”。
当时林采宜的室友是中文系的博士,因为想吃的好一点,就在寝室弄了一个煤油炉,平时炒个鸡蛋炒个青菜之类的。由此就引发了林采宜关于生活审美的思考。“我有一种感慨,就是中国女性有时候太不讲究了”。寝室是一个起居休息的环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可以把自己以及室友的书本、蚊帐、被褥,都熏得油腻腻的”,这是不讲究。同时,作为一个女博士,她们经常忽视室友的感受,你的生活你的吃相会不会影响到别人,这也是”不讲究”。
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林采宜看到了普遍缺乏的是生活审美,例如:身上穿着蕾丝裙子、脚上是跑鞋,穿着睡衣睡裤大摇大摆去小卖部、食堂……各种细节上的粗糙和不得体。
“美是什么,美就是你睁开眼睛看到的每一个细节。”比如,一个女性,你走进她的时候发现她没有刻意打扮,但是看起来很舒服,这个,就是精致,藏在细节里看起来不经意的精致。”
在审美教育中,首当其冲的应当是母亲。一个家庭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和审美标准。“因为孩子一睁眼,他(她)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学教育。
最好的教育在于身教而非言传。“一个形象邋遢、举止粗俗的母亲不可能用语言教育出精致优雅的子女”。所以说,“在和平时代中,国家和国家的比拼就是女人和女人之间的比拼。整容能够改变的只是五官的形状,但是你的母亲改变的是你的生活审美和教养。”
知识渊博、成绩突出的复旦女博士们在审美方面的匮缺给林采宜的校园记忆留下了深刻印象。
接纳自己的缺点 才有精力去放大优点
帮助你得心应手驾驭自己角色的,有时候不是努力而是天赋。
林采宜跟我讲了她自己的一次经历。有一次去电视台做节目,一个主持人两位嘉宾,开始录制前,另一个嘉宾拿了助手给他准备的一摞稿子,不停地在看,在默记。正式开机的时候,还是老说错。“其实他的学术功底没问题,不断出错,是由于心理上的紧张和恐惧。”林采宜说。“我进演播室之前手上啥都没有,脑子也啥都没有,空白一片。然而灯光一亮,摄像机一开,肾上腺素就马上飙升,进入兴奋状态,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言语没过脑子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面对压力,有的人紧张,有的人兴奋,这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会不同程度迎合大众的标准和偏好,把自己“规范”起来,林采宜不这样,大多数时候,她允许自己的天性自在地撒野。
充分尊重自己的内心是她的人生哲学。“身体的本能(情绪)会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但是理智会给他编很多课程表”,理智总是在强迫身体(的情绪),这就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这样的冲突耗费了大量的内在能量,理性和感性,一个是监狱的看守,另一个是被看守的囚徒,内疚感就是看守强加给囚徒的,产生于囚徒本能上对理智的反抗。
“但我只有一个人,没有看守,我也就不是囚徒了,所以我是心脑合一的自由人”。
感性和理性高度一致的林采宜,无论做什么事情,效率都异常地高,“没有内耗,这是根本原因”。她随心所欲,所以,活得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