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孙立平社会观察
有关社会现象分析与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国家林草局:我国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  9 小时前  
人民日报评论  ·  组团发展,“滨湖六村”做对了什么? | 新春评话 ·  2 天前  
后沙月光  ·  德国热闹极了,马斯克再度介入德国大选! ·  1 周前  
银教授吐槽  ·  春晚扭秧歌机器人为什么是黑色且不穿裤子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孙立平社会观察

孙立平:中国房地产,走的不是周期性波动,而是阶段性转折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2-03 07:55

正文

经常有朋友问,现在的房价到底了吗?什么时候会反弹?而一遇到某些对房地产利好的政策出台,也经常会有业界内的朋友问,房地产会不会迎来转机?


我想,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作为前提:中国房地产现在面临的是周期性波动还是阶段性转折?


最近看到一篇分析房地产的文章,大意是: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发现,美国房地产显现出15-25年的周期性波动,一个周期平均大约为20年;中国房价是在2004年到2005年起飞的,大约在2018年或2019年达到最高点;到2025年,刚好是20年。


虽然作者也没有明说2025年就是房价见底的一年,但按照这个周期理论去套,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见底之后就是反弹,并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但真的会是这样吗?


去年,我多次讨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权威机构对经济的预测错得离谱?因为他们总是套用所谓周期性波浪的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什么时候反弹?反弹是什么形状?结果做出的预测结论,一错再错,错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因为这个模型用错了:中国经济走的就不是周期,周期是成熟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的现象,中国面临的是阶段性转折。


房地产就是典型的例子。


1998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启动。2003年,房地产业被正式确立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住房制度改革释放了巨大的住房需求,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更是助推了房地产的发展。由此,中国房地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2008年),这一阶段可称为黄金十年。


实际上,到2015年前后,房地产非常规发展的阶段就应当结束了。因为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是无限的。当然,这不是说,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已经完全满足,而是说,自此之后,房地产的常规性发展就可以解决居民对住房的正常需求。


但是,由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地方财政严重依赖房地产,加之由于此前房地产发展过猛,库存严重,于是,在2015年到2016年,虽然政策上提出房住不炒,但在现实的层面,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动涨价去库存和货币棚改化。这实际上是一场房地产的超级大放水。


结果是房地产严重过剩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看下列的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约9.2亿,城镇家庭户数约为2.9亿户,中国城镇住房存量超过3亿套,住房总量已明显超过家庭户数。而此时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2%,也就是说,城镇化推动房地产的潜力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


从人均住房面积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8平方米。这一数据已超过部分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约38平方米)、韩国(约33平方米)。西南财经大学的一份报告则显示,2017年中国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几句已经达到21.4%。


库存的情况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约6.5亿平方米。同时,一些城市还存在大量已批未建、在建未售的住房。据估计,全国已批未建的商品房面积超过10亿平方米。而直接关系到住房需求的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出现多年持续下降,202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上述种种情况看,你告诉我,房地产怎么反弹?周期又何从谈起?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一个现实,房子不可能永远盖下去,中国房地产的超常规发展阶段已经结束了,下一段要进入的是一个常规性发展阶段,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会有一个可能为时不短的消化与低迷期。


关联阅读:

孙立平:刚性泡沫的想象,误导了许多人,甚至可以说误导了整个房地产界


孙立平:清醒如郁亮者,约束也难避免这个最后的结局?


她拒绝特赦:我认罪,是因为我确实犯了罪


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意义茧房


孙立平:近在眼前:这是美妙的前景,还是可怕的结局?


孙立平:观察2025年世界风云的四条脉络


孙立平:国运转折仅仅需要十年时间


挖茶俱乐部精品系列


普洱老茶,限时半价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先生出品



对饮茶品茗感兴趣的朋友

可以加上面的微信

由其拉入挖茶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