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国有银行这几年的发展,特别是银行业中体量巨大的四大国有银行,经营战略和发展方向都有“跟风”之嫌。
先是跟淘宝的风,
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电商平台。银行卖力推荐,撒钱让利,但平台最后剩下的活跃客户大部分都是自家员工,节日福利明明可以直接发到员工手中,但是一定要员工在自家电商平台上免费订购,再发货冲交易量;费钱费力搞的很多促销活动,一般只有自家员工知道,也成了一种尴尬另类的员工福利。至于比肩淘宝、京东之类的电商平台,我觉得……我们还是跳过这段往下说吧。
再是跟支付宝、微信的风,
各家银行纷纷推出自己的扫码支付,换了各种马甲的二维码支付产品应运而生,其核心大同小异,但比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公司整整慢了一首歌的时间,市场份额早已瓜分殆尽,客户已经形成行为惯性。同时,各家银行二维码支付基本上都是基于自家手机银行上的功能拓展,导致利用率极低,毕竟手机银行并不是普通民众的常用软件,而微信才是。
除了银行为开拓市场的各种优惠活动,估计很少有人用过银行二维码做过支付交易。道理很简单,微信二维码支付基于近似生活必需品的聊天工具--微信,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支付宝起源于淘宝,有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创新营销意识极强,且财-大-气-粗。
犹记得支付宝推二维码支付时的扫红包战略,煎饼摊、烧烤店、超市、出租车、宾馆、酒店、车站、机场……到处贴的都是红色的二维码,而旁边必是紧挨着一个蓝色二维码,这样红蓝的搭配,由一线城市逐步推向农村,营销策略精准有效。因为,毕竟5块的煎饼,扫红包后5毛拿走,这样的诱惑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禁得住的……
可是互联网工具、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的更新速度和发展速度还是超出了各位银行大佬的想象,轰轰烈烈的互联网产品往往虎头蛇尾。毕竟原生的互联网公司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竞争中都如韭菜般,一茬又一茬的起来倒下,动不动体量万亿的国有银行在这场赛跑中占尽了劣势。
“起得晚还长得胖,跑得慢还没方向”是对国有大行在这场竞争中再准确不过的总结形容。
究其根本,国有银行还在用现金时代的思维发展自己的互联网战略,
产品靠模仿,创新靠命令,推广靠人海战术、指标压力和优惠让利。由此导致银行推出的互联网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乏力,竞争力低下,员工想方设法拉人凑数完成业绩指标,甚至捆绑销售,于是乎许多客户并不知道自己开通了某项业务,知道已经开通的客户并不想知道怎么使用,因为他用不到;如果用到也是为了享受一次两次的优惠活动……
所以,往往一阵喧闹过后,总是一地鸡毛。产品鸡肋了,费用白花了,员工累趴了,客户投诉了。
再后来各大国有银行开始跟风国家政策,
普惠金融、住房租赁、再就是现在的ETC……可能还有其他什么政策或者是什么战略,笔者有所遗漏,但是我相信未来仍然会不断“推陈出新”。
其实说国有银行跟风国家政策有点冤,应该说国有银行更多的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比如今日之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