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孩子太胆小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孩子却哇哇大哭,第二天怎么也不肯再去;
见到陌生人总是躲到自己的身后,从来不会主动和人打招呼;
明明想培养孩子独立睡觉的习惯,半夜孩子却跑来说怕黑:
……
很多情况下,父母都会认为孩子这种“恐惧”是胆小、怯生,责备孩子不够坚强独立,其实这种“胆小”的心理正是孩子向前发展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恐惧情绪产生的原因。
02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
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对未知事物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当然也包括孩子。
可以说,恐惧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基本情绪之一。
当他们还无法区分幻想和现实的时候,看到某些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就会联想一些可怕的事情
,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受限,无法把整件事情弄清楚,就会因此感到害怕。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当孩子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心态就会慢慢的放松,如果换到新的环境中,人和事物都和之前不一样,孩子会感到不适应、不习惯,心里会出现怯生甚至恐惧。
尤其是当孩子要去幼儿园生活时,从家庭的个体生活走向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难免会出现哭闹、不愿意去等现象,其实这都是孩子对新环境的畏惧。
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当:
在孩子喜欢自由探索的空间敏感期,一些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许孩子干这个不许孩子动那个,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更是担心孩子受到一点伤害,甚至连拍拍地上的土都要大惊小怪,这样就容易让孩子获得这样一种意识: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充满了危险。
在家长过度保护的情况下,新的刺激减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变得对新事物的畏惧。
不良的教育方式:
当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承受过精神或身体上的痛苦时,会有明显的负面情绪,这会使他对这件事情产生一定的记忆,如果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家长不仅没有安慰或劝导孩子,而是用这个来威胁孩子,会使孩子对这件事的负面情绪越来越重,长期以往,孩子会越来越胆小且缺乏自信。
孩子自身性格特征及心理因素:
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不同,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也不同。如果孩子平时只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很少接触外人,很少出去玩,那么他们通常不善于和他人交往,不能独立的适应新环境。
02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
首先,当孩子对一些科学现象产生恐惧的时候,家长不妨给孩子普及下科普知识。
比如天空为什么会打雷打闪,为什么会有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已经了解的事物,少了一份神秘感,自然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其次,创造外界交往的条件。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孩子在固定的环境中生活,行动和思维都会受到限制,家长不妨利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多出去走走,如果不能远行,博物馆、远郊的公园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让孩子和小朋友们交往互动,学习玩耍,认识新的朋友,扩大生活的圈子,眼界宽了,自然也没有弱小的藏身之处了。
第三,家长不包办孩子所有的事情。
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家长不能将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办了,当孩子逐渐的长大,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收拾玩具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平常一些简单的家务也可以让孩子来帮忙,如洗菜、晾晒衣服等。
事实上,幼儿的发展必须通过对周遭事物的探索、触摸、观察与互动,来获得成功、愉悦的经验,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孩子才能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存。
第四,不要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