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2009年1月3日比特币系统上线运转,区块链技术即将迎来新的十年。
在这十年中,它带来了很多变化。
我发现,比较有意思的观察视角是,各种层的变化。
我们曾经开玩笑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是分层的,一是不分层的。
这个图文结合的短文,就来梳理一下看到的各种层。
01
作为协议层的区块链
面向一般性的读者,我最喜欢用的是三层讨论:
互联网是三层:
上层是应用,网站和APP。
中间是协议层,是WWW。
底层是网络传输。
而区块链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协议层的变化,并且我建议把新增出来的称为:
区块链协议层(the trust layer)。
协议层(the trust layer)我初次了解是威廉·穆贾雅提出的。
02
比特币系统的三层
所有关于区块链的讨论,必然都会回到比特币系统上去,它其实包括了三层:
上层是比特币。
中间是发行和交换比特币的协议,比特币协议。
底层是分布式账本与去中心网络。
这个比特币系统分层,我最早是看到梅兰妮·斯万提出的。
03
区块链自身分层:比特币版
常见的区块链系统分层是这么几层,比如比特币系统的分层是:
这是1.0版的系统。
04
区块链自身分层:智能合约版
以太坊之后,通常认为,增加了「智能合约」这一层:
05
区块链技术三层结构
在火币研究院关于区块链可扩展方案的报告中,它做了一个有意思的调整:
把数据层放到网络层之上。
这个是合理的。
而它分类的关键目的,是把区块链分层三层寻找可扩展性方案:
-
Layer 2:Off-Chain 应用扩展
-
Layer 1: On-Chain 底层账本
-
Layer 0: 数据传输
同时,它又用OSI体系7层模型、TCP/IP 4层模型做了一番对比。
06
把区块链视为TCP/IP的一层:价值层
如果我们再聚焦TCP/IP的四层,特别是上面的「应用层」的话,我们会看到,有可能区块链是把原来只专注于信息传递的应用层,分出来一个专门用于价值转移的新层。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TCP/IP四层拆分成了五层。
这是我在新的一本关于区块链的书中的探讨。
07
对比比特币、以太坊、EOS的分层
一般认为比特币、以太坊、EOS是区块链1.0、2.0、3.0的代表,如果去看它们的分层也很有意思:
从比特币到以太坊,增加了合约层。
从以太坊到EOS,因为采用DPOS,激励层实际上合并到了共识层。
而EOS增加出来两层:
08
区块链内部分层
徐忠、邹传伟写了一篇央行工作论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区块链,试图给出一种Token范式。
其中,实际上他们给出了一个分层模型,这回是内外分层:
09
EOS网络分层
一些系统为了提升性能,其实对它的分布式网络也进行了分层。
也就是,不是所有的节点都是平等的。
比如,以下是EOS的分层。
10
自商业七层模型
而为了让区块链变得有用,又有人从其他视角进行讨论。ENChain.Asia的朱峰在BAO白皮书中提出了「自组织商业体7层模型」,这个模型又被在《通证经济的模型与实践》(0.2)报告中引述,称之为「自商业七层模型」。
-
合规层
-
仲裁层
-
治理层
-
激励层
-
工具层
-
共识层
-
网络层
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激励层」,和我们通常说区块链的激励层,有相似之处,又不一样。
之前我们讨论激励层,往往是在公链原生代币的角度讨论的,而这里的激励层,则是通证层面讨论的。
11
区块链应用四层
火币研究院在2018年12月的一份报告《区块链四层应用模型的构建与解析》中,给出了一个四层的应用模型,很有意思:
-
第四层:资产数字化
-
第三层:通证激励体系
-
第二层:价值传输网络
-
第一层:分布式账本
12
APP的模型
如果更具体到应用APP,我则有个观点是,可能没有DAPP(分布式应用),只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