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核集团
邀您观核新闻 帮您聚核热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核集团  ·  三线记忆 | 什么?你还造过这些产品? ·  昨天  
中核集团  ·  强核报国•赋以咏志 | 《中核建中赋》 ·  3 天前  
中核集团  ·  “光明的中国,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 ·  3 天前  
中核集团  ·  今天,她60岁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核集团

三线记忆 | 什么?你还造过这些产品?

中核集团  · 公众号  ·  · 2024-10-07 08:45

正文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三线建设时期。无数英雄儿女响应号召,扎根深山,为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适应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要求,包括核工业在内的三线企业开始“保军转民”的二次创业。许多企业自力更生,生产出了一批卖得好、叫得响的民用产品,缓解了社会的物资供应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职工的生存问题。


透过这些弥留着时光痕迹的老照片与文字,我们拾取记忆碎片,一起重温那段岁月里的奋斗与辉煌,感受三线人心中祖国利益永远高于一切,在艰难转型中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精神。



01

兰州504厂:大雪糕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有哪些公司做离本行极远的副业?”的问题吸引了400多万人的围观。在回答中,以数字“504”命名的冰棍力压群雄,常年位居企业最会跨界榜的前排。


作为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兰州504厂先后为中国四个“第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提供了合格装料,其铀浓缩离心机的研制对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知道504雪糕为啥这么甜吗?这里面的白糖和奶油是拿铀浓缩离心机转出来的!”这是属于兰州人的“都市传说”。


图1 兰州504厂生产的雪糕


图2 80年代,商人在兰州街边叫卖504大雪糕


传说只是传说,但504雪糕曾创下了日卖一万根的销量,承包了一代代兰州人的夏天,也撑起了那个年代无数人的童年回忆。直到今天还有网友这么说:“504真的是最好吃的!哈根达斯都比不上的那种好吃!”


02

新疆矿冶局:新宁糖厂


新宁糖厂是新疆矿冶局“军转民”的核心项目。现在,新宁糖厂作为国家规划的新疆糖业基地的重点项目、伊犁地区最大的甜菜制糖企业,屹立在祖国的西北边陲。


但在新疆矿冶局刚开始探索转型的特殊时期,转民开发,谈何容易。新疆矿冶局全体职工,在综合调研和分析当地资源状况和自身优势之后,终于明确转型方向,成功申请新宁糖厂基建立项。1988年春节,立项消息传到新疆伊犁,全局职工为之振奋。经过四个榨期的生产实践,1995年10月,联合组织验收团经评定后认为:该工程设计合理,生产工艺成熟,产品质量合格,项目竣工验收合格。

图1 新宁糖厂竣工投产仪式后贵宾参观生产现场

图2 新宁糖厂职工走出大门外景


时光荏苒,到2012年时,新宁糖厂的生产规模已经较建立之初扩大了一倍,成为日处理甜菜3000吨的大型糖厂。新宁糖厂的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新疆矿冶局有1100多名职工在这安居乐业。当看到那些十分熟悉的厂房和生产设备,走在高楼林立、柳绿花红的职工生活区时,20年前开发与建设新宁糖厂的那些日日夜夜又浮现在眼前……

图3  新宁糖厂冬季生产车间外景



03

西核设备:啤酒糖化锅、液化石油气贮罐……


1979—1989年,面对国家经济调整和核工业军品任务缩减,西安核设备有限公司(原国营五二四厂)也进入了“保军转”阶段的市场探索和生产发展时期。


起初,工厂尝试日用小商品生产,如沙发架子、不锈钢落地台灯、不锈钢菜刀、家用斧头和打气筒等。这些小商品虽颇受群众欢迎,但市场竞争力有限。经过市场调研,工厂于1979年底开始转向民品机械生产。工厂的第一个民品机械是木工组合机床,之后又紧接着开发了塔吊、电杆工程车、战备箱、洗衣机等民用产品。这一年民品生产占到年产值的9%。这些产品的开发,虽然没有发挥出企业技术优势,但改变了“坐商”的经营思想,在思想观念上是一大进步。

图1 转型期开发的木工机械产品


1981年,工厂领导亲赴全国调研,“找米下锅”承揽生产任务。凭借铆焊技术优势,工厂开始转向大型化工设备研发。0.5吨液氯钢瓶、石油液化气卧式贮罐,以及啤酒糖化锅设备等相继研发成功。1983年,工厂为重庆啤酒厂成功制造了第一套啤酒糖化锅设备。25名职工头顶烈日,连续奋战了一个月,提前完成了任务。这套啤酒糖化锅设备以安装速度快、质量好、外形美观受到用户的赞扬,当时的轻工部部长亲自到现场观看,给予了高度评价。重庆啤酒厂啤酒糖化锅设备的成功制造,打开了啤酒糖化锅设备的市场销路,在当时成为了工厂的支柱型民用产品。

图2 啤酒糖化锅设备


此后几年,企业紧跟市场需求,不断优化经营策略,形成以啤酒糖化锅、液化石油气贮罐、热壁加氢反应器等为核心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其中热壁加氢反应器获“国家质量银奖”,液化石油气贮罐分别获核工业部和陕西省颁发的“优质产品”称号。

图3 100立方液化石油气卧式贮罐

图5 液化石油气卧式贮罐获核工业部颁发的优质产品称号

图4 为洛阳炼油厂制造的热壁加氢反应器

图6 液化石油气卧式贮罐获由陕西省颁发的优质产品称号



图7 90年代热壁加氢反应器获国家质量银奖


至1989年,工厂的民品产值占比已高达95.83%。这段历程,不仅是技术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更是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的生动写照,见证了工厂由“保军转民”到向市场化转型的蜕变。

图8 西核设备在“军转民”时期形成的特色支柱性产品



04

西安二六二厂:火灾自动报警器


在刚接到“军转民”指示时,二六二厂每个人都一头雾水,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当时厂里的领导班子一直在寻求转型,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路线,大家讨论过尝试生产沙发、文件柜、家用电度表,甚至还考虑生产电视机。对于这些提议,厂里进行了详尽的调研,通过分析和对比,认为:作为生产核辐射探测仪器的企业,这些产品都不能发挥二六二厂的生产优势。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核工业六局的屈智潜总工程师和公安部消防局的吴启洪总工程师来到厂里,介绍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个新产品,并强调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单位开展生产,询问厂里能不能承担下来,敢不敢冒这个险。很快厂里就产生了两种对立意见,在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后,二六二厂时任厂长苏保明拍板决定开辟新道路,组织成立科研攻关、试制小组进行产品开发。

图1 时任二六二厂厂长苏保明工作照


那段时间,厂里各部门经常灯火通明。手绘的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堆起来,又成批地被否定、被修改,试制小组每天吃饭睡觉都在实验室里;负责采购的同志为找到质量最好、最适合设计的组件,跑遍全国各地。经过不懈努力,二六二厂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火灾报警器,于1981年通过技术鉴定,并开始首次小批量试生产;于1983年7月通过了国家级的生产定型,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二六二厂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生产制造火灾报警系统的厂家,在全国很大范围内引起了关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2 转型期的二六二厂系列工作照


1990年北京亚运会决定在整个亚运会场馆和亚运村都选用二六二厂生产的火灾自动报警产品。这个项目给产品做了大广告,二六二厂也因此扬名。此后,厂里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

图3 在核工业部大礼堂领取国家产品质量奖



05

中核二三:大庆30万吨乙烯项目


80年代初,中核二三为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保军转民”方针,受大庆30万吨乙烯项目业主邀请,走出了转民历史上的关键一步——走进大庆。


1983年,中核二三这支长期奋战在西南三线的队伍,坐着卡车第一次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因为核工程建设长期形成的严苛质量要求,项目建设一度滞后。但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核二三就捋清了石化安装项目脉络,抢晴天、战雨天,不但实现了“820”罐内冲水浮升、“915”罐主体全部交工的目标,更是实现了74天完成五万立方米大罐主体安装的记录,是当时全国最新记录。面对大庆大风天气,项目管理团队更是充分克服现场焊接难题,以3天一圈的高速度,把10圈188米的大罐给焊了出来。在中核二三不怕苦不怕累精神的协同奋斗下,项目顺利建成,标志着中国在石油化工技术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能够独立自主生产乙烯,成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大庆30万吨乙烯项目正是中核二三打造的首个民用“拳头产品”,其为中核二三捧回了首座我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的奖杯,更是打出了“核工业铁军”美名,在竞争激烈的民用市场赢得了一席之地。



06

四0四厂:民品开发


转民时期,四0四想方设法拓展转民渠道,第二分公司的制气项目,主要生产氮气、氧气等,除满足四0四生产需要外,还外销到各地,效益可观。

图1 第二分公司制气车间


四0四以核技术优势为依托,发展民品项目,建立了兰州辐照中心、石家庄辐照中心,主营业务为利用核辐射技术制造的一次性医疗用品。

图2 兰州辐照中心一次性医疗用品生产车间


保军转民”以来,四0四致力于和平开发利用核技术,加速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 ,  拓宽核能民用领域,先后研制开发了静电消除器、各种同位素放射源等民品,同时认真做好同位素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扩大市场,打开销路。

图3 四0四生产的同位素产品


四0四拓宽核设备加工制造行业,取得了一、二、三类特种压力容器及核化工、核电设备加工制造资质,是当时西部地区压力容器的主要制造厂家,业务拓展到新疆、山西、陕西等地,是最早的且盈利的民品项目。

图4 压力容器制造现场



07

中核华兴:仪征化纤工程


1970年以前,中国的纺织品全部靠棉、麻、丝等天然纤维,要和粮食争地,有限的土地资源既要解决吃饭问题,又要解决穿衣问题,不堪重负。1970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轻工重点抓纺织,纺织重点抓化纤”,这是把发展纺织工业的重点放到发展化纤工业上来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


仪征化纤工程是中核华兴贯彻中央“保军转民”方针,响应国家号召走出三线大山,向东南沿海挺进开拓工业民用市场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核华兴在江苏地区生根立业的重要标志。这项工程是当时全亚洲最大的化纤原料产地,也是推动中国化纤工业开始转入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涤纶、锦纶、腈纶、维尼纶等合成纤维新时代的重要一步。

图1 仪征化纤厂区开始建设场景图


1978年,仪征化纤厂区开始筹建,中核华兴员工分别从四川、湖北、山西三个省、天津一个市、七个点出发,汇集江苏仪征,开始平地起家、艰苦创业。初到仪征,公司没有生活基地和生活设施,员工家属就地取材,在杂草丛生的荒地和低洼地搭建工棚宿舍。公司建设者就是在这样极为困难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中贯彻“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攻坚克难建设化纤厂区。

图2 仪征化纤厂区建设场景


1990年,仪征化纤一、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的生产能力,占全国合成纤维产量的三分之一、涤纶产量的二分之一,相当于全国棉花总产量的八分之一,能给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添置一套的确良新衣,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



08

八一二厂:林湖茶业


70后对三线的记忆可能是最特殊的。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70后还处于懵懂的孩提时代,“军转民”“任务裁撤”“自主创业”之类的字眼,可能还比不过一根牛奶冰棍来得有吸引力。


我在为公司新员工讲授企业文化课,讲到当年二次创业的时候,很骄傲地和一群95后、00后“炫耀”:你们穿过自己企业织的布做的衣服吗?你们穿过自己企业生产的皮革做的拖鞋吗?你们喝过自己企业种植焙炒出来的茶吗?几十双惊奇羡慕的目光中,我似乎回到了那段岁月,一股若有若无却挥之不去的茶香尤其明显。


一年清明收获季前,茶垄间错落站着一排排采茶人,指尖轻捻,上下翻飞,一株株嫩芽或绿叶瞬间落入竹制的茶篓里,整个区域都被叶离开茎瞬间飘出的清香笼罩着。


“林湖”,是核工业二次创业成果,改革开放初期诞生在八一二厂的茶品牌。茶厂所在地的高山,是八一二厂当年安置上山下乡青年所开辟的插队点。凌晨十二点,生产车间喧嚣起来,明亮的灯光为初春的深山镶上了一道璀璨,机器的轰鸣惊醒了诸多归巢的生灵。经过一个白天摊青后的植物叶片在杀青、揉捻、干燥一套流程后,将香气与内涵“锁”进了体内,静待激发的契机。




图1 茶厂的工人在加工茶叶     图2 茶厂坐落于山林之间


林湖茶业这个名称,随着本世纪初“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政策的实施,仅仅停留在那些亲历者和品尝者的心中。这个几经沉浮的核工业“军转民”品牌,转身闪亮登上国际茶叶金奖的舞台,就如它的主营产品茶叶一样,经历过岁月的打磨和洗礼后,愈发醇厚醉人。


在核工业“三线”企业长大的人,提起二次创业,有沉重、有唏嘘、有感慨,近十年光景,数十万核工业人走出熟悉的环境,毅然投身市场经济的巨浪中,以己之身,以己之力,坚定地站在国家发展队列中,写就了一段另类的“以身许国”故事。



你还有哪些三线转型时期的难忘记忆?
留言区见!



推荐阅读


很自豪地说:这个名单里,有中国!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期待投稿,欢迎合作
各单位投稿请通过中核集团融媒体中心投稿系统

来源 | 中核兰铀、新疆矿冶局、西核设备、中核西仪、中核二三、中核四0四、中核华兴、霞浦核电李竑翊

责编 | 孙海涵

主编 | 刘洋

审校 | 李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