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博在线平台
文博在线——中国文物报社全新打造的文博数字化传播与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日悉尼  ·  澳洲洪水肆虐,香蕉价格恐涨至$14澳元/kg ...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护航亚冬,“吉祥”相伴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博在线平台

粉的由来

文博在线平台  · 公众号  ·  · 2019-03-16 17:19

正文


大约一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不但先民学会了打磨石器,更重要的是把野草驯化成了粮食,把一粒粒粮食种子种在房前屋后、种在专门的农田,甚至还出现了早期的田间管理,有专门的农夫来照顾这些珍贵的粮食作物。等到丰收的季节,人们就用石头、蚌壳等材质制成的工具,把作物的籽粒收割下来。——大部分用来吃掉,少部分留作来年播种的种籽,安置在当时的另一项重要发明——用泥土烧成的陶罐子里,放在室内阴凉干爽的地方,等待下一个刀耕火种的轮回。


当时,北方的先民们主要吃小米——学名叫做粟,大概首先出现在太行山东麓的;南方则主要吃稻米,可能最早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了5000年前,从西方起源的小麦万里迢迢传过中亚,传入了现在的新疆地区,再过500到1000年,就传播到了中原地区。也就是说,大概4000年前左右,如果气候和水利条件允许,当时的古人就可以在村子里面同时种植粟、稻和小麦,享受到主粮全球化和主食多元化的乐趣。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无论是粟、稻米还是小麦,在当时只有一种吃法——学名叫做粒食。就是把粮食种子收获之后,通过碾盘碾棒或者舂捣脱去坚硬不好吃的外壳,然后一粒粒的蒸成干饭或者加水煮成稀粥。煮粥稍微容易一些,用陶罐作为炊器即可;蒸成干饭则略麻烦,还需要用“甗”这种古代的蒸锅来做。当然,在北方生活的古人们,种植稻米可能不是为了做成米饭——根据距今8000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当时的人们种稻是为了和水果(可能是山楂)、蜂蜜一起,酿成度数很低确有口感香甜的米酒,在祭祀、祈祷或者社交场合,一起分享酒精给人带来的快乐——当时的人们肯定不知道,乙醇其实也是一种一级致癌物。


大概直到战国时期,人类对付这类主粮,才有了第二种吃法——石磨出现了。石磨一般呈圆形,分为上下两扇,下扇正中有一个铁质的立轴,上扇有一个对应的空腔,可以套入铁轴旋转。此外,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作“磨膛”,膛的外围密布磨齿,上磨留有磨眼。把主粮放入磨眼中,拉动磨盘旋转,就可以把一粒粒麦粒磨成面粉。战国时期石磨出土很少,专家推测没有对当时中国的饮食造成根本性的影响。到了秦汉之后,石磨越来越多,面粉加工越来越普遍,人们们再学会发酵,具有中国特色主食——馒头就呼之欲出啦。就算不会发酵,面粉也还是可以做成饼的。


荆州博物馆恰好收藏有一件东汉时期的铜人推磨,由人、磨、桶、磨担、木支架五部分组成。磨前放有一个铜罐,显然是用来盛放磨好的粮食。整体造型展现了汉代推磨的劳动场面。结合当时的其他艺术作品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艺术风格,是所有历史时期中,最善于展现生活和劳动场景的,而且流露出一种汉代特有古拙简明的风格,在现代人来看,有一种特殊的萌感。



当然,石磨的出现也许更早,在4000年前的青海民和喇家遗址,考古学家曾发现一碗“面条”,是由粟米的粉压制而成,也许在当时,已经出现了能把粟米磨成粉的石磨也说不定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