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在江西昌九高铁项目中,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成功完成了大跨度公铁合建桥梁的建设。文章重点介绍了钢桁梁的吊装和对接过程,以及施工团队如何克服技术难题,实现高精度对接和高效施工。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江西昌九高铁项目的背景及重要性
项目全长约9公里,包含公铁合建段中支钢桁梁及现浇梁桥等,跨赣江的隆兴大桥中支主桥长577米,施工精度要求高。
关键观点2: 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
原有设计中的钢桁梁安装施工工艺存在隐患,团队通过采用“浮吊吊装+支架拼装”工法,解决了步履顶推工艺的不足。经过反复试验,研发出可调节自平衡式钢梁吊具,实现了钢桁梁的精准吊装和对接。
关键观点3: 施工团队的创新精神和执行力
面对技术难题,团队积极创新,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最终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对接和高效施工。项目总工程师翁方文的坚定决策和团队的紧密合作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关键观点4: 项目的成果与影响
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项目大幅提升了钢桁梁的对接质量,实现了“3天吊装2片钢桁梁”的超级速度,整体工期节约了近3个月。这一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工法的荣誉。
正文
只需轻轻按下两三个按钮,那30多米长的结构物便如同被施了魔法,安稳地摆放在指定位置;十余次指令之后,近300吨重的庞然大物仿佛插上了翅膀,在空中完成了一场毫米级的精准对接……这一幕,不是科幻电影中的特效,而是发生在二航局承建的江西昌九高铁项目中的真实场景。
江西昌九高铁项目全长约9公里,包含公铁合建段中支钢桁梁及现浇梁桥、南支混凝土斜拉桥主桥等。其中跨赣江的隆兴大桥中支主桥长577米,是一座大跨度公铁合建桥梁,施工精度、控制难度均为全线最高。
为了保障高铁运行更稳定,团队决定在大挑臂公铁混层钢桁梁上采用世界先进、平顺性更好的无砟轨道。这种轨道,对下方的路面平整度要求近乎苛刻,中支主桥的桥面高度误差必须控制在5毫米以内。
在施工方案的逐级分解过程中,项目总工程师翁方文发现原有设计中的“钢桁梁安装施工”工艺存在隐患。边跨顶推、中跨吊装的工艺组合,难以满足如此高精度的对接需求。原来,中支主桥的边跨施工区域水深较浅,起重船等水上设备有搁浅的风险,设计时才保守地采用了步履顶推工艺,团队不得不寻找一种更好的方案。
在方案研讨会上,他们决定采用“浮吊吊装+支架拼装”工法,这一方案可满足替换不适用的步履顶推工艺和尽量减少工序转换。为了验证可实施性,团队着手测量边跨施工区域的最新水深。结果令人欣喜,边跨施工区域水深范围为2.8米至3米,完全满足起重船吊装的使用条件。
方案进入实操阶段时,支架拼装工艺是在吊装过程中直接完成钢桁梁的安装,而起重船吊装通过钢丝绳“软连接”梁体,容易出现大幅摆动,难以实现毫米级精准对接。他们梳理了以往的吊装工艺,却发现均难以适应项目的施工环境。“那我们就自己研究出一套专用吊具!”翁方文的话语铿锵有力。他们开始尝试在每个节段钢桁梁上提前安装用于连接的大型弦杆,并通过多台液压千斤顶让弦杆实现自由伸缩移动,从而调整整个钢桁梁的吊装重心。
经过1个月的反复试验,一种可调节自平衡式钢梁吊具研发成功。这种吊具可以通过远程遥控调节装在各部位的液压千斤顶,从而改变受力形态,解决了平衡钢桁梁重心、角度调整等难题。
中支主桥首个节段钢桁梁吊装时,团队仅用几分钟就完成了钢桁梁的精准调平。正当大家满心欢喜时,翁方文却及时叫停了施工。原来,对接工作通常在梁体热胀冷缩量最小的时间进行,一般需在夜晚进行,不仅要精准把控对接端口,还需要经过反复校核才可完全固定。
经过一夜的奋战,对讲机里传来了测量人员的报告:“首段钢桁梁对接正负误差为0毫米!”
“浮吊吊装+支架拼装”工法最终获得了省部级工法的荣誉。在其辅助下,不仅大幅提升了钢桁梁的对接质量,还实现了“3天吊装2片钢桁梁”的超级速度,整体工期节约了近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