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今天发表解辛平署名文章:“一带一路”巨笔擘画时代蓝图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5-12 11:46

正文

△视频:一带一路广告片首发《WE》来了

巨笔擘画时代蓝图

——写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之际

■解辛平


新的历史一页,从这里打开。


2013年9月和10月,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用如椽巨笔,勾勒出一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壮美蓝图。


2016年11月17日,纽约,联合国总部。 状若天穹的大会厅内,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代表头戴耳机,齐聚一堂,汉、英、法等多种语言,随电波传递,一份载入史册的决议诞生——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


4个月后,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确认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并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载入其中。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雁栖湖畔拉开帷幕。盛会的召开,必将使“一带一路”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也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一座新的里程碑。

1


拉长时空的镜头,才能看清当下之重大意义。



2013年9月7日,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主席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国会。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穿越历史、着眼未来、横贯东西、陆海并进——这是计利天下的中国方案,这是梦想对接梦想的时代交响。


习主席高瞻远瞩,总揽世界大势,提出被国际舆论赞誉的“伟大倡议”,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新机遇,人们表示出巨大热情,寄予厚望。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沿线国家港口城市串联起来,形成海上贸易带。


这幅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宏伟蓝图,提供了“认识世界地理空间的新颖想象”,打通了传统的“中心”与“边缘”,被称为“国际关系史上的创举”。


“一带一路”意在共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是以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视野;展现的,是共同发展的广阔胸怀,而不是零和博弈,甚至咄咄逼人的对抗型思维。


诚如习主席所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共商,意味着利益共同体;


共建,意味着责任共同体;


共享,意味着命运共同体;


三大纽带将沿线各国凝聚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共赢。以此为契机,历史激活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快进键。


“一带一路”重在联通——


1134公里——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的直线距离,比北京到上海还近。如果直飞,只需不到2小时。然而,由于两国间无直航,要到阿联酋的阿布扎比转机,整个航程至少需要12小时。


这一尴尬现实,折射出互联互通之紧要。经济要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破解难题,让经济血脉更加通畅。


往来无穷谓之通。历史告诉我们:通,能整合资源、取长补短、联络感情、共同进步。在阿曼新闻大臣哈萨尼看来,“一带一路”既是经济工程,更是文化工程,能增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一带一路”穿越不同文化圈,能使沿线国家的文明之光交相辉映。


白俄罗斯通讯社社长德米特里·茹克认为:“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远远超出中国的国家利益范畴。一个人的站位,超越了个人利益、国家利益,能看到更为广泛的人群的利益。”

2


“一带一路”倡议,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历史中走来。



自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交通实现历史性开拓。以汉都长安为起点,连接贯通亚欧非的古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沟通、交流、发展和融合的历史舞台。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与亚、非两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波光粼粼,云帆高张。通过陆、海两条漫长的线路,商人、工匠和使臣络绎于途,茶叶、瓷器、铜镜、香料、琉璃等,一起往返于万里之外的异国市场,那是一幅幅“丰富多彩、辉煌繁盛的画面”。佛教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更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高峰。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李商隐的诗是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古丝绸之路,以和平的方式开展贸易,传播文化和科技。依托“陆丝”“海丝”两条大道通途,沿线民众相知相交,中国的活字印刷、火药以及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等,传向四方。千年之后,人们仍能感受到古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


而最为宝贵的,是其蕴含的“精神密码”——陆地和大海,不应是骑手和水手的厮杀地,而应成为民众共谋发展的大舞台。


从理念、愿景到行动,“一带一路”倡议传承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凝聚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精髓,显示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这一倡议,能让世界更好地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经验。中国快速发展的路径,世人关注;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世人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包容性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


这一倡议,能让世界更好地搭乘中国的“快车”“便车”。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中国对接,就是乘坐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各国发展规划,不另起炉灶,以实现优势互补。


“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习主席在多个场合,对“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赢的理念作了深入阐述,点燃了沿线各国积极参与的巨大热情。


纵观全球,论规模和影响力、号召力、动员力,世界上的国际公共产品,能与之媲美者鲜之,堪称典范。

3


“一带一路”建设是时代的呼唤,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际行动,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主席这一重要论述,展现出一个东方大国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的崇高追求。


近现代以来,西方的快速崛起,看似“一时无两”,甚至让有的学者断言“历史终结”。然而,历史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有时还不无讽刺。谁曾料想,当人类的脚步踏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拉大……


曾是全球化鼓吹者和受益者的国家,一时间竟被逆全球化思潮所笼罩,国际社会苦无良策。


“世界到底怎么了?”人们在焦灼与混沌中发问。


有人将“罪责”推给全球化,有人重拾孤立主义,各种思潮混杂。


“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我们要携手合作、促进共赢,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正能量”……迷茫之际,中国响亮地发出时代强音,坚定地站在时代潮头。


从亚信上海峰会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到G20杭州峰会引领世界经济新航程,从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到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东方大国一次次展现了责任担当。


“一带一路”倡议,用新的发展观、合作观、义利观,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合作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规避和消解了全球化面临的风险,使之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为全球化注入了正能量,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优势,实实在在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筑牢了命运共同体的坚韧纽带。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世界经济增长历程表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中国愿同国际社会携手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4


上世纪30年代,瑞典学者斯文·赫定,跋涉在荒凉的古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一书对未来如此展望:



“旅途中,我一直都在想象,仿佛看到一条崭新的公路,穿过草原和沙漠。一路上,有无数的桥梁,架在河川和沟壑上……公路沿着古丝绸之路商队留下的足迹和车辙,向前延伸……昔日的壮景,一幅幅沉入西方地平线;而新的灿烂辉煌景象,每天都随着初生的朝阳,一幕幕展现在东方天际。”


斯文·赫定的展望,今天正逐渐变为现实。


马可·波罗说:“是听的耳——而不是说的口——让故事充满意义。”


这样的比喻令人感奋——


“今天,是新时代的黎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瓜达尔港见证开航仪式时如此赞叹。2016年秋,一支由50辆卡车组成的车队从喀什出发,一路行驶3000余公里,抵达瓜达尔港。来自中国的货物首次从陆路穿越巴基斯坦,直抵印度洋,扬帆出海。


3年多来,一条条道路铺展开来,一个个项目拔地而起。中老铁路、匈塞铁路、中俄高铁、印尼雅万高铁、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进展。


这样的一幕令人惊喜——


首列“伦敦-义乌”班列发车那天,为赶上10时40分发车的历史性时刻,一向“矜持”的伦敦人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风很大、天气很冷,欢送人群依然热情高涨。


3年多来,“钢铁驼队”穿行亚欧。截至2016年底,中欧班列运行路线39条,开行近3000列,覆盖欧洲9个国家、14个城市,成为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


这样的故事令人温暖——


在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女工古丽莎供职于一家中国编织袋厂,日收入约1000索姆(约100元人民币)。古丽莎说:“现在找工作很不容易,我对这份收入很满意,这对我的家庭很重要。”


3年多来,中国已在沿线20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境外园区的建设,成为中外企业友好合作的象征。


这样的变化令人憧憬——


“如果当初没有学习汉语,我现在可能只是一名普通女工。” 柬埔寨姑娘林金丽,从小热爱中国文化,学习汉语让她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如今她已是当地知名“培德汉语学校”的校长。


3年多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43项文化交流合作协议,帮助设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一位位“林金丽”迎来事业发展的新机遇。


这样的镜头,组成了一幅壮丽画卷。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多个国家表达了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与3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4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亚投行正式开业、丝路基金首批投资项目正式启动。


今天,大海、大漠、高原和丛林,都挡不住“一带一路”的魅力。这一倡议,促使大家结成互信友好的“朋友圈”,加入共谋发展的“大合唱”。

5


初夏的古都北京,树木茂盛翠绿,月季绽放枝头,一派生机盎然。



经过3年多建设,“一带一路”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从小成到大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重要节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拉开帷幕。


今年1月17日,习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向世界发出邀约——


“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此前,“一带一路”多是小范围或双边沟通。国际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汇聚更大的合作动力。


届时,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7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代表,约1500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在媒体吹风会上,外交部长王毅表示,高峰论坛将重点打造四方面成果:一是凝聚更多共识;二是明确合作方向;三是推动项目落地;四是完善支撑体系。正如俄罗斯政治信息中心主任穆欣所期待:“高峰论坛有望成为亚欧大陆和整个世界发展的推动力量。”


累积不辍,可成丘阜;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工程,虽然一大批项目已经开花结果,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但仍需长期建设,不断探索。


无论路有多长,我们都充满信心。“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当地民众期盼中国公司在自己的家园多修公路、多筑铁路、多打机井;而在德国,宝马公司期望中欧班列换挡提速,把更多的汽车销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各国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前景美好而广阔。


信心来自世界,更来自于中国。“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号”巨轮正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破浪前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改革举措1200多项,为中国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给世界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一带一路”——这个史诗般蓝图、史诗般合作,在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创造新的辉煌历史。


一图读懂“一带一路”:

来源:BTV新闻、新华网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5月12日01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