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探索笔记056
互联网知识经济 x 读懂互联网未来
作者:方军
画了几张图,与认识和干预现实有关。最近感受到强烈的冲突,看图写几段话。
01
人们愿意接受的
人们愿意接受的,是确定无疑的。
从A到B,历史就是这么发展的,这个事情是这样的,一切就在你的眼前。
媒体故事经常这样言之凿凿。
听到很多人上课,也是这样。我一般认为他们是“伪装的老师”。
这些事后的确定无疑的从A到B,没什么价值。因为事后知道也没用了,又不会再来一回。
02
理论
人们愿意接受上面那样的,是因为他们希望看到确定的事实(其实也是无用的事实)。
比较容易混淆的是,他们往往认为,理论可不都是那样的吗。
是,理论看起来有点像。但只是有点像,其实并不是。
请注意,理论的那些“小字”,它对其中的含义的明确定义,它的限定条件,它的适用环境。
最近又看了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我最近觉得,可能还是破坏性创新较为合适吧。有些技术,可能颠覆一个市场的现有结构,被认为是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带来模式变迁,paradigm-shifting)。但克里斯坦森讲的真不是这个。
他对比的是维持性技术(sustainning technology)与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摘自《创新者的窘境》):
大多数新技术都会推动产品性能的改善,我将这些技术称为”延续性技术”。
但有时会出现破坏性技术—至少会在短期内导致产品性能降低的创新。一般来说,破坏性技术产品的性能要低于主流市场的成熟产品……
克的模型是成立的,他第一本书就用硬盘、机械挖掘机、炼钢厂三个看似不相关的案例来论证了,而后十多年里,他又用了几十个不同的行业来进行了论证。而在现实中,我们又看到了无数的案例,开源软件、教育、互联网等等。
03
计划
而做事的人,有时候讲起来也非常有信心:
一定会从A到B,“趋势”就这样的!
但如果细看的话,其实,那里是都是虚线。
在人前,我们讲得确定无疑。我们都需要信心。所有人都需要。
在做的过程中,在深夜复盘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些小箭头都不知道指向了什么方向,我们在努力地让它们指向自己以为的正确方向。
04
现实
现实,往往是这张图显示的。
也许趋势确定无疑,而说起来,除了“傻子”,所有人都看到了趋势。
但过程,是往返颠倒的。
有实践智慧的人,大概能做的可能是两个方向:
一是:想办法找到几个中间点,努力地走到某个中间点。
二是,找到支撑下去的一些支持。
这可能是:
理性分析。(但可能是错误的)
理想力量。(但可能是离谱的)
实干精神。(头破血流地死磕)
并且,在到达终点前,其实没人知道是不是对。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最好的例子无疑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麦哲伦,在茨威格《麦哲伦传》中清楚地记录了这一点,他带着错误的分析,离谱的理想,死在野蛮人的小岛上,但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