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思客WeThinker
微思客被永久封禁,这是新号:跨界思维,国际视野,协同探索,分享新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白龙马”被表彰:只要救人就值得铭记 | ... ·  20 小时前  
新京报评论  ·  中欧合作理当有更广阔前景 | 新京报社论 ·  昨天  
李光满说  ·  中国对美反击,直击美国命门!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思客WeThinker

宫斗剧,作为一面镜子丨微思客

微思客WeThinker  · 公众号  · 时评  · 2019-02-04 08:18

正文

编者按:

1月25日,《北京日报》刊文批评最近几年于国内热播的宫斗剧的“5大负面影响”,导致一直以来就处于争议之中的宫斗剧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并且网上也随之出现“宫斗剧疑遭卫视全面禁播”的讨论。


在2018年《延禧攻略》与《如懿传》热播时,微思客撰稿人 邹林志 重木 曾围绕这一剧种进行了简短的讨论,今录于此,抛砖引玉,期待与读者朋友们共同讨论!


(图源网络)


邹林志 重木 微思客撰稿人



你觉得,宫斗剧和那些历史正剧的核心差别在哪里?如果说像《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那样的剧被奉为经典是因为它揭示了权力运作的内在机制,宫斗剧是不是已经做到了或者可能做到同样的事呢?


(我其实看得宫斗剧很少,最近被拉着看开始感兴趣这个文化现象。)

我觉得, 就从所谓的正剧/宫斗剧这一区分下,就能直接的看出传统的、也是最典型的性别/权力结构的不平衡问题。 “正剧”是前宫剧,即处于空间前面的男性朝堂剧,而宫斗剧则是后宫的女性的剧,这里面存在一系列二元界定,由此就可以尊前贬后,前庭的男性斗争剧是“正剧”,后宫的女性们的斗争则是“非正剧”,或说是某种前者的蹩脚镜像或补充(就好像传统史书里的记载分配:帝王将相是主体,后宫妃嫔以及其他女性是边缘补充)……

其实两者都涉及对权力的揭露,只是因为双方主体处于不同的空间和获得权力的形式,以及斗争的方向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模式与故事。 我认为“正剧”被建构成男性的故事/游戏,而宫斗剧则被建构成女性的,前者掩盖了性别的权力不平等,后者则是这一不平等的蹩脚展现。 但即使如此,宫斗剧却依旧能展现这一不平等:男性/女性,父权与夫权等等。所以我觉得它也是很有益的,当然这一带着镣铐跳的舞始终鬼影重重,需要剥开迷雾,滤出其后的权力运作。

另,宫斗剧(这个名字非常性别歧视,你很少听说有人把《雍正王朝》如此称呼的)最有问题的是:把爱情和权力混在一起,结果二者模糊,彼此消解和掩盖;这在爱情关系里经常出现:有人把性别不平等用爱来掩盖,以此转移注意力……

这是我的一个看法,请你看看。 我们再讨论。




我同意你对宫斗与正剧权力关系的分析,但是我想提出另一种分析思路, 第一,有没有可能之所以所谓优秀的历史正剧之所以得到很高的评价,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所谓正剧不仅仅是叙述了宫廷中的政治斗争,也涉及到决策制定,而这就会涉及到更多与肉食者无关的普通民众的生死,因此也更有现实主义色彩,而这是宫斗剧所缺乏的。


第二,关于宫斗剧能否揭示权力结构不平等的问题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事实层面,中国目前是否有宫斗剧能像《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一样对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与其运行有深刻揭示的剧。二是更深层次的,戴锦华老师说宫斗剧的流行体现了中国年轻人对于这种权力结构深刻的体认和遵从,从这个角度而言,是否宫斗剧这种形式就带有某种对于权力结构的臣服?


你说的第一种情况是属实的,但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个问题就是并非大部分的正剧都如《走向共和》这样深刻或展现的层面较广,还有许多正剧也一般; 再者就是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很有可能是历史的传统权力结构的延续 ,拿文学来比较:文学有纯文学,负担着为国为民,展现权力和揭露不公的作用,但被纯文学鄙视的则是类型文学,称其无法达到此上目的;但一方面这个判断有一定道理,但也隐藏了背后一直以来的不平衡评价体系,纯文学的主流与类型文学的边缘;然后再以纯文学的标准去要求和批判类型文学的局限,我觉得是有问题的。

后宫剧自有局限,但这一局限首先就是被历史塑造的 :关于后宫的女性的生存状况与权力争夺能够反应的问题必然有限,但与正剧比,它却同样能反映出后者所缺少或说是故意隐藏的一部分权力问题;

第二个问题,由于后宫剧诞生于大众流行文化,所以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个镜像,尤其能反映今日年轻人对于权力的理解。 后宫剧既能蕴涵这一点,又反映了这一点。我觉得这都是共存的部分,不可晦言。

后宫剧其实是一个夹杂在现代与传统中混生的东西,所以它带有很强的双重性,而在这一过程中,获利的其实是传统男权制的再次巩固。

另,如戴老师那篇文章 [1] 所说,对于权力的体认是从正剧《雍正王朝》就开始的,后宫剧是对这一模式的延续,并非发明。




关于禁播?

媒体批评某些剧种,原属公共空间中的正常批评,但由于官媒的特殊性而时常导致其“批评”中所包含的意义要比我们平常理解中的更复杂,或也由此而使得各大卫视望风而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审查和禁止,于是便出现了这些年国内公共空间中十分常见的“禁令”风,即由于“批评”背后的权力主体的模糊面目,而常常导致下面之人如惊弓之鸟般进行扩大化的自我审查和阉割,而由此出现一系列莫名其妙的禁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