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TA总是不敢享乐,不知道该如何对自己好;
就算有人示好,也会表现冷淡或者干脆拒绝;
对自己本身的优点和成就,并不认可;
喜欢让自己处于委屈、受苦的环境中,一放松就自责......
这类人,其实具备“自我挫败型人格”的特质。
精神分析学家Wilhelm Reich在进行人格研究的时候,定义了这个人格类型。
具备这种性格的人,甘愿受苦、跟自己过不去,习惯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
小到看恐怖片、吃变态辣,大到伤害身体。
在外人看来,TA们一直在做着伤害自己的事情。
但比起改善这种处境,TA们更喜欢沉浸其中,认为这会带来一种特殊的鲜活和真实感。
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特质?
有办法改变吗?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自我挫败型人格(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
据统计,54%的人喜欢吃“痛”。
味觉上,爱吃辣椒,越辣越上瘾;
衍生到视觉上,热衷于恐怖元素,越可怕越欲罢不能;
触觉上,爱玩极限运动,享受心跳砰砰加速;
听觉上,喜欢听悲情音乐,让自己难过而流泪……
这些司空见惯的“自虐”行为,无伤大雅。
就是做多了,会让人自我怀疑:
莫非,我真是一个以“折磨自己”为乐的人?
过去,《DSM-Ⅲ》就对这些“自虐行为”进行过分类:
1、专挑错的选择,爱做一些注定会失败的事;
2、总是让别人失望,或者让别人白费功夫;
3、眼看快要成功时,总要搞点事情来搞砸;
4、不自觉激怒别人,招来拒绝、羞辱和攻击。
对号入座一下,是不是感觉自己“躺枪”了?
虽然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涉及到一些专业的诊断,但如果4条都中了,就需要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名叫“自虐”,但TA们不一定是自己虐自己。
还可能是,让别人虐自己。
前者是外人所看到的“A面”,而后者是被隐藏的“B面”。
自我挫败型人格者,通常在关系中会有这些表现:
A.亲密关系
第一,用自虐来产生“活着的感觉”。
比如,明明很累还是过度付出、热衷于和伴侣吵架、故意激怒伴侣和自己起冲突等。
其中一个动机,就是得到一种“心潮澎湃”的满足感。
这种感觉会让人特别鲜明地感到:
我活着,我存在着。
第二,通过自虐来威胁另一半妥协。
不止一位来访者表达过,自己或者自己的父母曾有过自虐行为。
比如,父母吵架,母亲要离婚,父亲用烟头烫自己,逼母亲收回离婚的话;
另一半要分手,自己脑子一热,锤墙、撞头,逼另一半不要分手。
这类自虐动机,是想
通过伤害自己,要求另一半听话,达成TA们的目的。
B.亲子关系
第一,用自虐来得到父母的同情赞赏。
“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自虐:
孩子牺牲自己的利益,把梨子让出去,被大人视为一种美德,赞赏有加。
但这会给孩子刻下一个认知:
想要讨父母开心,就要掏空自己、付出讨好。
第二,用自虐来释放关系中的压力。
“记得因为和父母争吵,握着铅笔芯,想了很久,还是没敢吃下去。”
知乎这名网友吐露的感受,其实很多人都有过。
被爸爸/妈妈骂了,特别怄气,又不可能对父母怎样,就只能伤害自己。
久而久之,养成一种习惯:
一生气就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缓解内心压力。
第三,自虐能让TA们感到自己“被爱着”。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做鬼脸逗乐父亲,其实也是一种自虐。
做不愿意做的事,来博父母一笑,看到父母难得的笑脸,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爱着。
这种自虐动机,几乎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C.人际关系
第一,用自虐来阻止一定会到来的痛苦。
例如:
为了不被骂,主动贬低自己;
为了不被拒绝,主动拒绝别人;
为了不被伤害,主动摆出攻击性很强的样子。
第二,甩锅,占据道德制高点。
“我就差跪下求你原谅了,你还想我怎样!”
明明自己做得不好,却用自虐来撇清责任,甚至倒打一耙,让对方无话可说。
第三,获取优越感、满足感。
某女明星面对记者追问时,曾经自扇巴掌,轰动一时。
她不在乎其他人尴不尴尬,只想用这种方式来让记者别问了,顺便出一下风头。
综合以上表现,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自虐,似乎可以带来一些好的感觉。
比如:被爱,减压,轻松,控制,愉悦……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自虐是一种理想化,将对方捧上云端,将自己贬入泥土。”
而理想化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防御”。
比如:感受到不被爱的恐惧、压力很大的负担、苦闷抑郁的情绪......
找不到别的方法缓解时,虐一下自己,就能解决问题、达成目的。
这种防御是如何形成的?
学者Gabriel等人认为:
自虐是为了修复早年的创伤记忆。
比如,小时候被虐过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贬低自己,也把自我贬低当成一种缓解痛苦的途径。
长大后,TA们就更倾向于在关系中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别离开我,否则我就伤害自己”;
“她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要伤害自己来惩罚她”。
我有一位来访者说:
“一想到男友可能不需要我,就觉得心里发慌,我不能接受自己不被需要。”
小时候,她的妈妈把她丢给老人,一个月只来看两三次。每次妈妈走,她都有这种“不被需要”的恐慌感。
如今,她找了个身无分文的男友,月月贴钱给他花,累了一天下班回家还要给他做饭。
这段关系让她很痛苦,但又很难离开。
她为男友做的这一切,其实是在重演小时候被母亲抛弃时的反应。
比起找一个好的伴侣,疗愈被抛弃的恐慌感,对她来说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
自虐,虽然在表面上帮她缓解了痛苦。
但随着男友越来越不思进取,她付出再多也没有用,越来越痛苦。
来访者一直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开始心理咨询之后,她才转变思路:
“哪怕换一个男人,自己也会继续自虐。
真的想要结束痛苦,就不要想着摆脱恐慌感,而是接受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
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你想结束痛苦,还是得从疗愈自我、升级内在下手。
如果你的自虐开始产生痛苦,不妨参考这5个改善方法:
1、尝试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
告诉自己:
“我只是为了感觉好一点,不是真的想伤害自己”;
“我只是想让自己舒服起来,这个初衷并没有错”;
“我是为了自我保护,只是方法用错了”;
慢慢探索自己行为背后的内心真实想法,而不是一味批判和嫌弃自己,才有可能做下一步的改变。
2、接纳自己过往中有很多自我伤害的部分。
放弃自我较劲,承认并接纳自己有过糟糕的经历。
我们无法告别糟糕经历,但可以净化这些糟糕的部分。
认清和接纳自己糟糕的部分,不是要逼自己改变。
因为光是认清、看到,就已经是疗愈的开始,不一定非要求一个结果。
然后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加一点点“更新换代”就好。
3、练习“有效自虐”,来帮助自己“更新换代”。
其实,有些自虐是良性的。
比如,把想哭的冲动,转化为让自己很煎熬的运动健身,这不失为一种有助于自我提升的有效自虐。
良性的有效自虐,其实可以保留。
然后正确培养良性自虐的习惯,更多角度地理性看待自己:
哪些自虐是恶性的,哪些是良性的?
哪些恶性自虐,其实可以转变成良性自虐?
只要找对了方法,就等于好好爱自己。
4、照顾好内在爱自己的部分。
就像前面说的:自虐,其实是为了保护我们,是“爱自己”的一部分。
放大并看到这一部分,自我伤害的冲动就会慢慢淡化,从不受控制,变得可以被理智干预。
当我们可以灵活选择用什么行为对待自己时,其实就具备好好爱自己的能力了。
如果,你身边正有一个“自虐者”,而你很不幸的,正处于被伤害的一方。
比如:对方用自我伤害来绑住你、控制你;总是刺激你发怒。
日积月累的相处,也会给你带来不少压力。
作为受害者,我们可以这样来调节自己:
第一,情绪个体化。
牢记一句话:TA的情绪是他的,我的情绪是我的。
收起泛滥的同情心,别过度共情,别想着为别人的言行负责,其实就不会被严重影响。
第二,认清自己的内心,坚守自己。
千万别被对方牵着鼻子走,TA说什么你就做什么,这会让你非常内耗。
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内心,坚持自己的观点,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第三,不要妄图改变对方,但可以改变关系质量和生活环境。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关系是打开一切的钥匙。
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一个人,但好的关系可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TA虐自己,你就更加积极地爱自己;
TA操控你,你就更加灵活地做自己;
TA很脆弱,你就更加投入地提升自己。
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力量,无论对方怎么“作”,你都能接得住。
慢慢地,对方也会从关系中得到力量,有所改变。
当然,也存在对方“死不悔改”的情况。
如果无论你怎么做,TA都越来越过分,可以及时止损,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俗话说得好:小虐怡情,大虐伤身。
小虐,就是给自己80%的爱,20%的虐,好的部分多过坏的部分。
生活就是这样一棵树,总伴随着修修剪剪,只要好的多过坏的,就已经比很多人都强大。
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自虐的“度”,别伤害到身边的人。
若你正在被自虐者伤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你或许都会经历挣扎。
但这份挣扎,最终都会指向幸福。
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句话,来自马修·托马斯《不属于我们的世纪》:
“我要开始与自己赛跑了,终点线上没有花环在等待我,也没有获胜者的名字需要被宣读,我的奖励就是离开这样的生活。”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此刻心理APP入驻咨询师。真实姓名:李心洁。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有灵性的女人天生慧质,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谛。她极其单纯,在单纯中却有一种惊人的深刻。
如何成为有灵性的女性,不妨听听郭红老师的魅力女性课程,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
方式1: 微信关注 “蓝袜子说”公众号——在公众号菜单栏中点“已购课程”——“魅力女性”方式2:在微信搜索 “ 小鹅通小程序 ”去上课(需绑定购买时留下的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