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
【世界说】
联合
【读客】
,为过去一周的留言被选为“优秀评论”的读者送出
《心
》
。
《心》是夏目漱石最为引人入胜的作品之一。“我”认识了一位“先生”,后来接得“先生”一封长信(其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信中讲述了“先生”在大学时代同朋友K一同爱上房东漂亮的独生女儿。“先生”设计使K自杀,自己如愿以偿。但婚后时常遭受良心和道义的谴责,最后也自杀而死。小说以徐缓沉静而又撼人心魄的笔致,描写了爱情与友情的碰撞、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无奈的精神世界,同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取自“漱石枕流”(《晋书》孙楚语),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如果读这篇因为看不到中国相关元素而觉得陌生遥远,可以联系小世儿之前发的《北京最强沙尘暴的背后,是被沙吞噬的蒙古国》一起看,大自然不分国界。非常认同最后一句“一场少壮人群和耄耋阶层的拔河已经开始”,年轻一代就是应该建立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用更多元的价值观去观察,关注贫困、环保、种族、性别......因为地球的未来和年轻一代,是彼此需要的关系。
——
美先
我有一个有点点类似的经历。设计效果图里放了一些谷歌上随意找的人像,结果review时教授问为什么一个非裔西裔占绝大多数的相对下层社区里的设计,效果图全是中产白人,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这种无意的漠视。“无心之过”“不是我的原因”不总是辩护理由,不去主动注意和调整本身也能成为对既有问题的助力。
——
Zauberberg
地缘政治问题再一次摆在了英国和法国面前,我们印象中牢不可破的英法关系在利益面前,终究还是像“纸糊的老虎”。泽西岛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在历史上一贯扮演者不同寻常的角色。在战争年代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平年代又成为跨国公司和富豪们的“避税天堂”。将来如果出版一部从泽西岛视角窥视全球历史发展的书,我想我一定会很乐意成为它的读者。总而言之,还是希望这件事情最后能以彼此认同的方式,和平收场。而不是比谁的拳头大,弄的一地鸡毛。
——
阿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