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寻欢怼李逍遥
听人纸上江山好,还是骑驴过板桥。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迟到 18 年的诺奖?长达 7 ... ·  昨天  
drpei  ·  亲子阅读让孩子受益终身 ·  6 天前  
爱否科技  ·  爱否回收焕新季狂欢:苹果16 Pro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李寻欢怼李逍遥

逍遥读素书(8)|知行合一之司马懿的忍辱

李寻欢怼李逍遥  · 简书  ·  · 2017-12-22 23:41

正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

《素书》本德宗道章第四。

根据《素书》的王氏古注,夫志心笃行之术。“道、德、仁、智存于心;礼、义、廉、耻用于外”。道德仁智是内在的认知,礼义廉耻是外在的表象。

王氏是清朝人,名字已不可考。但从注解内容上可以看出,王氏认为所谓志心笃行之术,也是一种“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军事家王阳明“心学”的主体内容,“阳明文化”的核心。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义,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简单来说,关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王阳明之前的程朱理学,朱熹陆九渊,都主张知和行是两回事,而且知的顺序还在行的前面。这就容易造成口谈不做,打成两截,严重点假道学,伪君子。从王阳明,提出知与行本为一体,才纠正了偏差。

这里的知与行,不是一般所说的知和行,而是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深远。杜维明说,“在东亚,五百年儒家思想的活水源头,就在王阳明。”《明儒学案》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

这个分量不太轻的名单有黄宗羲,李贽,曾国藩,谭嗣同,章太炎,陈天华,毛泽东,蒋介石,西乡隆盛,三岛由纪夫……东乡平八郎在腰牌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所以,这一句清代的王氏注,有着浓厚的知行合一的影子,也就不奇怪。

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

宋代张商英的注解是这样的,“谋之欲博。”“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博谋好理解,信息掌握量要大,各种因素各种情况的考量要到位,多种应急方案要准备一些……胜算就会多,起码不会败得糊里糊涂莫名其妙。

那什么是安莫安于忍辱呢?仅仅只是什么小不忍则乱大谋,什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之类的套话么?

忍有几种情况几种境界。势不如人忍气吞声,为了自身安全的迂回策略,这都只是情况不算境界。称得上境界的话,自己的气量和见识比较高,鸿鹄不与燕雀叽喳。或者因为某种目的,对这些不触及大计的节外生枝,不愿多生事端,心量深沉。

更高一层“无生法忍”。(《大般若经》乃至不见少法可得。不可得故,无所造作。无所造作故,毕竟不生。毕竟不生故,名无生法忍。《大智度论》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此处不作妄解,仁者自见。

张商英的这两句注解,谋之欲博。至道旷夷,何辱之有?倒是让我想起一对冤家的著名的故事。诸葛亮和司马懿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陇西已经被老对头司马懿经营成了一堵南墙。诸葛亮选择走陇东,从褒斜道直入关中,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他在狭窄的五丈原屯兵,看似不急,其实内心是希望与司马懿在这里正面交锋。无论是国力还是身体,诸葛亮都不想再耗了。

然而,就像围棋国手之间看似平平无奇的一着,其实都是彼此心血精神智慧的较量。高手之间,摆出几步,彼此心里就已经雪亮。

司马懿很了解诸葛亮,他早料到“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而且他还能估计到,诸葛亮积蓄三年粮草,他就会出兵。建兴九年至十二年刚好三年。

此时诸葛亮正在等待一个时机。东吴孙权的大军正分三路攻魏,和诸葛亮无形中打着配合,曹魏无暇西顾。但是魏明帝并没有撤回司马懿,而是亲自领兵与东吴交锋,结果孙权在合肥大败。

七月的五丈原,关河冷落,秋风渐紧。

“词直理正,咸称良史”的《晋阳秋》,是不喜欢谶纬之术的东晋孙盛写的。可是这本书里却记载了一个天文异象“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也许天亦有情,三投再还的将星,表达了诸葛丞相出师未捷壮志未酬的不甘

总之是,孙权失败,魏明帝还未回师的时候,最后一点时间的缝隙,诸葛亮太想与司马懿打一仗了。他真的急了,于是开始挑衅,甚至送女子衣饰激将这一招都用出来了。

可惜他的对手是司马懿,他不但不以为辱,也许内心反而踏实了,敌人着急,就是自己的胜算来了。但为了稳定军心安抚将领,他还装出气愤的样子,路远途遥上表请战。魏明帝也与他一唱一和,派辛毗仗节制军,命令不许出战。

诸葛亮心里明白,司马懿不会出战。“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而司马懿也明白,自己就要耗赢了。《魏氏春秋》记载,司马懿向诸葛亮的使者询问丞相的饮食,这个老实巴交的直肠子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就是丞相起早贪黑还不吃东西,仗二十以上的小事都要亲力亲为。

司马懿只说了四个字“亮将死矣。”不知道是不是也包含了对这位即将把自己给累死的对手,复杂的感情,内心的感慨和敬意,对将无敌手的寂寞

留下一段忍辱的故事,随着五丈原的秋风,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