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家-腾讯新闻
精选大家文章,畅享阅读时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Kindle电子书库  ·  看到同事的朋友圈,我不想再忙了…… ·  3 天前  
洞见  ·  新年敬自己:卸下负担,轻松上阵 ·  2 天前  
洞见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话少做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家-腾讯新闻

从悲伤作文到格斗孤儿: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问题

大家-腾讯新闻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8-29 16:37

正文


文 | 侯远高


“格斗孤儿”事件过去一个月了,还有一些媒体采访我,面对这么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短时间也和记者说不清楚。为了回应社会关切,并呼吁政府尽快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改革,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特撰此文。

为什么凉山儿童一次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自2008年“深圳彝族童工事件”被报道出来以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凉山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被记者揭示出来,“艾滋孤儿”、“最悲伤作文”、“悬崖村”、“格斗孤儿”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网络热议。

媒体之所以揪住凉山不放,是因为凉山总能出爆炸性新闻。这是记者的天性使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尽管媒体喜欢夸大其词,但揭示的这些现象确实是存在的。其实,这几年其它地方的儿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毕节留守儿童死亡事件。说明凉山儿童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全国各地的困境儿童都面临社会风险。只不过,凉山困境儿童的遭遇更恶劣一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每次暴露出来的事件都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性,但把这些个案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一些内在的联系。既反映出中国社会缺乏完善的儿童保护机制,也折射出各级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亟待提高。

凉山彝族乡村困境儿童类型复杂和数量惊人的原因

我们大致把凉山陷入困境的儿童分为孤儿、特殊困难儿童(失去父母依靠和照顾的儿童)、残障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服刑人员子女、随父母外流的儿童等类型。其中,孤儿人数超过万人,特殊困难儿童有2万多,残障儿童数千人,服刑人员子女上万人,随父母外流失学的儿童数万人。总数达十万人以上。

现在媒体一谈到凉山儿童,总是与毒品和艾滋病联系起来。毒品和艾滋病固然是导致大量家庭破碎的重要原因,但还有其它因素被严重忽视。我们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乡村开展儿童救助12年,我们与国内外公益机构、企业和个人合作,长期综合救助的儿童有4千余人。分析导致这些孩子失去依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缺医少药,父母罹患各种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而死亡(艾滋病只是其中一种疾病而已);二是大量彝族乡村人口长期处在不安全的流动状态,受到社会歧视和排斥,缺乏稳定合法的就业机会,在城市卷入犯罪的比例较高,或从事最危险的行业(架线、黑工厂、黑煤窑等),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伤残、入狱。

这些事实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边远乡村的公共投入和公共服务长期严重短缺,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严重倒退,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崩溃,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基层组织涣散,社会治理混乱。这种局面持续到近几年才有所改善。



凉山社会问题与贫困的关系

大小凉山的彝族乡村无疑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所以,当这里的孩子出了问题,人们自然联想到肯定是贫困使然。而人们对贫困的想象就有一些离谱了,说这些孩子在家里只能吃土豆,没有肉吃,与其留在家里吃苦不如去外面打工。甚至连新华社记者都声称:凉山的贫困家庭一年只能吃一顿肉。

事实上,凉山州的发展速度并不慢,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率在四川省排在前几位。只不过凉山内部的发展也极不平衡,其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能够带动乡村整体发展(需另撰文详述)。乡村虽然被贫穷所困扰,但随着政府的社会保障和民生工程的推进,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吃不饱饭,穿不起衣服的现象不能说没有,有也是极个别现象。

拿吃肉来说,大凉山是半农半牧区,家家养猪养鸡,海拨越高的村寨养牛羊越多,除了逢年过节,平时待客、做宗教仪式、婚丧嫁娶都要杀牲。彝人有分享的传统,一家待客,全村吃肉。即使家里过年没有杀猪,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的肉也能吃一段时间。而且,自从实施营养午餐和免费午餐计划以来,乡村学校的孩子每天都能够吃到一顿有肉的午餐。何来没有肉吃一说?

至于吃土豆的问题,大凉山盛产优质土豆,因为交通困难和信息封闭,当地农产品还不能融入大市场。即使土豆的价格很低也销售不了多少,不能卖了换粮食。所以,山上的部分彝族仍然每年有几个月是以土豆为主食。

其实土豆是很好的食物,营养价值很高。许多西方人也是以土豆为主食。不能说吃大米的人就比吃土豆的人高人一等。我母亲从农村出来工作几十年,如果连续几天不吃土豆就难受得很。现在彝族人的身高比老一辈矬了很多,有人说就是因为吃大米吃多了,高山农作物吃少了。也不知道有没有道理。

因此,贫困虽然是凉山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计划经济时代比现在贫困多了,为什么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社会问题?



政府有没有作为?

近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公益组织对改善凉山贫困儿童的处境都做了大量工作。对于失去双亲的孤儿,政府有基本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有748元。对于那些特殊困难儿童,在纳入城乡低保的基础上,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专项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有350元。目前,凉山大约有25000多名儿童享受到这两项政策。如果这些儿童在学校读书,还可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贴和营养午餐(每月约260元)。

在社会救助方面,国内外慈善公益组织、企业和个人依托凉山本土公益机构,为上万名失去父母依靠的儿童提供了长期综合救助,开办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种类型的全寄宿制爱心班、爱心学校、儿童希望之家和儿童关爱之家。2015年8月以来,还与安徽、江苏、上海等地的学校合作,异地开办“凉山特困学生初中班、高中班和职业教育班”。

客观的讲,自2012年以来,凉山因为各种原因陷入困境的儿童,无论是生存状况还是受教育状况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用于救助凉山孤儿和特殊困难儿童的资金达两亿多元。在教育和扶贫方面投入的就更多了。在政府支持下,国内外公益组织每年募集数千万资金用于开展凉山儿童救助工作。因此,说这两届政府不作为是不客观的。

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童工和格斗孤儿这些现象呢?

目前政府的儿童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各种救助政策没有做到全覆盖

目前享受到孤儿生活补贴和特殊困难儿童生活补贴的,基本都是2012年普查认定的。5年来,新增对象没有及时核定并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我们凉山的公益组织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最需要帮助的儿童到爱心班和爱心学校读书,当大学生志愿者拿着县民政局提供的特殊困难儿童名单进村入户调查核实时,都会发现许多没有在名单上的家庭破碎的儿童,其处境非常艰难。而当地乡村干部并没有把这些儿童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县民政局。可见,基层政府的救助行为并没有做到中央政府要求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遗漏的需要救助的儿童还有不少。

(二)缺乏政策落实的监管机制

即使是已经享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救助政策的儿童,其处境也不是都得到了根本改善。几年前,我在乡村调查时,走访到一家人,爷爷奶奶带着两个已经成为孤儿的孙子一起生活,房子是危房,孩子到了读书年龄没有上学。我问:

“你的这两个孙子政府发孤儿补贴没有?”

“发了。”

“为什么不用这笔钱修房子并送孩子去读书?”

“孩子的姑姑把钱拿走啦!”

“拿去干什么啦?”

“存在银行里面,等孩子长大以后给他们娶媳妇!!!”

这件事情以后我专门做了一些调查,发现民政局部门和乡政府虽然与孩子的监护人签订有抚养协议,包括必须保障这些孩子的基本生活、教育和健康等条款。但实际上并没有人定期去检查评估监护人履行抚养义务的情况。钱打到监护人的卡上基本就不管了。把这笔钱当成抚养家庭的固定收入,没有主要用在孤儿身上的情况比较普遍。

(三)金钱不能满足儿童多样化的需求

困境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基本生活、受教育和健康保障以外,还需要心灵抚慰、安全感、课外教育和娱乐等,最重要的是真正有人去爱护和陪伴他们成长。写《最悲伤作文》的那个孩子是享受孤儿补贴的,但她非常不快乐。说明破碎家庭儿童的需求是多方面而且有差异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社会服务来解决。不是单纯依靠发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为困境儿童提供精心的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完全依靠孩子们年迈的爷爷奶奶和贫困的亲戚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是为什么政府救助一个孤儿每年投入上万元,一个特殊困难儿童每年投入4000元,其产生的效果不如专业化的公益组织花3000元就可以为一个失依儿童提供综合救助的原因。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救助和教育困境儿童是非常专业化的社会工作,需要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儿童社工与抚养家庭密切合作来完成。

(四)乡村教育现状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童工”和“格斗孤儿”不愿意回来上学的原因,是对当地的乡村教育失去了信心。有一个在凉山综合救助数千名特困儿童的基金会理事长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把孩子们交给了一群完全不负责任的老师。

这句话虽然打倒了一大片,但确实是有感而发。这个基金会和我们一样,把全寄宿制爱心班办在各个乡村学校,课堂教学是由公办教师负责的。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普遍只有20-30分,这个成绩根本不能升学读高中和大学,资助人对此很不满意。孩子们和学生家长也看不到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这就是许多孩子辍学外流打工的直接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学校和老师,也不是因为交不起学杂费。

凉山乡村教育质量极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办教师不安心在乡村工作,没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是主要原因。而导致教师精神涣散的根本在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需另撰文详述)。说一件事情大家就明白了。上学期我们发现有一些乡中心小学的老师经常不来上课,学生下午基本是在自学。我去找学校校长和副校长谈,他们说:学校对旷课的老师已经采取了罚款措施,但老师们不在乎那点钱,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权利处分和开除教师。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1)全面推动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2)把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受教育状况列为乡村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

(3)尽快推动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从根本上改变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状况。

(4)把一部分乡村公职人员培训转化为乡村社工,为每个行政村配备一个儿童福利主任。

(5)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大量购买公益组织的服务。

【作者简介】 

侯远高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精华推荐】

侯虹斌:这世上一半人不懂另一半人的贫穷

十年砍柴:我富裕又同时贫困着的故乡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