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科技与资本主义结合,让奴隶制在美国死灰复燃?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4-12-09 13:24

正文

马克思说,资本家的行为并不代表其作为人类的意志,而是资本意志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和决策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和利润的最大化‌。

由于历史原因,犹太人与金融资本之间,实现了宿主和寄主的双向选择,也成为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代表。

形象地说,所谓犹太金融资本,就是资本意志对人类“寄生夺舍”,成了“钱精”。

所谓的反犹主义,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的产物。

针对欧洲反犹主义中的犹太人政治权利问题,具有犹太血统却又背弃犹太信仰的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说,犹太人的神就是金钱,只有将犹太人从金钱宗教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犹太人的解放;只有实现了犹太人的解放,才能实现将全人类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本篇不去讨论如何拯救掉进钱眼里的犹太人,而是讨论与之相关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资本对人类“夺舍”,引发了犹太人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如果,科技对人类实现“夺舍”,那又将出现怎样的景象?

比起上一个问题,这一个问题要更加重要和紧迫。

资本主义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制造剥削和动乱;

如果再加上技术夺舍的加持,到底是“科技向善”,还是会让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黑暗的地下奴隶贸易


要回答这个问题,美国历史是最好的研究样本。

美国 历史包含一个让大殖子们难堪,也是历史学家们难以解释的一个问题:

奴隶制作为一种残酷落后的社会制度,应当早就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19世纪的美国,仍然存在发达的现代奴隶制?这到底是人性的沦丧,资本的本性,还是科技的恶意?

在未来,奴隶制 是否会死灰复燃?甚至出现更加残酷的“赛博奴隶制”?

你看一眼美国,就会一目了然。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有人包括资本家本身,都是实现资本增殖的工具。

将一群人变成“奴隶”,这个背后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和道德因素,单纯是博弈和经济利益的考量。直到今天,西方世界依然存在“性奴”、“器官牧场”等地下黑市,奴隶制其实从来没有在西方被消灭过,而是长期存在。

最近爆出的一个大新闻:联合国强迫失踪问题委员会(CED)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机场的机库,藏有两万具尸体。这件事的背景是:哥伦比亚距离天堂太远,距离美国太近。该国长期作为奴隶贩卖与器官移植的交易和转运中心,每年都有大量失踪人口和身份不明的尸体。当然,一个地点发现两万具尸体,还是太超出正常人类的想象了。

美国的南北战争,并没有真正消灭奴隶制,只是更加隐蔽了而已。

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猖獗的奴隶贸易,又怎会存在爱泼斯坦的“萝莉岛”,吹牛老爹的“神仙派对”,以及在美国政商精英中流传的邪恶祭祀?如果没有庞大的地下黑产,加密货币又如何蓬勃发展?

参见:

骇人听闻!美国政坛深处隐藏的嗜血邪教

“吹牛老爹”银趴:通过性传播的黑暗权力之网

如果条件合适,奴隶制完全有可能死灰复燃,变成所谓的“赛博奴隶制”。

与之相比,皮鞭伺候的传统奴隶制都属于温情脉脉了。传统奴隶制只是榨取人类的劳动,而赛博奴隶制对人类的榨取,可能会是超越纳粹肥皂加工业,深入到血管和骨髓。

1863年,“被鞭打的彼得”,这张照片成为激励北方人民加入联邦军队的重要宣传材料

不要觉得这是在危言耸听。作为J·D·万斯的思想启蒙者,柯蒂斯·亚尔文(Curtis Yarvin)在2008年撰写一篇文章,针对他认为“没有生产力”的人群,他提出了一个可怕的解决方案:

“把他们变成生物柴油,为旧金山市公交(Muni buses)提供动力。”

亚尔文自称是一名反动分子(reactionary)和极端主义者,他解释说自己“只是开个玩笑”。但接着他又说:“生物柴油方案的问题在于,没人愿意活在一个公共交通是由底层阶级死后的蒸馏残留物提供燃料的城市。不过,这有助于描述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简言之,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比种族灭绝更人道的替代方案 。”

JD·万斯与 柯蒂斯·亚尔文(右)

在技术精英们看来,随着AI的发展和大范围普及,将会使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变成“无用阶级”。如何处理“无用阶级”,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头号问题。

关于科技发展与“无用阶级”的问题,《未来简史》这本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在科技精英们看来,在AI、生物工程等高科技的加持下,他们的力量将大幅增强,变成超越普通人的“神”。

在缺乏反向制衡手段的情况下,神会对凡人做什么,你翻开《西游记》,看看关于“狮驼岭”的描述就明白了。

美国的现状,早已是一个现实世界的“狮驼岭”,它需要持续不断地从国内外输送“生物燃料”才能维持运转。

万斯作为出身底层的一员,他的志向并不是带着穷哥们斗争,一起改变这个吃人的制度,而是成为统治精英的一员,加入“狮驼岭”的盛宴!

为了找寻隐藏在这一切光怪陆离魔幻现实背后的真相,我们还是要回溯到美国建立之初,去寻找答案。


用金融崩溃来击垮美国!

接上篇: 美国对华科技战为何彻底失败?从美国历史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汉密尔顿的宏大经济计划,是建立在以国债为根本的金融市场之上。通过振兴美国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的投资,并利用证券市场圈来的钱发展工商业。 这也可以看做资本与技术结合的早期雏形。

英国除了对技术进行封锁之外,也通过 散布“美必输”的言论来 打击美国经济,目的就是打击美国股市。如果美国股市形成股灾,欧洲投资快速撤出,将是对汉密尔顿经济计划的致命一击。

不幸的是,英国人的计划得手了。

汉密尔顿的“工业振兴计划”发布后还不到一年,1792年,华尔街爆发了股灾,无数投机商人破产,其中一些人由于是借债投机,因此当啷入狱。

当时的美国,真可谓“外有神对手,内有猪队友”。

国务卿杰斐逊得知这个消息,不是像中国总理一样高喊“信心比黄金重要”,让大家重振对金融市场的信心,而是幸灾乐祸地站在一边看笑话。

他估算了一下,投机者损失总值达到5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纽约房地产总值。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最终,我们的股票泡沫破碎了……就这样,他们像多米诺骨牌那样一个一个倒下了。”杰斐逊甚至希望,汉密尔顿的工商业大计就此破产,这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打倒政敌。

就算政治理念再不同,国难当头也应该抛弃成见,共度时艰吧?

这也证明了杰斐逊还真是一点金融常识都没有,他天真地认为,股灾只是打击了那些投机者。在他的道德观念中,投机者都是社会的蛀虫,死光了才好。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股灾造成的恐慌蔓延后,会给国民经济造成长期的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金融市场崩溃,导致流动性短缺。

美国制造业振兴计划,刚出生即遭暴击。

什么阿克莱特纺纱机,什么工业革命的希望,背后都背着大笔贷款。在金融风暴导致的银根紧缩之下,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这就跟2008年遭遇“至暗时刻”的马斯克,火箭发射接连失败,特斯拉现金见底,要是看不到转机,那就只能上天台去领“转生重开劵”了

股灾爆发后,汉密尔顿迅速采取救市行动,他下令财政部购买价值几十万美元的联邦证券对市场进行支持,并要求银行对贷款进行展期。此外,他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市场流动性,允许商人可以用期限为45天的短期票据,来支付进口关税,而此前这些关税只能用黄金或者合众国票据支付。

汉密尔顿的救市行动,避免了恐慌蔓延,阻止其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确保股市危机不会演化成美国经济的灭顶之灾。

然而,汉密尔顿的行动在杰斐逊看来,是“用国家的钱保释了一群赌徒”,这使得在杰斐逊心中又增加了一条汉密尔顿的罪状。杰斐逊掌权后,迫不及待地将汉密尔顿构建的金融体系大厦凿出一个又一个窟窿(没彻底拆了是因为不懂金融,不知道关键应该破坏哪里)。美国的金融市场在失去政府监控以及保护的情况下肆意生长,使得美国的金融灾难相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发生得更为频繁,并且危害也更加严重。

虽然1792年的金融市场在汉密尔顿的强力救市干预下,没有陷入崩溃式的恐慌,但是,英国的制裁与封锁,使得美国经济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打击与萧条。

金融救市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将问题爆发的时间向后拖而已,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解药,美国经济可以说是处于苟延残喘,艰难求生的境地。

美国人民盼望能有一个超级英雄出现,来带领他们走出困境。

在这种外有神对手(大英帝国),内有猪队友(杰斐逊派)的恶劣环境下, 美国经济 如何绝境逢生呢?

拯救美国的“技术天使”

当时恐怕谁也没有想到,美国工程师惠特尼发明一个不起眼的产品——轧棉机,扮演了这个超级英雄的角色。

18世纪末,英国最强劲的工业门类为棉纺织业,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基本相当于现在的IT互联网行业。

英国本土并不生产棉花,当时世界棉花主产地在印度。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对棉花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印度的棉花产量也不能满足需求了。

棉花作为一种大宗商品,其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富有商业头脑的美国商人,从英国对棉花的巨大需求中看到了希望。如果在美国南方种植园大量种植棉花,英国的棉纺织业此时正急需棉花,肯定会对美国的棉花出口网开一面。这样,英国的经济封锁就被撕开一个口子,美国本土经济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

1792年,美国南方首次大规模种植棉花,产棉二百万磅,但由于无法清除棉籽,绝大部分都未能出售,只能当垃圾处理掉。这些首批尝试棉花种植园的奴隶主们都失败了,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前文提到的金融恐慌,正是配合这场棉花危机所制造的。 美国人的经济自救行动烦,反而给英国人提供了攻击美国经济最好的抓手。

虽然大英一向是不怎么做人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抓住战机用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阴死对手这方面,大英确实具有独特的天赋。美国早期没少吃这方面的亏,当然后来它也加倍奉还给了英国。

美国之所以陷入这一悲剧,是因为 美国南方的气候条件,无法种植印度等地普遍栽种的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只能种植短绒棉(又称“高地棉”)。

现在我们去买毛巾浴巾床单等棉纺品,高端产品都标榜是长绒棉,因其纤维较长而得名。长绒棉的品质优良,纤维柔长,被世人誉为“棉中极品”,它也是纺高支纱的关键材料,直至今天,高端色织、家纺、高附加值纺织品及服装,无一例外需要使用以长绒棉为主要原料的纱线。(长绒棉经过长期培育改良,现在已经可以在包括北美在内的许多地区种植。)

短绒棉不仅质量相对较差,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棉籽与棉绒连接紧密,原有的轧棉工具无法使之分离。 头脑简单的美国人以为,不就是纤维短点吗,我卖便宜点就是了,结果上了大当,吃了大亏。

产业的迫切需求,相当于对于美国的工程师们提出了高额悬赏:谁能解决棉籽分离的问题,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1793年,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申请了一项轧棉机的改进专利。该专利可以快速分离短绒棉中的棉籽,一个人经过简单培训,每天可以处理原棉五十多磅。

真实的历史充满了各种反转与黑色幽默。伊莱·惠特尼并没有从这件专利中赚到什么钱。因为当时的美国专利制度是鼓励抄袭的,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纷纷出炉,惠特尼忙于打专利官司把自己搞得差点破产,后来靠给美国政府生产军火才实现咸鱼翻身。

专利抄袭让惠特尼财务损失惨重,却相当于技术被动“开源”,实现技术的快速推广,拯救了美国的棉纺织业。 马斯克开源特斯拉相关专利,跟其原理很类似,不知是否是从惠特尼的事迹中得到的启发。

惠特尼轧棉机发明专利说明书

就是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一件技术发明,就如同天使降临人间,给了在英国经济封锁下,濒临崩溃的美国本土经济一丝希望的曙光。

有了轧棉机,美国南方出产的棉花虽然质量仍然不如长绒棉,但贵在量大管饱,不仅可以给北方正在蓬勃兴起的本土棉纺织业提供原料,而且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换取外汇。

惠特尼轧棉机发明1年后,美国的棉花产量跃升到八百万磅,此后更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攀升。1800年三千五百万磅,1820年一亿六千万磅,惠特尼去世的1825年,美国棉花产量为二亿二千五百万磅。棉花取代了烟草,成为美国南方种植园最广泛种植的经济农作物,以及全国最大宗出口货物。

以后的每10年,棉花产量都要翻倍, 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垦出来种植了棉花。我们甚至可以将其命名为“摩尔定律”出现之前的“惠特尼定律”。

1830年,美国的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1850年后,美国出产的棉花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棉花帝国。

惠特尼轧棉机放宽了棉花产地的气候限制条件,不仅使得美国棉花产量大涨,也推动了全球棉花贸易。整个世界都围绕棉纺织业,被卷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漩涡中。

正是因为棉纺织业快速扩张,增强了大英帝国的实力,以及对扩展世界市场的迫切需求,使得英国迫不及待地发动对清政府的鸦片战争。美国也迫不及待地效仿英国,前往东方寻找机会,从而导致了“黑船事件”。整个世界被前所未有地连接成一个整体。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乃至全球的资本主义,正是建立在棉花这种农作物之上的。


美国国内既有棉花产地,又从英国盗取技术建立了本土的棉纺织业,形成了棉纺织业的全产业链闭环。

美国不仅摆脱了自殖民地时代开始的原料提供地的尴尬地位,相对于英国两头在外的加工模式,还具有产业链聚合的优势,迸发出美国本土工业的勃勃生机。

尽管产量上去了,美国的棉纺织业仍然“大而不强”,无论从原料质量还是技术水平,都不及英国。因此,美国产的棉纺织品相对于英国货质量很差,但是胜在廉价,在美国以及欧洲的贫民阶层有很大的市场。

同时, 低质但廉价的美国货输入欧洲,也有利于改善欧洲贫民生活水平,缓和欧洲各国的国内矛盾。

在汉密尔顿派千方百计地大力推动下,虽然外有英国的经济封锁与技术封锁,内有杰斐逊派的大力掣肘,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美国本土工商业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发展起来,美国经济实力也不断提升。

在英国的持续封锁之下,美国以 棉产业为突破口,逐渐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产量最大的新兴工业中心。

后世的经济学家用追溯的方法只能推算出19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内战)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在此之前,只能用美国的税收规模粗略估计当时的国民经济。1792年是有据可查的第一年,联邦税收收入是367万美元;到了1808年,收入是1706.1万美元;到1817年,是3309.9万美元,短短25年增长了9倍。美国终于摆脱了建国初期危机四伏的状态,初步实现了经济和政治自主。

天使与魔鬼合体

轧棉机不仅成为拯救了美国经济的天使,也是将美国推向内战深渊、加剧美国当前各种种族问题的魔鬼!

从伊丽莎白一世的时代, 英国就开始当上了人口贩子,并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奴隶贸易商。资本主义在西方的萌芽和发展,是和奴隶劳动密不可分的。

在美国建国之前,美洲殖民地上已经有大量的黑奴,这些黑奴是英国人从非洲贩卖过来作为种植园的劳动力的。到了19世纪初期,奴隶价格是每个人头300美元。

在轧棉机出现之前,由于英国的经济封锁,美国的种植园生产的大量农产品没有销路,种植园开始无利可图,蓄养大量奴隶成为经济上不划算的事情,美国南方的奴隶制出现了萎缩与衰退的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对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欧洲,奴隶制已经在绝大多数的地区成为了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象征,废奴成为了一项在理性的经济人看来自然而然的事了!

沿着这样的轨迹慢慢发展下去,美国的种植园经济会慢慢萎缩,被东北的工商业逐渐取代,奴隶制这一黑暗残酷的剥削方式就会在美国成为历史。

轧棉机的出现,使得美国南方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在分离棉籽这个粗加工的过程中,由奴隶人工驱动的轧棉机,能够极大地提升了工作的效率,棉花种植带来的巨额利润,使得南方的种植园奴隶主成了美国最富有的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