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们又见面了。“春之生”的鼓声声犹在耳;“夏之长”的音乐还在绕梁,我们又迎来了“秋之收”的音乐会。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84年我从山西省大同二中考进了北京中医学院,正好40年。今年端午节是我们厚朴中医诊所成立十周年,而明天8月12号又是我们厚朴中医创立25周年的纪念日。刚才那个片子是我们的老教务长韩冰,厚朴一期的毕业生做的。片子做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历史我就不再多说了,我在这就表达一个自己的总结吧。这25年应该是分了五个阶段,五年一个变化。
回顾的目的不是炫耀,也不是卖惨。是告诉大家一个励志故事,就是一个坚定地相信中医,相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人是怎么走过来的。
第一个五年,从1999年到2004年,是从我注册成立北京厚朴中医药研究所后,一个起步的阶段。今天北京平心堂的刘敏大姐也代表张晓彤主任来出席我们的庆典。平心堂今年也是创办25周年。我当时注册成立这个研究所,是因为我没有能力注册下来一个诊所。我2014年才注册成立一个诊所,距我回国已经是15年以后的事情。注册研究所的目的是,第一我有一个办公的场地,第二我有一个教学的场地,第三我可以给别人开发票。我做中医的培训,给外国人讲课,需要开发票。
这是我最早的起步阶段,它背后的理念就是我相信中医能够治病救人,中医是几千年来宝贵的传承,我要把它发扬下去。
开始之后起步也很艰苦。在万信商务大厦租了一间20平米的房子,雇不起秘书,都是我一个人。第二年徐文波回国,我们兄妹两个人在华府商贸大厦租了两间办公室,又继续做了一年。主要就是针对外国人的中医教育、培训。但是在研究所不能出诊。到了2003年,我到了同学王鲁民开的中医诊所。他是注册在地下室里面。为了自己给外国人看病有个合法的场所。很多政要和元首都是在地下室找我去看病。这个阶段非常艰苦,但是挺过来,乐在其中。到了2004年,我被邀请到三芝堂出诊,后面又到平心堂出诊,这样的情况就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所以这五年过去以后,之后的路就更好走。
2004年到2009年这五年,是我们厚朴中医飞速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应邀在三家诊所出诊,吸引了北京的各路外宾到那去看病。我开始给中国人讲黄帝内经。这要感谢方舟子,为什么感谢他?是因为他们掀起了反中医的浪潮以后,当时平心堂张晓彤主任组织我们几个人研究对策,组织反击。我就开设了黄帝内经导读的课程。而且当时凤凰卫视邀请张功耀、司马南,还有我的师父裴永清老师,在凤凰卫视辩论。看完剪辑以后的辩论片,我气得半死。我就跟裴老师说,裴老师应该让我去,我来跟他们吵。然后刘敏大姐跟我说:“让我去,我去骂他们。”是
经过这个反击他们,我才把自己的工作重点从给外国人看病讲课变成向中国人传经布道。
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梁冬,结识了气象频道的张开荣,所以我就有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讲黄帝内经,在中央气象频道讲24节气这些事情的发生。在这之前,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就是中央四的《中华医药》里面给我做了一个专题的报道,讲我是怎么教外国人学中医的。所以第二个五年是一个从给外国人讲课看病到服务中国人的一个转变,这也是个飞跃。到了2009年,我们招收了第一期厚朴的临床班的学生。
第三个五年是2009年到2014年。2006年我到龙头公寓紧挨着徐文波的御源堂办公,2009年借着和梁冬对话《黄帝内经》的影响力,我们招收了厚朴一期二期临床班。我自己一边做临床,一边做教学。带了厚朴一期、二期两期学生。这五年是一个积累。
第四个五年,应该是2014年到2019年。这五年我们在小红门开了自己的诊所。自己的学生有了见习、实习的地方,所以这是一个腾飞。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在我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最后一个五年是2019年到现在。2019年我们又新开了两家健康管理中心、一家诊所,然后又迎来了新冠。新冠迫使我们从线下转到线上,开设了筑基班。筑基班的成功举办,极大地缓解了我们在线下的压力,使我们有了足够的精力或者是资金,去拓展事业。所以最后这五年——2019年到现在——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关键点。
今年,2024年又是一个起点。我们的总部迁到了上海,在上海落地。一座九层的大楼涵盖了我们的医疗、健康管理、美食,还有学堂。我们拿到了学校的执照。所以展望未来新的五年,我们希望厚朴能在恢复中医传统教育,培养人才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