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马斯克抓出了一群美国吸血鬼,最大360岁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开车最野的城市,武汉只能排第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封神”全宇宙:跨媒介的《封神演义》

新京报书评周刊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16 10:20

正文

自明代《封神演义》成书以来,这部神魔小说凭借其宏大的神话体系、鲜明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历代创作者进行多元化改编和演绎。本文沿着这一脉络,梳理近代以来电影、电视剧、动画、漫画、游戏等各类媒介塑造的纷繁多样的“封神”世界。


本文内容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2月14日专题《封神》B04-05版。 专题的B02-03版已于微信刊发,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B01「主题」封神
B02-03「主题」 哪吒 不疯魔,不封神
B04-B05「主题」:“封神”全宇宙
B06-B07「主题」阐截 二教分
B08「主题」神画 封神绘


撰文|李永博 ‍‍‍


“封神”动画改编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今年春节档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后,不仅延续了“哪吒”系列的市场号召力,也证明了动画改编在“封神”人物塑造上具有的独特优势。动画不仅可以通过夸张的造型和流畅的动作展示奇幻的神话世界,还能借助丰富的色彩和音效塑造出比原著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


1979年横空出世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被视为中国动画改编史上的里程碑。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采用了传统的手绘技法展现出浓郁的中国传统美学,为后来的中国动画创作树立了艺术标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哪吒闹海》为故事赋予了正义与反抗的主题。哪吒不再是一位脸谱化的英雄人物,作为一个具有强烈个性和正义感的少年,他的叛逆和自我牺牲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哪吒闹海》壁画(局部)。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的动画剧集,如1999年的《封神榜传奇》和2003年的《哪吒传奇》,对原著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情节延伸。通过分集叙事,这两部作品削弱了原著中对人性阴暗面和


残酷斗争的描绘,注重塑造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脍炙人口的主题曲依旧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和今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哪吒》系列颠覆性地将哪吒塑造为“魔童”,融合“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观,这种现代化的叙事手法和尖端的3D动画技术助推《哪吒》系列取得商业成功,也被业内视为中国动画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哪吒》成功之后,“封神”成为改编动画长片的热门题材。2020年上映的《姜子牙》聚焦于姜子牙被贬凡间后的自我探索之旅,电影中时而迷茫和自我质 疑的姜子牙打破了传统叙事中运筹帷幄的智者形象,更加贴近现代普通人的生命体验。2022年又有《新神榜:杨戬》,讲述杨戬追寻沉香,揭开尘封往事的故事。尽管这些作品在口碑和票房上的表现参差不齐,一个动画界的“封神宇宙”已现雏形。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封神”的电影及电视剧改编


“封神”故事最早的电影作品可以追溯至民国时期。1920年代,受到好莱坞影片的冲击和影响,中国电影制作逐渐起步,开始寻求本土化的表达,由此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公司。1927年,创办大中国影片公司的顾无为利用京剧行头和布景,拍摄了一系列“封神”主题电影:《封神榜之哪吒闹海》《封神榜之杨戬梅山收七怪》《封神榜之姜子牙火烧琵琶精》;同年,创办长城画片公司的李泽源拍摄了100分钟的电影《哪吒出世》。这些早期的无声黑白电影为封神故事的电影化叙事奠定了基础。


进入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封神故事的电影演绎来到了香港。据梁君健、许岚枫在《民俗·遗产·原型:中国神话改编电影的范式嬗变》中的研究,当时正值将戏曲与电影相结合的粤剧电影的黄金时期,香港从1949年到1958年期间先后上映了9部以封神演义为主题的粤剧电影。例如,1949年上映的《肉山藏妲己》改编自同名的新派粤剧,并由粤剧名旦秦小梨主演。电影脱离原著设定,以香艳刺激的风格来吸引观众,而后来拍摄的《新肉山藏妲己》,更是成了当时粤剧电影的票房榜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封神故事的电影一再被香港的影视公司翻拍,这一时期的改编电影融入了更多的神怪猎奇和武打元素,以适应当时电影市场的氛围。


姜子牙,电视剧《封神榜》(2001)剧照。


近年来,封神题材的电影改编在叙事视角和美学风格上寻求突破,例如,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系列为电影添加了大量特效,以营造史诗感、大场面的视觉效果。然而,部分改编电影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偏离原著,尽管大牌云集,故事情节与人物设定未能打动观众,难以挽回口碑。


在电视剧方面,1990年由郭信玲执导的36集《封神榜》至今仍被很多观众视为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这部电视剧基本沿袭了原著内容,细致还原了哪吒自刎、姜太公垂钓、黄飞虎反出朝歌等原著中的经典情节。2001年香港无线电视(TVB)的《封神榜》则选择了“戏说”风格,将哪吒、杨戬和雷震子改编为幼年一起长大的好友,增添了这些主角成年后在人生理想、友情、责任等方面作出重要抉择的戏剧效果,这种不脱离原著精神的改编也影响了后续的封神影视作品。


商王和妲己,电视剧《封神榜》(1990)剧照。



“封神”漫画、游戏改编

自明清以来,《封神演义》小说不断传播至海外,至今已有数种语言的译本,身处汉字文化圈的读者尤其深受影响。日本漫画家藤崎龙在阅读过《封神演义》的日语译本后大受启发,他基于原著的故事设定改编成《封神演义》漫画,自1996年开始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2000年完结,共出版23卷单行本,后又推出改编动画剧集《仙界传 封神演义》和《霸穹 封神演义》。2017年,原作漫画连载销量突破2200万册,在漫画界有广泛的知名度。


藤琦龙的《封神演义》漫画。


从改编程度来看,藤崎龙的《封神演义》漫画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魔改”作品。漫画中的姜子牙、杨戬、黄飞虎等熟悉的人物变成了少年漫画风的俊男靓女,作品中还加入了大量科幻元素,比如重生后的哪吒拥有了机械身躯,女娲更是变成了外星人。作者大胆的改编和二次创作不止于此。《封神演义》小说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不乏“命中注定”的色彩,藤崎龙在漫画中则通过赋予角色更多主动性和情感,形成对原著宿命观的解构。受到日版《封神演义》漫画的影响,香港漫画家孙威军在同一时期也创作过《封神演义》连载漫画,用赛博朋克的风格重新演绎了这部小说。


动画《霸穹:封神演义》海报。


在游戏领域,台湾全崴资讯公司在1995年推出的《封神榜 伏魔三太子》开创了封神题材游戏的先河,这款角色扮演游戏在FC游戏机上运行,玩家可以扮演哪吒、小龙女、杨戬和姜太公,通过打败各路敌人习得法术,最终到朝歌城摘星楼击败纣王。2002年,台湾光荣公司也出品过一款《封神战斗》的3D动作游戏,太公望(姜子牙)这个角色也多次出现在该公司的其他系列游戏中。此外,中国大陆地区也推出过一些封神主题的网游和手游。


近几年来“封神”改编的影视、动画作品层出不穷,而游戏市场尚未出现具影响力的作品。此前有报道称,去年因推出《黑神话:悟空》而出名的游戏开发商“游戏科学”已经注册了《黑神话:姜子牙》的商标,下一部作品可能就与《封神演义》相关。期待不久的将来,游戏改编能凭借其开放的世界观和玩家驱动的互动体验,让传统神话故事焕发出新的活力。


《封神榜:伏魔三太子》海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