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日人物  ·  蒋凡,重回阿里权力中心 ·  昨天  
南方人物周刊  ·  2025南方周末T计划 | ... ·  昨天  
每日人物  ·  “狂⼈”孙宏斌,变谦卑了 ·  2 天前  
环球人物  ·  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发布 ... ·  3 天前  
每日人物  ·  芒果TV靠麦琳挣了多少钱?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2016中国艺术权力榜丨新刊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03-02 08:36

正文


风景渐渐清晰丨封面


本刊编辑部


从1980年代中期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一面以洪荒之力涌入现代性的窄门,一面被艺术家们心知肚明的各路大师以讥诮的目光逼视,很多人在创作和实验的过程中,内心始终被狂喜和怀疑轮番折磨。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蜂拥而至。一些人在市场的压迫下无穷复制,那些警醒者则在与问题的苦苦缠斗中不断更新他们的方法,磨砺他们的意志。


三十多年过去,传统或现代、东方或西方的桎梏真的已经化为无形,不复存在?但我们的确看见,很多中国艺术家或者进入开阔的水域,或者置身自由的海洋。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改造了艺术的语言,刷新了艺术的面貌,这从当今年轻人的志趣之与过去迥异可见一斑:如果我们让三十年前的一位美院教授看今天央美油画系第五画室学生的素描,他的反应一定是惊悚震骇——今天的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不是相机,我只画我感觉到的东西!


二十多年前,广州大尾象艺术小组就是被这一类的教授不屑一顾的,但是时隔二十年,他们的作品仍然有效、生猛,而他们从未停止探索。


1996年11月,大尾象小组成员梁钜辉在广州天河一幢摩天大楼建筑工地施工用的垂直升降机中实施了他的艺术项目《游戏一小时》:他在升降机中安置了一台彩色电视机、一台电子游戏机和一盒游戏带,随着升降机的高速上下运行,他在其中疯狂游戏一小时,在垂直的方向上“干扰”城市的横向扩张。这件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仍然让人感受到时代激流中的一股逆向的力量,而这二十年间中国城市的疯狂扩张,既吞噬了这件作品,又赋予它更大的张力。


2016年,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了大尾象回顾展;几乎与此同时,大尾象成员陈劭雄回顾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2016年,冯博一在乌镇策划了引人瞩目的国际艺术节;早在八五时期即以水墨进入当代艺术核心地带的沈勤,在隐遁多年后展示了他技艺高超的新作;洪凌举办了他在中国、英国和爱尔兰的巡回展;张羽在五台山佑国寺往一万只罗汉碗里上水,继续他的深度实验;杨福东推出了他的《愚公移山》;青年艺术家孙逊的大型艺术项目《再造宇宙》占据了美国迈阿密海滨整个街区……


中国艺术仍在艺术的垃圾围城中积累它的资本,积蓄它的能量和雄心。潮水慢慢退去,风景渐渐清晰。




大尾象  逆流而上


特约撰稿  尤金

编辑  孙凌宇  [email protected]


多年后回看大尾象时期的作品并不感觉陈旧,很大程度上与他们长期对艺术史的关注相关。相较于依赖技巧训练的学院派语言,大尾象一直在提倡对艺术语言的贡献,避免重复以前艺术家做过的事情。他们不知道同时期的艺术家,没有受他们的影响,反而让他们思考的问题与剧变中的亚洲城市始终同步,而非局限于广州




杨福东 静雨天安,帧帧起涟漪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实习记者  苏慧

编辑 张雄  [email protected]


“当你选了‘正确’的方向往北的时候,心里又觉得是不是往南才更对?”




张羽 五台山突围


本刊记者  邱苑婷  实习记者  关惠元 孔德淇

编辑 张雄  [email protected]


所谓野心,不过是维持生命之火的柴禾




孙逊  艺术就是构建自己的世界模型


本刊记者  蒯乐昊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正是这种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神性,把人从庸常生活中超拔出来,而艺术就在这其中得到滋养,生根开花




沈勤 三十年江南水墨如洇


本刊记者  蒯乐昊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我南人北相,长得虽然像个杀猪的,但内心是个绣花的”




洪凌 启动中国山水的现代程序


特约撰稿  管鲲鹏

编辑 张雄 [email protected]


最早接触国画,然后倾心西画,最后以西画手段表达传统精神,过程很像辩证法里的“正反合”




安哥  记录邓小平时代


本刊记者  邹金灿  实习记者  陈祺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他背起了相机,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密切注意人们的生活,每逢看到心动的场景,就拍下来。多年以后,这些照片成了人们观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个窗口




王久良 我想要的是艺术改良现实


本刊记者  刘珏欣  发自北京

编辑 郑廷鑫  [email protected]


“作为摄影师,我们也许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人,但是我们可以做好一个提出问题的人”




冯博一  设置和跨越障碍是我的本能


本刊记者  邓郁

编辑 张雄 [email protected]


“有许多障碍,并非他人为你设置,却是你为你自己设置。设置和跨越障碍,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事,也是我们生存与表达的一种工作方式”




陈瑞近 苏州博物馆里的“温情驻留”


本刊记者  李乃清   实习记者  孔德淇

编辑 翁倩 [email protected]


“现在博物馆的定义不同了,这里是终身学习的场所,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这里学到他们需要的东西。展览要有一个‘温情驻留’,让观众进来后能有美的感知。带着小孩来博物馆,千万不要问他,你看懂了吗?我们需要温情一点,让观众有能力去享受并体验艺术,给孩子及年轻人一种情感互动”




朱鹮  重返自然丨图片故事


图、文  项飞

编辑  方迎忠郑洁  [email protected]


随着国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多以及在人工饲养、野化培训和野外放飞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陕西、河南、浙江这几年来也在逐渐加大朱鹮野化放飞的力度。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让一度濒临灭绝的“东方宝石”能够真正重返自然。

南方人物周刊第504期现已上市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