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万国学院就是围绕
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
)
这个理论根基设计出来的,简单来说万国学院有如下几个特点:
-
长板效应——阅读训练优先于听说写训练
-
匹配智识——学术应用优先于生活应用
-
自主学习——课下问题积累优先于课上问题解决
-
经验归纳——不断试错优先于系统展开
长板效应
People acquiring a second language have the best chance for success through reading —— Stephen Krashen
木桶效应在这里是一个伪命题,而真命题应该是木桶效应的取反。简单地说,木桶效应就是指:「制约我们的往往是我们的短板」,而木桶效应的取反是指:「我们的突破口往往是我们的长板」。在半年对学术阅读的狂攻过程中:教员一定会反复地朗诵不同的篇章和大量的例句,会让习语者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这门语言语音的韵律和节奏,从而一举攻破「自然拼读法」;对文字输入的结构化认知,会为后面作为文字输出的写作和作为语音输入的听力提供素材与铺垫。于是,当习语者从这个课堂走出去的时候,他们其实早已经跨过了听说写三个它项的入门门槛。剩下的,仅需要他们通过快速集中的训练迅猛地屠杀掉自己语言版图中的盲区。
匹配智识
非外语学院的学生们在学习三外、二外甚至连学习英语的时候都常常失去动力,半途而废。我们认为,一门新语言的习得的真正障碍,不在于「语言难度」。句法的难度、语义的深度、陌生的思维方式和庞大的陌生词汇量本身都是一个好学善知者的不竭动力。
而真正的障碍恰恰在于:这门语言的运用不能跟习语者的智识水平相匹配。
举个例子,如果习语者在经历了两三个月艰苦卓绝的学习后,对语言的应用还仍然停留在问好、指路、去超市买东西的阶段,那么 TA 的内心一定是困苦的,TA 对知识的渴望不是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所能满足的—— TA 的远方在于那些神圣的经典,而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遥不可及。
我们如果能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将一门语言习得中的某一个侧面用最短的时间拉高到跟智识水平相匹配呢?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具体操作起来是这样的:我们在教学中放弃了所有的日常对话、放弃了系统的语音教学、放弃了名词变格动词变位的枯燥讲解。我们眼中只有一个目标:在二十周内,让一个零基础的习语者在词典的协助下,能够大概读懂德文版的康德 (Kant) 、法文版的卢梭 (Rousseau) 、西文版的博尔赫斯 (Borges) 、拉丁文版的西塞罗 (Cicero)。那么凡是与之相关的语言点我们集中全部火力去攻击,凡是与之不直接相关的语言点,我们暂时按住不谈,以待时日。
自主学习
在万国学院全新升级之后,我们设置了录播课程,我们希望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员能灵活使用碎片时间攻克语言习得过程中模式化、重复性、需不断预习复习的内容;高效利用直播课时间开展精读文章等需要及时反馈与互动的个性化内容,加速知识内化与落地。
经验归纳
Language is best taught when it is being used to transmit messages, not when it is explicitly taught for conscious learning —— Stephen Krashen
在设计学院体系的时候,我们对一件事忧心忡忡:苏联式语言学习的遗毒。
我国的语言教学大多采用苏联式的结构主义教学法:即循规蹈矩地从每一个语言「零件」开始学起,先学语法,再学单词,然后按照读、写、听、说地顺序「各个击破」。这是那个对工业化狂热年代留下的后遗症——一切都追求整齐和秩序。这样教学方法之下的学生,很多都是空有一揽规则和工具,甚至还知道怎么应用,但无奈缺少文本,更匮乏语境,没有足够的「生肉」——即可获取的信息,更莫谈理解并习得语言的过程。
所以我们采用了英美系的经验主义教学法。
如果你打开我们选择的教材,你会发现,每一课开篇就不会给你任何喘息之机——没有语法讲解,没有单词表,一切都从对原本语境中复杂句子的「连蒙带猜」的残暴训练开始。当你被这些天马行空的冗长句子折磨地头昏脑胀的时候,教学者才慢吞吞地祭出语法和单词的讲解。但你会惊喜地发现:如此一来,前面的「连蒙带猜」就是在不断地「摔坑」,那些「坑」就是那些影响理解的陌生语言点,而「摔」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一次次因此而被迫地停顿,后面的学习就是「填坑」——因为你已经知道哪里摔得多,哪里摔得疼,所以哪里就「填」得多——即以达到理解信息为目的而不断补充进而熟悉必要的工具,这个过程便是直指习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语法现象甚至根本不需要讲解,就在实践中猜得八九不离十了。
万国各语相互关联
学过的语言越多,学习下一门语言所需时间就越短。尤其是近亲语言
。在我们万国学院开设的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文这四门语言中,
德语与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同宗同源;西班牙语和法语由拉丁文演化而来,同属罗曼语族;法语在诺曼征服后改造了英语,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又引入了大量的拉丁源词语;英语在安格鲁萨克逊民族称霸世界四百余年内反向影响了德法西三语,拉美的发展又将西班牙语推向了全球。
这些语言的词汇和句法都有几分相似,又有几分不同。
相似的地方学精一门则通多门,不同之处的对比则会让我们认识到这些不同语言背后巧妙的思维逻辑,拓展自己思维的边界。
正文到此便已结束,回顾全文,从第一个部分「语言习得」理论根基的详细阐述,到第二部分由「语言习得」这个理论根基发散出孤阅万国学院的四大理念,到第三部分万国各语相互强化等积极因素助推,基于这几个部分,我们确信万国学院的船员们能在
半年内拿(xi)下(de)至少一门语言
;同时,我们也希望万国学院能最大化地让船员们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得到相应的甚至数倍于此的价值。语言——真正令人着魔的是它承载的那些灵动无双的思考、简洁优雅的逻辑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希望万国学院的船员,大踏步地向前,去拥抱语言背后的那些绚丽多姿、璀璨夺目的作品,去走进一座座绣闼雕甍、巧夺天工的欧陆宫殿。
该区域故意留白
正文已经结束
不喜广告者请停止下滑
2019 年,万国学院再次升级:
-
全新汇编万国读本,精选人类历史上振聋发聩的名家著作;
-
翻转课堂——录播+直播,灵活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加速知识内化;
-
全新升级的「学习管理系统」(LMS),操作体验更加简洁流畅。
以下为新万国体系的介绍,因体系较为缜密,非只言片语所能涵盖,看完以下介绍你若还有疑问,可联系我们的课程顾问进一步咨询。
01 课程设置
五个场景
万国学院的上课场景共有五个:万国学院、高卢系、日耳曼系、伊比利亚系、罗马系。
两种身份
每一位万国学院船员
至少
身处其中两个场景:万国学院和某系。
两种材料
每个语种都有自己的语言教材,并且四个语种还汇编了一套万国读本。
两条主线
每系分别以各自使用的教学材料为依托,分为两条主线:各语种教材学习与万国读本句读
[jù dòu]
。
为了能更清晰地理解万国学院的架构,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展示万国学院的课程设置:
-
万国学院各种课程的逻辑和内容
-
万国学院各语种的学习时间安排
万国学院各种课程的逻辑和内容
每位船员都有三类课程的学习:
-
万国读本导读(法德西拉四语系成员都可参与)
-
万国教材学习(对应语系成员方可参与)
-
万国读本句读(对应语系成员方可参与)
下图中:
-
红色的方框表示直播课(有录屏)
-
紫色的方框表示录播课
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万国学院课程大纲」即可获取万国学院四系最新的课程大纲
万国学院各语种的学习时间安排
统一时长
万国学院的四门语言教学都持续二十周。
两种授课形式
西法德三门现代语言以直播课(有录屏)+录播课讲解;拉丁文因其特殊性只提供直播课(有录屏)。
(请将手机横屏,查看万国学院排期)
根据上图时间所示,以下将分别展示四系学习的课程安排(时间逻辑)。
— 德语 —
— 西班牙语 —
— 法语 —
— 拉丁文 —
02 学习路径
03 万国礼箱 & 万国读本
万国礼箱
万国礼箱中不包含万国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