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科技
只供应最有营养的科技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硅星人Pro  ·  OpenAI 推 Deep ... ·  昨天  
i黑马  ·  年入76亿,85后卖奶茶要IPO了 ·  3 天前  
虎嗅APP  ·  潮汕火了 ·  3 天前  
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  接财神 ·  3 天前  
极客公园  ·  索尼盖了一座「Sony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科技

为啥身边总有“创业者”这种不正常人类?

腾讯科技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7-02-27 17:52

正文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文 / 人神共奋的李刚

微信公众号 / 人神共奋


请善待身边的创业者,毕竟他已经“脑子瓦特了”


在不确定的事件中,创业者做出的决策与正常人类有什么不同呢?


为什么创业者总是过于自信?


创业者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特性,让他们成为“风险偏好者”?




小区南门上周开了一家水果店。一般小区的新店,我都会去混个脸熟,成为第一批老客户,以后能优惠点。


结账时,我问老板:“知道这儿之前开的什么店吗?”


他说:“知道,做营养早餐的,那玩意儿,做不长,太虚。”


好吧,我才不会告诉你,那家做营养早餐的老板开始也是卖水果的,发现卖不动才转行的。


我也不会告诉你,你隔壁的店、隔壁的隔壁的店、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店都卖过水果,没一家能卖起来。这小区就是跟水果店有仇,我住了十几年,先后倒了十几家水果店。


我也不会告诉你,小区北门对面的拐角,那家水果店,规模比你大,东西比你新鲜、价格比你便宜。


我已经看见,一出悲剧正上演……


据老板说,他以前开过水果店,生意很好,觉得自己经营有方,可你知道吗?线下实体店成功的因素,70%是选址,30%靠经营。你以前的成功不过是撞大运而已。



回家后,我就把这个“笑话”讲给俺媳妇听。没想到,她一脸不屑:“去年就听你说看好水果实体店的生意,我怎么光听你说,没见你有什么行动啊?


“你笑话人家?人家好歹也开了两家店了。


“而且,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打听过,不了解行情呢?说不定人家就是这么自信呢?”


列位看官,别怪我画风陡转,非如此不能让大家体会我当时被暴击一万点的心情。


有道理啊,为什么这种“脑子瓦特了”的人也能开两家店呢?而我这么聪明绝顶指点江山的人还在这里辛辛苦苦地码字儿呢?



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创业的话题。


先上个数据吧,Funders and Founders发布的调查显示,创业者第一次创业成功率只有12%,就是说,赔了时间赔了金钱,还不如回家卖红薯。


有人说,赔钱不要紧,至少还收获了经验、人脉。好吧,第二次创业成功率为20%,高了那么一点点。



两次创业,宝贵的五六年就过去了,没结婚的拿什么娶老婆?结婚的拿什么养孩子?


再看看这里对创业成功的定义,不是说要成为马云马化腾,仅仅是指企业能活下来,说不定赚得还没以前当部门经理时多。这不就是那句老话吗——操卖白粉的心,赚卖白菜的钱。


所以《2015中国创业心态调研报告》显示,创业者的比例仅为13%,说明这个社会,还是头脑清醒的正常人多。


用行为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来说,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什么叫“风险厌恶者”呢?比如说,给你两个选择,A:直接拿10万块钱走人;B:赌大小,50%的概率赚20万,50%的概率一分钱没有。虽然名义效用一样,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直接拿钱——面对的钱越多,越是不愿冒险。


换句话说,创业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行为”,不愿直接拿10万块,却愿意用12%的概率拿20万,创业者都是属于那一部分“风险偏好者”的不正常人类。


如果你的朋友是创业者,请别刺激他们,毕竟他们已经“脑子瓦特了”。


如果你的妻子或丈夫是创业者,请善待他们,你有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工作,而他们,只有创业。


问题是,为什么有人喜欢过这种不正常的生活呢?



吴晓波讲过他第一次见马云的情景。


那是2000年,阿里巴巴刚刚成立一年,让马云名满江湖的“《福布斯》封面报道”还要再等上几个月。吴晓波搞清楚阿里巴巴是干什么的之后,问了马云一个问题:“那么你是靠什么赚钱的?”


马云想了两秒钟说:“哎呀,这件事情很复杂,不说了,我们打牌我们打牌。”


吴晓波说,其实当时马云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赚钱。他后来一直觉得马云是一个很不靠谱的人。


也难怪,2000年的马云,其实跟骗子只有一步之遥。


今天回头来看,马云的成功有相当多的偶然因素。


我们知道,中国有两个“企业年”,一个是1984年,联想、海尔、万科、四通、健力宝、南德、科龙都诞生在这一年,这是因为邓小平的第一次南巡讲话,把积蓄了很多年的“创业力量”一次性释放出来。


另一个就是1999年,BAT三家全部诞生在这一年。


这是因为纳斯达克2000年3月份之后一路狂跌了77%,导致互联网风投几乎消失。所以,诞生在1999年以后两三年寒冬期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拿不到投资;而诞生的过早的互联网企业,资金又刚好用完了。


只有1999年诞生并及时拿到风投又没有来得及花的企业,才有可能节衣缩食生存下来。阿里就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马云的幸运还不止于此。吴晓波曾总结了马云犯下的十大错误,包括:好大喜功、盲目扩张、急功近利、并购频频失误、用人战略游疑、陷入诚信危机……,好吧,把几乎所有创业者该犯的错都犯了,还能做到今天的规模,只能用一句话形容:“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是的,如果他不是这样一个不正常人类的话,那么他根本连犯错的机会都不会有。


不得不承认,阿里巴巴创造的几个业务都是人类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商业模式之一,“不正常人类”才是这个世界进步的动力。



回头看看,吴晓波说的这些所谓的错误,真的是错误吗?


如果当年马云不收购雅虎,就不会丧失控制权,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支付宝股权危机。没错,但如果不收购雅虎,为了扩展业务,鬼知道马云会收购一个什么别的回来?会不会把控制权丢给一个可能更强硬的人呢?


所有理性的决策都是建立在概率估算的基础上,但对于创业而言,特别是创新性很强的创业而言,决策比算命科学不到哪里去。


总结马云的错误,不如去研究一个问题:


在不确定的事件中,创业者做出的决策与正常人类有什么不同呢?


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请出的一个高大上的理论,研究者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曾因此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也是行为经济学第一次被主流经济学认可。


这个理论的名字叫:前景理论。



在“前景理论”中,引入了两个新的主观函数: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前者负责评估价值,后者负责评估概率。以开头的水果店为例:


在我评估小区开水果店的前景时,我看到的是”前十几家都倒闭了“这个风险,而选址占了70%的成功因素,所以风险很大,不宜开店。


而水果店老板呢?我们假设他已经知道“前十几家都倒闭了”的这个事实,但他考虑的是:“为什么别人做不成功的事,我一定做不成功呢?毕竟我已经成功地开了一家店了,毕竟我有一家店当底子撑着。”


“前景理论”将我和水果店老板不同的心态总结为:前期的盈利可以使人更喜欢冒险,还能让后期的损失感觉不那么痛苦;而前期的亏损则会加强后期亏损的痛苦感。


它解释了创业者为什么总是过于自信:


在体制内呆久了的创业者,常常会有一种幻觉,把体制内资源带来的优势当成是自己的能力;


大公司的销售人员出身的创业者,总是倾向于认为前公司的客户还是自己的人脉资源;


知名媒体出身的创业者,总是把与名人的工作关系当成自己的魅力,过高地评价自己的社会地位……




“前景理论”还认为,当损失更不确定时,人的注意力会放在风险研究上,决策就会更谨慎;当利润更不确定时,人的注意力会放在测算未来前景上,往往会选择更冒险的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