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新闻
界面是中国最大的商业新闻和社交平台,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新闻

在家上学:一场远离学校的教育探险

界面新闻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28 09:14

正文


逃离传统学校教育,在家上学在中国仍是一场探险。


作者 | 刘诗蕾 

采访|刘诗蕾 许会姣


“小朋友,今天怎么没上学啊?”

过去四年,周一到周五,家住北京昌平区的全职妈妈张冲几乎每次带女儿李预外出,都会遇到这样一张笑眯眯、热心关切的陌生脸庞。

这一度是10岁半的李预最害怕的场景。数次经历证明,只要如实回答,双方都会陷入尴尬境地。对方连抛数问,陌生脸庞上长辈般的慈爱关切,将逐步递转成愤怒,最后囿于礼貌的欲言又止,又确实不那么让人舒服。

张冲家并非唯一“在家上学”的中国家庭。上世纪末,“童话大王”作家郑渊洁亲身实践并将这一教育模式带入公众视角时,这还只是少数名人的教育尝试。

如今,这一人群已经有所增加。4月22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在家上学”调查报告(2017)》显示,截至今年2月,中国已经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教育模式,而2013年国内实践者规模仅约2000人。

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这一人群仍极少。而且,在中国可作为参照的成功案例还极少,这些人正如探险者。上述调查报告参与者、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在其另一专著中援引的美国民间组织“全国家庭教育研究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在家上学的美国学生约有230万人。

在2016年中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的大背景下,非典型教育模式在家上学的社会包容度难言乐观。经历数次来自陌生人的尴尬之后,李预也摸索出了应对措施,“我就不吭声,笑眯眯,然后让我老妈答。”

2013年夏末之前,李预就像绝大多数同龄孩子,沿着应试教育的轨迹按部就班,读了一年幼儿园和一年学前班。在幼升小的端口上,同在北京的舅舅张志明拿出10多万元赞助费,把儿子张鸣鸣送进北京朝阳区一所优质公办小学,张冲交了近两千元押金,准备让李预入学北京昌平区一所民办小学。

然而,交完押金的一个多月里,一家三口开展了几场家庭会谈,最终决定脱离固有教育模式,让李预“在家上学”,个中原因,有对应试教育的排斥,也有非京籍学生身份的教育机会限制。

像一个端点投出两条射线,两个孩子走上截然不同的教育道路。

如今,已经小学四年级的张鸣鸣过着典型的传统学校生活,学校课程表之外的生活由补习班填充得满满,社交圈也是如此。由于就读的是九年制学校,张鸣鸣得以规避小升初择校的压力,然而非京籍学生这一身份显然令其今后仍面临着更棘手的问题。

只要沿着规范的应试培养之路,教育的相当一部分压力可从家庭分流到学校。张冲对这点感触颇深。在家上学四年里,李预的学习进度及时间安排、具体到各科教材选择都是张冲身体力行的结果,她甚至为女儿量身筛选出了稳定的同龄人社交圈。

以半年为学习周期,张冲和李预会制定出接下来半年的学习进度和科目安排。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科目以泛读为主,教材除了纸质书,还有MOOC公开课等音视频,其中李预最喜欢英国儿童历史科教节目《horrible history》。

张冲没给李预规定誊写背诵任务,但由于阅读量足够大,加上读书笔记、做课件中的运用,上个月一家人看英文电影时,张冲发现女儿可以摆脱英文字幕了。

“不用考试,所以也不急于求成。”张冲说,今年年初,李预才开始从一年级奥数题做起,而学前班就开始奥数刷题的表哥张鸣鸣已经在准备五年级奥数了。让张冲倍感欣慰的是,女儿很享受解题思路推进的酣畅,并保持着对奥数的高度兴趣。

张冲第一次感受到两种教育模式的区别在今年正月。两家人一起去动物园玩,孩子们都为此写了日记。两篇日记摆一起,张冲一眼就看出了侄子作文的格式化痕迹:细节开头,行文扩展,步步扣题,穿插的成语好词好句都是加分点,最后一段提炼主题并升华,再次点题。

“如果说得好就是适当正确,说得不好还是被限制了。”作为应试教育被塑造者,张冲对这种写作格式深有感触。对于女儿作文,她明显是满意的,“她写出来比较随意,没有框架感,跟着思绪流动。句子用词也是灵动的,是没有被修剪过的”。

“孩子教育应该先放再收。我很少给她框架,是最后让她自己内化出规则规律。” 张冲说,她重复了几遍,两种教育模式不分优劣,“我和我弟弟彼此看好、支持,只是我们家和他们家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家比较传统。”

不用去学校,没老师管制,没期末考试,似乎是不少学生梦寐以求的生活。张鸣鸣和其他学生不止一次向李预表达过他们的羡慕。

“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她总这样回应。李预家里书桌左侧贴着她编排的课程表:除了古诗文、泛读、奥数等自主学习课程,还包括历史、科学两节和其他家庭的合作课,由家长轮流代课,此外,还有马术课、书法课、散打课等。

“我没自由到干一些我老妈绝对不让我干的事情,我老妈也没傻到不让我看哈利波特。”李预语速很快,10岁半的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她看来,自己生活学习的标尺来自于张冲,而她与母亲达到了和谐默契。李预3岁9个月起开始中文阅读,对两年学前教育的唯一不满在于“看书要和写作业吃饭睡觉上厕所抢时间”。张冲记忆里,每晚来孩子房间关灯时,孩子枕头边都扣着一本书。

自信、有灵气,李预常被人说“像外国孩子”。她总蹦蹦跳跳的,喜欢哼《哈利波特》里分院帽的歌。她房间窗帘上里挂着一只叫“小兰”的绿纹龙蜥蜴,她坚信“我和动物是有共鸣的”。如果问她最爱的书,一串书名鞭炮一样脆溜溜蹦出来,“哈利波特,特拉斯,莎士比亚,福尔摩斯!”

对在家上学,郑渊洁的一句揶揄至今广为流传,“最大遗憾是儿子在家失去早恋机会”。这也戳中了家长们的心病——失去学校提供的稳定的同龄人社交圈,孩子难以健康均衡发展,似乎也由此错失早期社会化的机会。

相比1990年代开始作为“开拓者”的家长们,如今在家上学的环境显然更“适宜”,信息技术的发展令交流渠道愈发多样化。

2013年暑假,张冲就着手为李预创建稳定的同龄人社交圈子,她通过“在家上学”联盟网站、QQ、贴吧等发布面向同龄孩子的活动邀请。原来从事市场工作的张冲发挥了优势,去动物园、博物馆等提前踩点,撰写解说文案并背诵演练,为孩子们现场解说。三个月内,张冲就为女儿找到了一批合适的朋友。

“她接触过的小伙伴,百八十个应该是有的,比学校里接触交往到的孩子基数要大。现在一起玩而的伙伴也是大数据选择的结果,对她来说是最适合的玩伴。”张冲说。

如今,四年前让张冲作出选择的一些原因已经消解,如一度起关键作用的非京籍学生身份。“如果我说非京籍、学校环境等一些原因,可能你更容易接受,但其实我最害怕应试下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张冲说:“我选择在家上学就是想她成为她自己,而不是等到成年毕业工作之后,又开始迷茫,忙着重拾自己。”

10岁半的李预塑造自我的同时,39岁的张冲也觉得“在重新找回自己”。

2006年女儿出生前,她在医药行业的市场部门工作,行业要求是永远得体的职业套装,始终处于高度克制状态,并在明暗社会规则间游刃有余。“我原来的同事都觉得我彻底变了一个人,以前一直是崩着的。”张冲眉间舒缓,状态很松弛,她最近剪了个及耳短发,穿着波西米亚风的宽松衣裙。

作为被应试教育深刻影响和塑造的一代,张冲正试图为女儿创造另一种教育可能。而成长教育试错的不可逆性仍带给她无尽压力。在常规性育儿的应试教育道路上,家长们直奔高考并探索出了无数成功经验。而在在家上学这一教育选择上,张冲们仍是试水者。

“平时没有考试,也没有客观评判标准,家长会不可避免陷入迷茫和焦虑,想要找到更多的外部依据来支撑。”张冲说,现在李预书法按部就班在考级,声乐也在考级。家中,原木家具间满是金色奖杯奖牌,有李预的散打奖杯、英语比赛奖牌,最新的奖状是今年3月外研社的英语阅读大赛第一名,这次激发了李预对戏剧的兴趣,现在她和她所在三人小组在改编美国丛书《神奇书屋》的剧本。

1990年代出现的国内在家上学个案多是社会名人,家长的财富、社会地位意味着更能承受教育试错的风险,《智族GQ》去年的一篇报道写到,18岁的郑亚旗(郑渊洁的儿子)首份工作在超市搬鸡蛋时,他自己60万的奥迪车就停在远处。

自2000开始尝试对孩子进行在家教育的围棋老师康平,一度苦于找不到可参考的“普通家庭的成功案例”,囿于社群的缺失,他曾在网上搜集所有家长号码,在电话亭用IC卡一个个拨过去。二三十段通话中,进入社会的孩子几乎都属于“自产自销”,最后家里帮忙找了工作。

随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涌现大量在家上学案例,关于“在家上学”的新闻报道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教育部在今年印发的《关于做好2017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点出,要高度关注接受“私塾”、“读经班”等社会培训机构教育的学生,不得擅自以在家学习替代国家统一实施的义务教育。

目前政策下,“在家上学”显然不具备合法性。然而对于家长让孩子离校在家教育的行为,教育部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介入制止或动用法律手段。

社会对在家上学的最大质疑,来自社会能力评价体系中文凭的核心地位,文凭缺失无疑将这些孩子阻挡在国企、央企、公务员等传统行业之外。

对此,河北衡水人康平并不以为然,他的孩子康远昭今年24岁,如今已是一名编剧和脱口秀演员。康远昭很长一段时期接受的是在家学习。如今,父子俩在果壳的“在行”问答栏目都开了账号,康远昭回答关于魔方、竞技叠杯的等问题,他还是竞技叠杯中国队的教练,49岁的康平则提供在家上学的家庭教育咨询。

从康平接触的在家上学家庭来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授课难度增大、与社会接轨等问题将纷涌而至,存在相当比例的孩子“在家上学”一段时间后就回到学校。王佳佳在调查中发现,“在家上学”呈现低龄化分布,进入初中阶段即12岁以上的孩子数量仅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持续“在家上学”两年以上的孩子仅占约四分之一。

“就算是京籍身份也不会回去了,目前教育方式应该是对我孩子最好的选择。她有了自我意识和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成为她自己就很好。”在3月一场在家上学的沙龙上,作为嘉宾出场的张冲表示。

她对社会能力评价体系的未来变化抱着乐观心态。在上世纪70年代初诞生了“在家上学”教育模式的美国,现已逐步建立起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认可度、社区支持和资源共享体系。

常被张冲拿来举例的是她的亲生弟弟张志明,初中没毕业的张志明通过努力,如今也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在,张志明已经为张鸣鸣着手准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出路了,他在学校旁买了套房,想赌一把北京未来的教育政策;同时,他也为儿子做好了出国的备选。

“对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我还是‘很满意’的。”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李预一边举着两手做出引号手势,一边望着张冲又说了遍“很满意”,惹得桌对面的张冲噗嗤笑出声。最近李预迷上了发明交流电动机的特斯拉,外出时就带着本《特斯拉自传》,一进地铁公交就捧着书读。

“我希望以后干一点有冒险主义的事情,比如跟动物打交道!”李预笑容灿烂,字音干脆,自信满满朝张冲眨了个眼。

(文中张志明、张鸣鸣为化名)

· END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界面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