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内审好比企业的保健医生,不同企业可能特点不同、病灶不同,内审真的可以包治吗?内审是中医还是西医?
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三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各有特点、各司其职,相互不可替代。其中,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都属于外部审计的范畴,惟有内部审计是公司的组成机构。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委托人不同。内部审计的委托人是单位领导,要对领导负责。其次,行使的职能不同。国家审计侧重于审计监督;社会审计侧重于经济鉴证;内部审计侧重于经济评价、管理。
相比之下,内部审计可以称做是企业自身的保健医生,帮助企业这个肌体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打个比方,一个人如果对容易导致疾病的因素没有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那么虽然一段时间内身体还处于健康状态,但是久而久之,这些因素积累起来,慢慢的使人从健康状态转变为亚健康,甚至患上疾病。当有了疾病之后,身心的巨大痛苦,家人的负担,经济的负担……就会接踵而来,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保健医生的作用就是在疾病产生之前就提醒人们去改进生活方式,消除致病因素。
内部审计在职能上,不是单一的监督者,而是监督、评价、服务并重。将内审比做企业的“卫士”和“保健医生”是很贴切的。有了这个保健医生,企业就可以在一些容易导致企业“生病”的因素发生的初期就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起到预防、保健的效果,使企业健康发展。
内审是维护经济秩序的第一道关口,如何把牢关口,是每个单位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人形象地称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单位的“保健医生”,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道理的。
一是把好脉。
单位经济运行有其规律可循,内审人员把脉时就要循着这种规律探究健康隐患,看病灶源头在哪儿,哪个环节存在潜在风险,哪个部位或有交叉感染等等,都可以通过把脉来发现问题。这就要求内审人员要有精良的把脉能力与技能,能够准确判断每个问题症结,比如问题出现在脑部,这就是“高层”也就是主要领导那儿出了问题,可以说是最麻烦的一个部位,需要帮助单位拿出重大方案,解决脑部指挥系统上的问题,否则全身性问题都会随之而发动,后果更加严重。如果解决上有难度,须实施监督职责,向上级领导如实反映情况。不同的部位反映不同的问题,作为内审人员,要有足够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开准药。
药方开得准不准,事关单位病症的医治是否快捷有效。为切实有效化解审计发现的风险,审计人员要切实履职尽责,督促单位将审计风险的化解与责任考核挂钩加以推动,一方面将单位存在的特别重大风险化解目标,作为年度经营目标责任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审计风险预警台帐等相关制度加以管控,针对跟踪风险化解措施落实情况,对风险化解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意外及其他特殊变化情况,提供更为适当的应对措施建议;在风险化解责任时间到期后,对风险化解效果进行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三是重体检。
给单位全面体检应该纳入领导班子常态化工作议程,不能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顾此失彼状态,单位经济运行、财务状况等一系列内部经济环境,都需要通过全面体检得出相应的综合性报告与结论。这个过程中,内审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这体现在专业观点,专业操作上,要有专业的手段,给单位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与可行性方案。单位决策层也需要充分尊重内审人员的建议与意见,给予他们相应的权限,参与到财务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甚至是重大经济问题决策中去,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四是常会诊。
内审工作不能简单地以单位内部事务为由固步自封,拒绝外界的介入。作为单位领导要有一定的胸怀与格局,不断拓宽视野,引进好的经验、方式与做法。而内审人员不能把自己当专家,就无视其他意见,忽视其他力量。面对重大问题的解决途径,需要政府审计部门的专业力量,或者社会审计的辅助力量,应该经常走出去或请进来,借用“会诊”手段给单位经济状况存在的问题,做出精准甄别与判断,实施有效性化解方案,将病症彻底根治。这就要求单位领导将内部审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给内审人员相应独立工作的空间与事务处理上的方便。
内部审计作为单位监督系统的制度安排,不仅具有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功能,更具有威慑和预警的功能,内审人员要做业务精良、技能高超的保健医生,为行使相应的权力,促使各种功能利用与效率最大化,不断提升自身能量,对得起自己的职业使命与责任担当。
Q:
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
?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