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Clinic門诊新视野
心血管领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影像沙龙  ·  可怕的“厚皮鹅蛋”征 ·  5 天前  
丁香园  ·  2 个身体共用 1 ... ·  1 周前  
drpei  ·  团购 | ... ·  1 周前  
火石创造  ·  盘点 | 2024生物制造领域新锐企业Top20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Clinic門诊新视野

健康中国,中医药防治慢病优势突出

Clinic門诊新视野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7-10 23:19

正文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不仅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还为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如何维护好这张名片,在文化宣传等方面的努力自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中医药在当代医疗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实现价值。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暨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


6月30日,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暨慢病防治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如期召开。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换届改选会由聂志余教授及蔡定芳教授主持,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凌昌全教授参会并致辞,会议选举刘振国教授任第二届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梁春教授当选主任委员,刘萍教授、赵玉武教授、聂志余教授、吕安康教授、罗心平教授、王群山教授、赵虹教授、谷胜利副教授等当选副主任委员。选举后,与会专家以慢病防治为主题展开学术讨论。《门诊》杂志借此次机会,特别邀请出席会议的几位专家,请他们就当下中医药防治慢病分享各自的观点。


赵超:开出中医药慢病防治的“中国处方”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委会候任主委


《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所阐述的规划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不同阶段几大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降低率指标。这些指标的提出和要求,从侧面体现了当下亟需改善的慢病防治现状。


1. 国家政策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16年10月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也强调,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等。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出台,说明中医药的发展已纳入国家的战略规划。国家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为发扬和继承中医药给予了助推力。


2.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病防控中的作用

慢病防治是全球范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同样面临慢病致死率提高、疾病负担加重的挑战。据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慢病状况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慢病致死人数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慢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如何做好慢病防治,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医药的防治体系对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整体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彰显,除济世救人外,还体现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医药通过整体的系统改善,实现控制和预防病变,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在慢病防治中,中医药的发展同样扮演重要角色,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够标本兼治。


3. 中西医结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并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希望将民族的推向世界,让世界更容易接纳我们的传统中医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将它本身存在的特性用世界较易接纳的方式或手段予以展现。在科学的指导下,促使慢病管理取得更多成效。


梁春: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的机遇和挑战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2012年12月底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在成立之前,我们科室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已将近有十年历程。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倾向于中西医结合,典型的是在心血管慢病防治,其中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以及改善冠脉微循环等。心血管疾病的特点是发病过程慢性,但发作是急性。中医讲究“急治标,慢治本”,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可能西医(如介入治疗)在抢救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但在疾病缓慢发展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中医在防治或者延缓病程等方面有其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实际也是优势协同、劣势互补的过程。


一、利用中医药优势建立心血管疾病慢病防治体系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类,其病理基础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从形成到发病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0~30年,是典型的慢病。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时有破裂风险,那么可以在早期通过中西医结合药物或手段对易破裂斑块进行有效干预将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还有较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中医有种说法叫“心主神”,我们结合这种理念,针对因抑郁焦虑引起的高血压进行干预研究,包括那些因抑郁焦虑但又未达到诊断需要应用西药标准的中青年白领人群。另外,如冠脉微循环、斑块堵塞等,针对微循环的损伤,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用芳香开窍类药物改善冠脉微循环,目前该研究已经启动,计划在全国做两百例,有十家三甲医院参与,以西医为主。总体而言,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有临床研究作为抓手,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发挥中医药特色,切实落实到临床。


二、基于脑心同治理念,形成整体的战略性布局

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密切,互为靶器官,脑心同治的概念与现在国际上所谓的泛血管疾病治疗类似。所以脑心同治的理念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除了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梗、心梗以外,还有房颤、心原性脑卒中等,虽然病因在心脏,但疾病结局最后都体现在脑梗。因此无论是发病前的一级预防还是发病后的二级预防,都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手段。心脑血管疾病在整个慢病体系中是“大头”,占60%~70%左右。因此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的任务很艰巨。面对庞大的患病人群,要逐步实现从治疗为主过渡到预防与治疗并重,另外还要适当加重康复的比重。现在国家在推分级诊疗联合体,我们希望可以借助这样的策略,促进预防、治疗和康复三点成链,形成整体的战略性布局。


张友根:慢病时代,中医的传承与创新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


所谓慢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并发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一般需长期治疗或终身服药。慢病的管理与治疗更能体现中西医结合的优势,许多慢病需要西药长期治疗和控制,结合中医中药的治疗、调理、养生等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而且还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中西医结合,即是中医的辩证理论与现代医学科学地有机结合。


由于慢病的管理与治疗绝大部分在基层,这几年,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受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委托,为全市12,000名社区非中医专业的医师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还为全市综合性医院的西医科室与专家设立中西医结合专项课题(820万)。通过这些方式,增加西医对传统医学的兴趣和研究积极性。


刘振国:推动中西医结合时代的到来,促进健康中国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目前国家关于中医药发展有一系列的指示和政策,是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机会来临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我们是否需要一套评价系统来评价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整体而言,疾病的诊治终究是治人,最重要的是能够阻断疾病的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终为始,迎接挑战。抓住中西医结合的契机,应对挑战。


中西医结合首先是人要结合,中西医的医师同道,通过交流促进合作;第二,知识结合,明确发展努力的方向;第三,落实到方案,制定的方案能够取其利避其害,综合得出更好、更优秀的成果。第四,整合,我们需要一个临床方案能够把人、物、思路结合在一起,形成大格局、大思路,一步步推进。


刘萍:探寻中医药防治慢病的突破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中医药慢病防治,关键在于解决以下两点问题:第一,加强中医健康科普宣传,使百姓通过自身生活方式改变减少慢病的发生。我国众多居民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缺乏,生活习惯大多不健康,对健康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有病才去就诊”的层次。社区健康教育中“治未病”理念、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医药养生调理等知识需加强科普。第二,中医药治疗在慢病防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科研成果,但是这些成果与医疗实践相互分离,许多医学研究成果没有或无法在临床转化应用。因此,如何将这些慢病防治成果有效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聂志余:大健康时代,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的意义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党和政府提出来的一项战略性纲领,其中提到的慢病以预防为主的理念,与中医倡导的“治未病”不谋而合。不管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的身体、健康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注重养生、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阴阳调和,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大健康时代,中医西医结合来防治慢性疾病应该会有非常好的前景。


吕安康:中西医结合,协力慢性病防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慢病病程较长,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于个人、于社会、于国家都非常不利。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最困难的是建立模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及经济水平等均差异较大,因此可能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的模式也不同。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模式或将可以参考分级诊疗,大医院以点铺开,基层医院以面覆盖,这是模式建设。此外,对中西医结合防治慢病进行风险评估也非常重要。相信这两方面的探索进步必然会给慢病防治带来一个新拐点。


罗心平:从慢病防治看中西医结合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在防治慢疾病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一方面是由于中医药研究体系不为国际主流医学所认可,另一方面中医药更多的是基于经验而非循证医学证据。中医药防治慢性疾病的作用体现在“防”和“治”两个方面。所谓“防”,首先中医药可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免疫状况,且不良反应少。其次,中医药通过参与和控制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发展来降低发病率,体现在一、二级预防方面。所谓“治”,中医药可直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等均对冠心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中西医结合不但要创新性地深入发掘已有的宝库,而且要根据现代医学观点开展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针对不同疾病需确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中医药疗效。


王群山:树立标杆典范,带动中医药应用规范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慢病防治方面。尽管如此,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中医药慢病防治要实现规范化。像稳心颗粒,有专家共识,使其应用有据可寻而不单纯凭借个人经验。二、随着广泛应用,还应该有更多研究,无论是基础方面还是临床方面。如稳心颗粒的发展历程对未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发及应用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比单纯的实验室研究更科学。通过在实践中大规模地应用稳心颗粒来证明此药物的有效性,更有说服力。二、通过大规模试验获得安全性方面的数据。三、对任何一种药物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若能做更多研究阐明它的药理机制,稳心颗粒将更有生命力。


赵虹:中医药如何与世界融合,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西医用药讲求循证,传统中医药是经验医学。现代中医药试图用循证医学来证实其有效性,以期得到国际认可。但实际上中医药特别是复方制剂,组分特别复杂,作用靶点很多,从机理上来研究其药理作用机制可能比较复杂,并不能像西药那样得到明确机制。中华医药上下五千年,古有神农尝百草,实际上中医药已经过千年的检验,依旧被传承下来,说明确实是有效的。我们希望中医药的传承和现代化可以结合到一起,不摒弃传统同时接受现代化。我们仍需要找到一种创新模式,使得中医药的有效性被西医同行或者国际同行来认可。


谷胜利:预防慢性疾病,发挥中医药优势

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


目前,我国在慢性疾病治疗方面普遍存在一个现状,各级医院都只关注慢病的早期急性救治,忽视预防。这就涉及到多种生化药物的使用,临床上多种药物一同使用很常见。因此,必然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是生化药物。在通过肝脏酶进行代谢时很多药物存在竞争机制,相互作用,从而易引发安全性问题。而中医药强调的是整体观念,并不是单纯的一味药,而是一个组方进行多重机制、多靶点的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也对机体实行保护,对机体危害非常小。另外,对那些无法明确病因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从中医中药的理论机制上可做有效研究。尤其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合并用药多,药物损害发生多,更需要从重要靶器官、从系统、整体、发病机理多角度诊治,这是随现代医学发展凸显的中医药治疗慢病优势。


俞晓飞:协调中西医结合发展,开启防治慢病新思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中医药体系的特点是讲究辩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在西医为主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体系的特点,促进中西医结合,实现优势协同。中西医结合医师有责任将这种有效的中医药特色展示出来,使中医药国际化、逐渐被国际接受,以造福更广的人群。采用规范的试验设计,以展示中医药独特的疗效。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临床试验(脑心通胶囊对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研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试验设计,该研究是上海市科委中医的重点项目,将在2018年完成,我们预期它能给活血化瘀类中药对于脑卒中的慢病防治带来一些新的展示,为国际提供新的中医药研究循证医学证据。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 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微信号:ClinicMZ

《门诊》杂志官方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