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十点读书
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方式。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马斯克抓出了一群美国吸血鬼,最大360岁 ·  昨天  
十点读书会  ·  开车最野的城市,武汉只能排第二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十点读书

越节俭反而越没钱,这个陷阱正在掏空你的钱包,切记趁早防范

十点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25-02-16 18:30

正文


太离谱了。


这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某网友想买一张从大阪到香港的机票。


最初搜的价格是“4309”。


谁知,他在社交平台上连骂了好几天: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等到再次搜索时,机票价格竟然降到了“1903”。



本以为这帖子要么是段子,要么是骗子。


毕竟,“骂手机,机票就能降价”的魔幻程度堪比“相信天上掉馅饼”。


但让十点君大跌眼镜的是:


评论区有1.2w的网友加入了“骂机票”的阵营。


清一色地用着同一套话术:


“不去了,机票涨了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


天天看天天涨,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


似乎每个人都相信:


只要坚持pua手机,机票就能降价。


这不是个例。


在某书平台上还能搜到很多相似的帖子,


其中有的帖子评论数甚至破了3w。



出于好奇,我研究了下这场“奇观”背后的真实原因。


随后才明白:


原来,这是网友们反抗“大数据杀熟”的新法子。




“大数据杀熟”,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大数据会根据我们的上网浏览记录、消费记录、使用设备等等,来为我们打标签,然后“见人下菜碟”:


老板推贵的,打工人推便宜的;


上班族推贵的,学生党推便宜的;


老客户推贵的,新客户推便宜的。


这不仅适用于买机票。


也适用于订酒店、网购、团购、外卖、打车等所有需要用到app的消费行为。


但不同于线下杀熟,还能找老板理论。


大数据杀熟,我们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举证太难了!


毕竟,没人说得清大数据是怎么运作的。


所以很难拿出决定性证据,更多是“感觉被坑了”。


因此每当投诉时,客服总能用最温柔的语气,说出最气人的话:


“价格变动由多种因素导致,不存在杀熟。”


图源@黑猫投诉


既然“正道”走不通,网友们只好各出奇招。


一部分人致力于为自己塑造“穷鬼人设”:


要么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留言“最近好穷哦”“xx太贵了,买不起”;


要么在购物平台反复搜索“9.9连衣裙”“工厂尾单”“便宜袜子”等关键词,并多次添加低价商品到购物车。


他们坚信:


通过修改上网痕迹,可以反向驯化大数据把自己标记为“穷人”,也能顺势收到更低价的商品推荐。



而另一部分人则更喜欢当“渣男”:


用一种“养鱼”的心态,交替使用不同的外卖平台或购物平台,甚至一个不高兴就直接卸载。


企图向大数据表达:


“你随时可能失去我。


如果识相,最好多发点优惠券给我。”


还有不少人干脆和大数据玩起了“躲猫猫”:


统一把社交平台上的头像换成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网名为momo。


“如果网上有一堆同名同头像的人,大数据就分不清到底谁是谁,自然就无法追踪上网痕迹了。”



不得不佩服网友们的“奇思妙想”。


即便大数据“店大欺客”,依然想尽办法和它斗智斗勇,抗争到底。


绝不忍气吞声。


但话说回来:


这些办法真的有用吗?


网友芒果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前段时间我打算买机票,在网上连骂一周。


机票竟然从700涨到1200,吓得我赶紧下单。


生怕再等下去就真买不起了。


经过这次,我算是明白了:


‘在网上哭穷’和去寺庙拜拜一样,都是玄学。


有人灵验,有人落空。


正如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陈志所说:


“在手机上反复评论,其实不会改变算法的决策。”




看到这里,必然有人要嘲笑前文网友们的异想天开。


但也别怪大家剑走偏锋。


毕竟,如今的大数据实在是欺人太甚了:


同样是打车,苹果手机总是比安卓手机的价格更贵,折扣更低;


打车频率高的人比频率低的人价格更贵;



在同个平台同个店铺网购破壁机,妻子的账号比丈夫的账号要贵10块;


两人同时团购优惠套餐,依然是妻子手机里的价格更贵;



公司组织团建,同一时间,同一平台查询同一家酒店的价格,唯独老板手机里的价格比别人贵了300元;


外出旅行买机票,没买前,每天都在涨价,买票后,迅速降价700元;



在购物平台买同一款乳液时,会员价竟然比非会员价贵了260元;



定同个平台同家店的外卖,两台手机差价好几块,假如退出去再点进来,价格又加了好几块。



你们看,大数据杀熟已经全方位渗透进我们的“吃穿住行”中。


当真防不胜防。


更可怕的是,大数据疑似还会用手机“监听”我们的对话:


“和老公聊天说要买空调,结果一打开手机就被推荐空调了。”


“白天刚和朋友说想去杭州旅行,晚上机票就涨价了。”


“和爸妈电话时提到了婴儿用品,转头就被电商平台推荐了母婴广告。”


以上种种,绝非空穴来风。


根据北京市消协2022年发布的“大数据杀熟”调查报告显示:


86.91%的受访者认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在提及的诸多案例中,基本都逃不开以下3条规律:


1)根据用户的“新”“老”差别对待。


大数据有一种“吃里扒外”的心态。


既然老用户铁定会为平台花钱,那就无须费任何精力维护。


相反,因为害怕新人流失,所以得多发优惠券,又或者调低定价。


毕竟,“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2)根据设备不同定价。


正如前文所说。


苹果手机用户在大数据眼里都是有钱人。


因此,对有钱人多收钱“天经地义”。


对身为“穷人”的安卓手机用户,自然要少收钱,以示“慈悲”。


3)根据消费频率高低定价


越常消费的人,往往消费能力更强,对固定平台的依赖性越高。


更少多方比价,也更少消费前还深思熟虑。


所以啊,大数据就耍了个心眼:


“偷偷给常消费的人加价,赌你看不出来。”



你们感觉到了吗?


大数据就像是在生活中为我们布下天罗地网。


任凭我们再精明谨慎,也架不住被处心积虑地“暗害”。


以前总以为是钱难赚,才导致生活变得紧巴巴的。


如今看来,也因为无意间做了大数据的“韭菜”,谁知道花了多少冤枉钱?


你们说,这怎么可能不生气呢?




毋庸置疑。


“大数据杀熟”绝对是违法行为。


从去年7月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已经正式实行。


其中明确规定了:


“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设置不同的价格。”


11月,中央网信办又一次提出:


“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并联合多部门开展了专项行动,意图根治“大数据杀熟”。


这些都是好兆头。


毕竟,单靠我们消费者的反抗,终究是杯水车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