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医学之声
作者:
付冲
1例ERCP术后“非典型”消化道出血诊治体会。
患者,男,68岁,于4月6日因“右上腹胀痛伴全身皮肤黄染一周” 入院。
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疼痛,阵发性,进食后加重;伴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剧烈瘙痒,曾于当地医院予以抗炎、保肝、解痉等对症治疗后,无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
10年前曾行胆囊切除史;
1年前腹部B超:胆总管结石。
辅助检查:
04.07 血常规:WBC 14.3*10^9/L;N% 91.3%;HGB 106g/l;肝功能:总胆红素 334.79mmol/l; 直接胆红素 227.45mmol/l;ALT 87U/L;AST 43U/L
B超示:胆总管内径3.0 CM,胆总管多发结石,肝右叶胆管多发结石;
初步诊断:
重症化脓性胆管炎
胆总管结石
阻塞性黄疸
处理:
急诊ERCP治疗 ENBD引流
第一次ERCP(ERC+EST+ENBD)(2014.4.7)
术中未取石,仅置入鼻胆引流管以减轻黄疸、降低胆管压力,拟于2014.04.14行ERCP取石术;
病情变化1
:
5天后(2014.4.12),病人突然出现呕血、黑便,量共计约500ML。
血常规:WBC10.2*10^9/L ,HGB↓106g/l→88g/l
贲门撕裂OR乳头切口迟发性出血
于2014年4月12行急诊十二指肠镜,术中给予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
病情变化2:
4月21日下午,患者诉腹痛、腹胀;查体:剑突下压痛(+),肠鸣音活跃。胃肠减压:引流出大量暗红色液体(>200ML),引流后患者腹胀缓解。
急查血常规:WBC16*10^9
于4月21日行急诊胃镜检查提示:
胃腔内大量暗红色血性液体及血凝块,十二指肠球部可见一0.6*0.6cm大小的溃疡,上附白胎,无出血;换用十二指肠镜提示:十二指肠乳头周边大量血凝块,吸引后可见活动性出血自胆道溢出;以取石网篮及取石球囊清理胆总管及左肝管,取出大量血凝块及碎石;以去甲肾上腺素冲洗乳头及胆道后,胆总管无活动性出血;
病情变化3:
4月22日血生化:直接胆红素120.3mmol/l;总胆红素92.0mmol/l;
4.25血生化:直接胆红素160.1mmol/l;总胆红素117.4mmol;
引流管引流液体未见异常;
于4月25日行ERCP取石术;
转归:
第四次ERCP术后,患者未再发生出血、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胰腺功能等各项指标无明显异常,于2014.5.5出院.
胆道出血概况:
胆道出血是由损伤、感染等原因导致肝内外血管 (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 与胆管之间形成病理性内瘘,血液经胆管流入十二指肠而发生的消化道出血。最早由 Glisson 在 1654 年描述。1948 年 Sandblom 描述外伤后血液从总胆管流出,并命名为外伤性血胆症。
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排第三或第四位,次于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急性胃粘膜糜烂。原因不名的消化道出血病例中,2-5%出血是来自胆道
胆道感染
|
28%
|
8%
|
85.9%(胆道蛔虫)
|
结石
|
9.9%
|
5%
|
|
损伤
|
47.5%
|
65%
|
9.3%
|
肿瘤
|
5.1%
|
7%
|
2.6%
|
血管病变
|
7.3%
|
9%
|
|
原因不
明
|
1.9%
|
1%
|
2.2%
|
医源性创伤是胆道出血重要原因
出血部位:
胆管的任何部位
肝内胆管 50%
肝外胆管 25%
胆囊 25%
其中肝动脉分支多于门静脉分支
临床表现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有关:
胆道出血三联征
胆绞痛 70%
梗阻性黄疸 60%
上消化道出血 60%
胆囊肿大
失血性休克
其症状周期性复发 (5-14天)
胆道出血的诊治:
病史 :胆道梗阻、胆道感染、肝胆外伤、医源性操作后影像检查可明确胆道系统原发病变,对定位诊断帮助不大
胃十二指肠镜除外其它原因上消化道出血
经ERCP左右肝管分别置管
血管造影可检出90%病例,结合栓塞方法可用于治疗,是首选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放射性核素扫描的诊断作用有争议
治疗:
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