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血管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心血管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心内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脉通临床指南  ·  儿童脓毒性休克的管理,最新专家共识发布! ·  昨天  
贝壳社  ·  DeepSeek掀起狂潮,AI+制药这盘棋该咋下? ·  2 天前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全球首次!突破性进展 ·  昨天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  全球首次!突破性进展 ·  昨天  
drpei  ·  赖氨酸可以帮孩子长高吗? ·  2 天前  
德大器械注册与临床  ·  【行业资讯】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开征求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血管时间

释疑解惑 | 不同降压药物间是否存在等效剂量换算?

心血管时间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03 20:18

正文


最近有人与我讨论不同降压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剂量/效力转换的话题,很多基层医院的老师也在向我咨询。这一思路可能来自于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间的等效剂量换算,如:地塞米松 0.75 mg = 强的松 5 mg = 甲强龙 4 mg = 氢化可的松 20 mg。


但降压药物之间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等效剂量换算, 如氨氯地平 5 mg 与厄贝沙坦 150 mg,硝苯地平 30 mg 与非洛地平 2.5 mg,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药物之间是否也存在等效剂量换算呢?



举一反三:多巴胺与硝酸甘油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其实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下临床常用的两个药物(多巴胺与硝酸甘油)的临床用法,很多困惑就能够解决。


1)多巴胺


我们在应用多巴胺时,常常需要按照公斤体重来换算的,单位是 XX ug/kg/min。临床中常用的配置方法是将多巴胺按照(公斤体重×3)mg  稀释至 50 ml ,如泵速为 1 ml/h,泵入量为 1 μg/kg•min ,常用剂量 1~20 μg/kg•min。


之所以按照这种精确剂量来配置和给药,是因为多巴胺作用随剂量改变而改变: 小剂量时兴奋多巴胺受体引起肾血管扩张利尿;中等剂量是兴奋β1  受体引起心率血压升高;大剂量是兴奋 a  受体引起血压明显升高。


2)硝酸甘油:


与多巴胺不同,硝酸甘油是为数不多的抢救药物中不需要按公斤体重来换算的药物。绝大多数硝酸甘油注射液药品说明书,基本没有公斤体重计算(当然还是有个别药典有)。绝大多数说明书公认是 5 ug/min  为起始剂量,一般推荐剂量是 10~200ug/min,  甚至可以用到 400 ug/min(没有体重)。


为什么这个药物不需要体重换算呢?一般药物不需体重换算大概有两种原因:


  • 个体差异不大 ,药物疗效相似而且特别安全,以至于我们在使用药物时,不需要去折算,不管病人体重、身高,剂量都是接近的。


  • 个体差异太大 ,根据体重的换算可以忽略不计。硝酸甘油就属于这种类型,硝酸甘油的最高和最低剂量几乎差到 100  倍,刚开始效果不理想,我们一般是翻一倍的速度往上加。这就像酒量,不是按公斤体重来换算,120 斤的孔较瘦喝起白酒可以把 180 斤老王喝倒。


等效剂量换算是否可行?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但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点:即同一种药物,其起效的剂量「 药物个体差异 」不大;不同种类药物,在不同个体身上,「 患者个体差异 」甚大。


药物个体差异:以硝苯地平为例,其常用的剂量是 10 mg,这一剂量已可以体现较好的降压作用。无论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是胖是瘦,若无禁忌证,服药后其降压作用就会慢慢显露。当效果不佳时,每天可增加至 30 mg。


10~30 mg 都是硝苯地平的有效和安全剂量窗口;这就是所谓的「药物个体差异」不大。正是因为其有效和安全剂量窗口差异不大,所以药物不可能无限制加量,因为剂量的加倍,其正作用力不会加倍,但副作用却会随之增加。


下表列举了常用降压药物的日常用量及用法。


(点击图片可查看大图)


患者个体差异:指的是具体患者对某一种降压药物的反应性不同。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服用厄贝沙坦 150 mg 血压居高不下,但换用氨氯地平 2.5 mg 可能就会带来血压的显著下降。这种个体差异的不同,正是高血压个体化用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高血压药物以上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缬沙坦 80 mg 与厄贝沙坦 150 mg,他们之间的药物剂量是相同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制备药品时的淀粉含量不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们开具医嘱和处方时,所列举的剂量指的是「药物剂量」,而不是「药物与淀粉的共同重量」。


(2) 与糖皮质激素不同,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有效及安全剂量不同、服用药物后的个体反应不同,所以不同药物之间并不存在等效剂量换算关系。 或许在某一个体身上,多种降压药物的降压效果类似,但并不表示他们之间是可以换算的。


(3) 众多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中,常常出现两种、两类药物之间的对比; 虽然这些研究都会有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降压效力对比,如某一研究可能提示硝苯地平降压效果优于氨氯地平,但这种作用力对比不能折算成等效剂量换算公式。 换言之,将这两类药物换一种研究对象、换一组研究人群,可能就会有新的效力对比结果。


(4) 糖皮质激素可以进行等效换算,是因为他们本身是同一类,甚至彼此间可以转换,而且他们不存在「患者个体差异」。 降压药物种类繁多,即便同一类的,作用靶点、持续时间、半衰期等均不可以同日而语。


(5) 临床常用的降压药剂量既是其有效剂量,也是其安全剂量。但某一种药物降压效果有限的时候,将其剂量翻倍,可能并不能带来作用力的倍增,但副作用却会随之提高。因此, 高血压治疗强调联合用药,既保证药物间的协助作战,又能有效减少副作用。


(6) 联合用药是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秘籍,但与其他疾病相比,降压的选择确实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某药物没有使用一段时间后,我们无法确信它的疗效。这就好比寻找男女朋友,不去谈一段时间,是无法确认对方是否真爱的。


拓展区


目前联合用药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降压手段,小剂量药物联合、常规两种药物足量联合,3、4 乃至 5 种降压联合治疗;随机优选药物组合及单片复方制剂等临床用药现象均可见到。那么,您知道各国高血压指南中,关于高血压联合用药的推荐方式异同点及演变吗?


除简单文字描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方法外,随机优选组合、单片复方制剂是使用的比较多的推荐方式。 但更多的是选择流程图、多边形图进行组合配对。 下面所列举的这些条条框框您 get 了吗?


联合降压治疗药物选择参考流程图:图中所示 2、3、4 类药物联合为不同降压药间类别的适用联合。尚不能确切地指出是哪类降压药中的哪种降压药的组合。3 种及 4 种降压药(包括一种利尿剂)组合多用于处理难治性高血压,当然也有 5 种降压药联合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


上图为联合用药剂量递增的线条连接方式:这种流程图尚未讲明是哪类药物联合,也未标出是具体哪种药物联合,因此线条连接图只是具有原则性指导价值,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个体化地决定患者的药物用量。


上图为联合用药的箭头指向连线方式:原则上在两种药物联合用药之前! 根据患者血压明显升高及心血管病风险大,应从两药低剂量联合用药开 始,酌情逐渐过渡到一种药低剂量与另一种药足量联 合。甚至两药足量联合,如果足够剂量的两药联合仍未达标,可以换用另外两种足量药物联合,甚至用到 3 种药物足量联合。


三角形的示意图将钙拮抗剂置于三角形的中央,而后以实线形式向三个方向辐射,表示钙拮抗剂可以分别与 ACEI 或 ARB、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相联合(2010 年)。


四角形示意图也显示 ACEI 或 ARB 可以分别与钙拮抗剂或利尿剂联合,而β受体阻滞剂与 ACEI 或 ARB 或利尿剂应慎重或不主张联合(2011),以上两个图虽然简单易懂,但并没有被相关指南推荐。


2009 年日本高血压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日本高血压指南之所以由原来 6 类降压药变成 5 类,是因为α受体阻滞剂缺乏降压的有力循证医学证据及不良反应大而未被列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