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总结出明代官场的第一魔咒:
绝不能得罪王阳明
生前不能得罪,死后也不能得罪
因为他的阳明心学,深深地影响了太多学者
从明末到民国,甚至是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然而,人们对他的心学称赞得多
很少人知道他的书法也很牛
徐渭曾说“王阳明以人掩其字”
王阳明
他很小就与众不同,懂得辩证思考
就算学书法,也有自己的一套路子
临摹古帖,他要先凝思静虑
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下笔就能形似
迅速悟得写字的法则,令教他的先生很是称赞
但他又不是乖学生,有自己的一套
十二岁时就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也?
老师说自然是“惟读书登第耳”,他很怀疑
“登第恐怕不是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他不屑于科举,这一生,要做圣贤!
《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 纸本 行书 27.6×258.2cm (1516)
他的父亲很担心这个不切实际又叛逆的儿子
赶紧给他成亲,安排好闲职让他呆着
他倒也乐得清闲,练习书法当消遣
日积月累,竟把办公室堆积的纸张都用完了
但更多的时候,他把各种思想学说都读了一遍
入了朱熹的道,为了“格物穷理”
他就盯着竹子看,一动不动,七天七夜
却没有得到“理”,还得了感冒
今天“格”一物,明天又“格”一物
“格”得自己狼狈不堪,却毫无收获
《行草手札》 明 王阳明 手迹 经折装共14纸
更让他豁然一惊的是
他和一位禅师“求理”,问他想念母亲吗
禅师说“怎能不想”,却留下了羞愧的泪水
想念母亲乃人之本性,入了空门也斩不断
王阳明突然意识到
人性是不会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可能是错的
有人羡慕他的光鲜,有人嘲笑他的怪异
可要做圣贤的人,哪里会在意世俗的目光呢?
今生已立命,那就为此投入全部心力
真正让他痛苦的是
他奉为圣贤的朱熹,却好像错了
失去了老师的学生,要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呢?
《矫亭说》(局部)
上天会帮他找到的
由于得罪了权贵,王阳明贬为贵州龙场
当他爬山沟,游小河,历经千辛万苦
看着破烂的房舍和荒芜的穷山峻岭
才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龙场
——龙才能住的场所
身处这般荒凉的山谷
想到19年苦苦跋涉,至今仍一无所获
他变得异常焦躁,内心饱受煎熬
而答案仿佛只有一步之遥,一步之遥!
顿时,那个苦觅多年的秘密
犹如一道闪电撕裂苍穹
瞬间照亮千万个苦苦思索的夜
他顿悟:理就在心中,天理即人欲
《与郑邦瑞尺牍》(局部)纸本,行草
得益于心学的“知行合一”,将心学与书法相融
他的书法不再拘泥于法度的惟妙惟肖
而是追求灵性自然的书
风格变得自由豪迈
为教化当地民众,他提笔写下的《象祠记》
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变化万端
是传世草书的精品
之后的书法
《矫亭说》《回军上杭诗》《七律寿诗》…
无一不挥洒自如,豪放舒展
《龙江留别诗》卷(局部) 明 王阳明 纸本草书
推崇的人,夸赞他的书法灵动飘逸,骨气洞达
反对的人,说他技法并不完美,二流水准
王阳明认为,书法不必过分追求技法
道在心中,才能真正做到专和精
正如他说:“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
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没有懂大道,不是真正的专和精)
所以技法并不是不重要
但在技法之前,回归到书法的最初
是字如其人,是顺应内心
就好比《兰亭序》的涂改和张旭酒后的挥毫
同样的,如果你认真感受他的书法
就好像在笔墨之间领悟到他的心学
道和理都在心中
顺心而为,才方为大道
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明一代。
王阳明其他作品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海浪(微信号:cn13714009527)
上下五千年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惜秦皇汉武,叹唐宗宋祖,观沙场热血,品士子风流,大美中国,以史为鉴!
古文观止
荐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古今佳作,开卷有益!
青梅煮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