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器之心
专业的人工智能媒体和产业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可可-爱生活  ·  【Awesome LLM ... ·  12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R1-Nature:在小模型上复现R1推理 ... ·  12 小时前  
AI前线  ·  发布3天后,Grok ... ·  12 小时前  
爱可可-爱生活  ·  【最大的AI生物模型Evo ... ·  18 小时前  
黄建同学  ·  可以这里测试OmniParser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机器之心

「杭州六小龙」首个IPO,群核科技递表港交所,空间智能赛道开启资本化元年

机器之心  · 公众号  · AI  · 2025-02-17 11:57

正文

机器之心发布
机器之心编辑部

当 AI 正从二维世界迈向三维空间,一场智能形态的范式转换正在发生。这不仅是计算架构的革新,更是智能形态从 “在计算机里思考世界” 到 “作为物理实体认知世界” 的根本转变。

在这个关键节点,一个新的科技赛道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2 月 14 日,Manycore Tech Inc.(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以下简称 “群核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冲刺 “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

成立于 2011 年的群核科技是一家以 AI 技术和 GPU 集群为底座的空间智能企业,已构建一套物理正确的世界模拟器。在过去数年里,群核科技一直专注于空间认知相关技术,去年正式发布了基于三维空间的多模态 CAD 大模型,并通过逼真的虚拟模拟帮助训练复杂模型。这些技术沉淀如今被广泛运用在室内空间场景下的实时渲染、工业生产制造,以及虚拟物理世界训练等场景中。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 2023 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 (MAU) 数目计量, 群核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空间设计平台 ;按 2023 年的收入计量, 群核科技亦是中国最大的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 ,约占 22.2% 的市场份额。2024 年,群核科技的平均月活跃访客数为 8630 万名。

公司的三位创始人黄晓煌、陈航、朱皓分别在图形计算、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等领域有显著成就具有扎实的技术背景。其中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黄晓煌曾在英伟达担任软件工程师,参与英伟达 CUDA 开发工作。这些技术积累都为公司在空间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前一阵子,因为几家杭州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吊打硅谷,群核科技与宇树科技、DeepSeek、游戏科学等杭州科技企业共同被外界称之为 “杭州六小龙”,火速出圈。

今天,"杭州六小龙" 中群核科技率先开启上市之路, 也让大家看到了空间智能的巨大发展潜力 。正如李飞飞教授定义的 AI 是让计算机拥有 “思考” 的能力,那么空间智能则是赋予 AI “行动” 的能力,这将会重塑从个人生活到产业升级的方方面面。空间智能进入产业规模应用的奇点已来!

从 2D 到 3D,构建智能空间

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转变,本质上 AI 正在从数字逻辑到物理具身的方向进化。

未来的 AI 竞争可能不再局限于算法优化,而是转向 如何让智能体在复杂现实中自主生存”—— 这需要空间智能作为底层支撑。

空间智能是 AI 在三维物理世界中落地的 刚需能力 ,而非独立技术分支。其本质是赋予机器理解和处理三维世界的能力,最终使 AI 从数字空间的 “旁观者” 升级为物理空间的 “行动者”。这种能力涵盖了对现实世界的 3D 感知、理解、重建和交互等多个维度。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物理世界数字化,构建一个可被 AI 理解和处理的 3D 数字空间。

在这个领域,群核科技选择了一条独特的技术进化路径: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切入室内设计领域,并延伸向工业 4.0。从 2D 设计图到 3D 场景的转换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深度的空间重建和理解,这种能力的积累为群核科技处理更复杂的空间场景提供了重要经验。

十余年间群核积累了海量的设计方案,这些基于物理原理的 2D 图纸及其 3D 空间场景,为空间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并形成了一条渐进式的技术演进路径。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积累的数据不仅包含了几何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语义信息。例如,一个简单的门不仅具有特定的尺寸和空间位置,还包含了 “可开关” 这样的功能属性信息。这种既有形态又有语义的数据特征,为 AI 理解空间关系和物体功能提供了关键训练素材。


通过这种方式,一个物理正确、语义丰富的 3D 空间数据库逐步成型,这不仅是空间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快速将技术能力扩展到更多广泛领域的关键支撑 。基于这样的技术积累,市场上已经看到了多个成熟的商业化产品,空间设计软件(酷家乐)、酷家乐海外版(Coohom)、以及面向室内环境 AI 开发的下一代空间智能解决方案群核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

在群核科技探索空间智能过程中,2018 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那一年,群核科技联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名校及机构,在 BMVC 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中推出 InteriorNet—— 当时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认知深度学习数据集。在那个 3D 数据贫乏的年代,InteriorNet 包含 1600 万组像素级标签数据,1.5 万组视频数据,总计约 1.3 亿张图像数据,堪称 “3D 界的 ImageNet”,在学术界引发巨大反响。

InteriorNet 数据集

彼时,人们还没意识到,空间智能正在成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纽带,推动着各个行业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而这,仅仅是空间智能技术革命的开始。

空间智能三要素

什么是空间智能?

事实上,尽管目前空间智能并没有成为主流的技术名词,但它早已充斥不同行业。比如游戏 3D 建模、空间设计、空间感知等等。最早将其带入大众视野的事件是,李飞飞宣布再次创业进入空间智能赛道,目前正在创建 3D 数据集。国内也有公司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如各类 3D AIGC 创业公司,昆仑万维此前推出了 Matrix-Zero 世界模型,用于游戏开发中构建虚拟场景。

空间智能的应用也在逐步落地。以我们熟悉的 VR/AR 眼镜为例,其本质是一台可随身携带的空间智能计算机,Meta 通过 Quest 系列和智能眼镜,专注于构建社交导向的空间计算平台,同样,苹果 Vision Pro 也将空间计算定义为下一代生产力工具。一些更底层的技术厂商如英伟达,则基于在智能驾驶芯片的深耕,推出 Cosmos 基础模型,来强化虚实环境的协同能力。

而这些,都需要以空间理解算法为核心,构建一个物理正确的虚拟环境,才能与现实世界相融合。

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算力、算法和数据的协同增效。在空间智能领域,这一技术框架被重构为空间计算引擎、空间理解算法和空间数据资源三大要素。


招股书显示,目前,群核科技积淀了三项核心技术能力,即专门构建的 GPU 基础设施、先进的人工智能(AI)应用程序以及合成虚拟数据生成。


群核的核心技术突破首先是基于专门构建的 GPU 集群,和自主研发 3D 实时渲染引擎,解决了大规模三维场景的实时交互难题。 群核科技创新性地整合了 GPU 集群计算、分布式渲染等技术,并优化计算能力分配,来实现高效的并行处理。在这种高性能计算能力之上,群核科技又基于端云协同、光线追踪、实时渲染等做到了云端实时渲染,并在生成式 AI 技术加持下,可以对物理世界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实现快速模拟,能渲染真实物理世界 99% 的材质。

而群核科技于 2024 年发布的多模态 CAD 大模型,构成了群核空间智能的大脑。 完整的 3D 视觉算法矩阵涵盖了空间重建、目标识别、场景理解等多个维度,用于生成物理正确的结构化 3D 空间,比如自动识别 CAD 图纸、自动生成 3D 场景等。资料显示,这些能力已被应用在家居、电商、广告等空间设计、以及生产制造和落地施工等领域。

作为空间智能持续进化的关键养料,室内空间数据则是群核科技独特的优势。 如前文提到的 InteriorNet 数据集已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室内场景认知深度学习数据集,招股书中还提到群核科技还拥有 3.62 亿个 3D 模型及空间设计元素。这些场景覆盖了从家居到工业的多个应用场景。这些空间数据在合成数据技术经自动化分割和标注、物理与环境增强后,可生成高质量、多样性、可泛化性强的仿真训练数据,为机器人、AI 模型等提供 “训练道场”。

这三大技术支柱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同效应:高性能的空间计算平台支撑着复杂算法的快速运行,成熟的算法体系提升了空间数据的利用效率,而持续扩充的数据资源又推动着算法的迭代优化,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闭环。

始于技术,服务商业

在大模型行业,一直围绕着一个成本魔咒,即前期投入太高,回报周期长,短时间内无法跑出可见的商业模型,导致不断靠融资维持,以此形成恶性循环。2024 年,多家大模型创业公司都因商业进展不顺利而破产。

这意味着,即便是在技术行业,生存依然是第一性原理,发展技术和商业化探索,都是从原点便需要思考的问题。

空间智能的普及,同样如此。不同的是,空间智能本身与落地场景的紧密连接,让它具有原生的商业属性和发展空间。

李飞飞在 TED 演讲中提出的观点道出了空间智能的本质:行动的冲动是具有空间智能的生物与生俱来的特质,空间智能将感知与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一洞察揭示了空间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更是智能体与物理世界互动的基础设施。随着物联网、元宇宙、自动驾驶的普及,AI 对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空间 + 时间 + 因果推理)将逐渐成为标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