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大火的《经典咏流传》让多年不读诗的人们,重新发现了诗歌,却也同时显示出我们的诗歌教育的断代。譬如说起现代诗,大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北岛,顾城为代表的朦胧诗,稍有了解的或许还知道一些新月派,七月诗派等,而对于朦胧诗之后的中国诗歌发生了什么就一无所知了。那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运动之后,究竟发生了哪些诗歌现象,代表诗人又有谁呢?
第三代诗歌运动:第三代诗歌运动肇始于朦胧诗运动的母腹,专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朦胧诗运动之后崛起、在1985至1986年达到高潮的、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的诗歌现象的总称。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次自发的民间诗歌大起义,是中国诗歌界的一次大分化、大分裂、大生长。
非非主义:全称非非主义诗歌运动,是中国新诗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诗歌流派,并始终坚持先锋写作的反叛姿态和巨大的创造活力。根据写作理念的演进,非非主义又可划分为“前非非写作”和“后非非写作”两个阶段。前者主要理论标志为反文化、反价值和语言变构,作品一般具有非文化、非崇高、非修辞的特点;而后者的写作基点是:“从逃避转向介入,从书本转向现实,从模仿转向创造,从天空转向大地,从阅读大师的作品转向阅读自己的生命——以血的浓度检验诗的纯度”;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小杨与马丽》《灿烂》《向毛主席保证》等。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rH1micRyMWBHiaalE1g3hJNpbDXm9FshrIa1GRxdujhM4CLvKhYxbwoNEwRgibHSHVBYXJmiaXaFoTW955kfkDezdQ/640?wx_fmt=jpeg)
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建构的概念。这些诗歌的写作,充满着共性和内在的联系,而非非主义这一代表了第三代诗歌运动中后现代主义的取向诗歌流派,正是我们把握“第三代”诗歌运动及之后中国诗歌的实践,特别是继承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一系列新的诗歌写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而杨黎这一在八十年代及之后的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么强的存在感的诗人,完全可以作为我们切入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切口。
所以本次活动,我们将从杨黎的诗歌理论出发,去理解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多样性,了解中国的“民间诗坛”和中国诗歌的道路在何方。
主持社团
武汉大学真趣书社
时间
10月13日(周日)18:30-20:30
地点
图书馆总馆艺术欣赏厅(A2多媒体阅览区内)
邓汉清,笔名聂舒。社会学院2017级社会学专业。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社长。
1、诗歌是一种言说方式。如何理解这种定义。
2、如何理解诗歌中的经验与细节。
3、诗歌能否失去语义,诗歌失去语义,它还能剩下什么?
4、你是如何认识80年代后期以后的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