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快到35岁,有什么靠谱副业值得选择? ·  昨天  
胡慎之  ·  你的成熟,碾压了多少同龄人? ·  2 天前  
壹心理  ·  掌握6招社交技能,应对社交焦虑 ·  3 天前  
人力资源研究  ·  2025年,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最好时机 ·  4 天前  
武志红  ·  请查收,你的2025年心理健康报告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我该如何拯救你,高竞争高孤独感下的孩子?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18 12:08

正文

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清华爸+复旦妈的原创国际教育自媒体平台


Part

01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


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1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 —— 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


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


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


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举个例子,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


成熟的妈妈就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


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


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


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


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


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没有一个人控制欲很强的。每个人都相对独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2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


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


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


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


被高度聚焦的人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无法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


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


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 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很多年前一个做医生的妈妈带着儿子来咨询过我。


她当时的状态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带着孩子生活,儿子一年级,成绩还不错。


我当时告诉她,等孩子青春期时再来一次。


前些日子他们来了,孩子已经长得很高,读初二了。他妈妈就反映,孩子读书一直不错,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他们夫妻两个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离婚。我对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尽快改变婚姻状态。


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儿子会越来越糟。


孩子自己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就像是一直在等着第二只靴子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


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抱生活的样子。


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 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


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


一个幼儿园园长的女儿,小学里总是第一名,到初一时来咨询,才发现已经精神分裂了,必须去医院治疗。


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么来的呢?


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废寝忘食地学习。因为她妈妈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


我对孩子的妈妈说,对孩子的这种极端要求是变态、是虐待。


她竟哭了起来。


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


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


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的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


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她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


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


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

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


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Part

02

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不是有个大别墅就可以称为“家”,破房子里有个妈才成其为“家”。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


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抓住“母亲”这个牛鼻子,就一抓一个准。


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亲只要没什么大问题,就会成为家庭的核心。


在处理家庭问题上女人是有优越性的。因为男人的大脑更擅长逻辑思维,女人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因此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优势。未来的国家领导人肯定很多都会是女性。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是这样,母亲的地位很高,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母亲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


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

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


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


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 —— 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


“顺从”会逐渐发展成“认同。”


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 —— 这个就是认同


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 —— 这就完全内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


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Part

03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有什么不一样?


1

90年代,问题在“外部”


90年代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比较常见的,还是一些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一个读初中的女生,经常在学校里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有问题就过来咨询。

后来了解到,这个女孩从小没有母亲。爸爸后来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生了儿子后,女孩的生存环境就更艰苦了。

他们家住房本来就非常挤,有了弟弟后,女孩子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了,做作业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做,房间里的小弟弟又经常吵闹不休。

所以,这个女孩的愤怒是有原因的。让她愤怒的就是这个环境。没有亲生母亲,也没有让她安心的环境。

找到症结之后,就对他们全家进行治疗。


那个时候,大家还是很尊重老师的,孩子的爸爸和后母也非常配合,对女孩多加重视,做功课的话就到附近的图书馆去做。


后来女孩子长大后做了一名护士,能够自食其力,家人和老师都相当满意。


90年代的许多问题都是这样的,外部问题解决了之后,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2

2000年后,问题在“内心”


2000年以后来做咨询的孩子,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问题。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接受了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寄予厚望。


孩子不得不从小参与高度的竞争,承受很大的压力,由此就引发各种考试焦虑、学业焦虑。


而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少了,很多还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高孤独感,使得他们从小思考力就很强。


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样一思考麻烦就来了,抑郁了,因为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


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到了高三不好好学习,整天看小说,看手机。


还有抑郁、性别障碍更为复杂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男孩子在家里穿着妈妈的丝袜、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为性别不认同而抑郁自杀等等。


焦虑不堪的不仅仅是孩子,大人也焦虑。


以前来咨询的孩子年龄最小也就是幼儿园大班,而现在连婴儿都来了。


家长看到2岁的婴儿打人,就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也来咨询。这说明家长是有多焦虑呀。


3

独生子女,独特的一代


现今孩子的心理特点,绕不开“独生子女”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里,基本上是“六个大人爱一个孩子,集全家的财力和情感于一身”:


他们见多识广,所以智商高。

他们不缺爱也不缺物质,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

他们从小受到尊重,所以讲求平等和话语权。


可以说,独生子女政策提高了国民素质。


然而独生子女,背负了太多的情感负担,背负了家人太多的期盼。


因为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四岁的孩子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他就对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但等到他十几岁了他就会发现,他报不了这个恩。


这些大人并不需要他用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独生子女这一代还必须要过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50后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赖活。我们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脚下,脚拿开了之后还能继续生长。


但是90后不一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样。他们情愿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严。


有些家长为了戒除孩子的网瘾,把孩子送到严格军事化管理的戒瘾学校。结果孩子出来之后,从此躺在床上不说一句话的有之,割脉自杀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


学校的校长觉得很冤枉,以前70后都是这样管理的,也都没出什么问题,现在为什么就不行了?


他不明白,现在的孩子不一样了。


Part

04

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怎样的学校?


1

好学校标准之一 —— 提供社交环境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环境也比较自由,随时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伙伴疯玩。


通过这种没有大人监管的群体性游戏,孩子可以遗忘压力、发展人格,也教会了他们遵守规则,是孩子进入社会的预演。


现在的孩子生活环境变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


那么,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孩子聚集的地方,应该提供孩子们自由交往的环境。


我经常跟幼儿园园长做讲座时说,幼儿园最好的教育其实是“不教育”,只要保证孩子安全就可以了。


让孩子们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么拼音、十以内加减法。


知识哪里不能学?


如果一个人在11岁以前没有好好疯过、玩过,长大就会很作,等老了临死了还会很作。儿童时代要让他有快乐的记忆。


2

好学校标准之二 —— 不是竞争比赛的场所


让孩子从小就参与高度竞争,是对人性的摧残。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师灌输“第一名”的观念。第一名什么都是好的,老师对他们总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这会让孩子们对学校教育构建起一种错误的认知,认为学校是去跟人家比赛的地方。去学校是为了证明自己优秀,把学校当成一个“竞争场所”。


孩子小的时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压的环境里,甚至心脏都会受影响。而等到高中大学甚至成人以后,抑郁症、强迫症这样的后续心理问题就会逐渐显现。


有些从小学习优秀的学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点点压力,一有点不顺,就可能出现病态、跳楼、猝死等情况。


他们表面看起来很好。可一旦有一个触发的因素,他就没有能量来抵抗。


从小的高度竞争,让一个人的心理能量在儿童时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3

好学校标准之三 —— 评价以过程为导向


学校里不该给孩子做太多确定性的评价。


现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动力源,都是为了取得他人的评价。如果得不到欣赏性的评价,他就不愿意参加这个活动。


很多家长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难的问题,就是对孩子的评价太多造成的。


因为这种评价不是以“过程”为导向,是以“目的”为导向。


在临床上,就会出现很多孩子惧怕重大的考试或比赛的情况。平时学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试就不行。


4

好学校标准之四 —— 老师要会跟孩子沟通


很多时候不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老师讲话方式、教育方法的问题。


比如,有个同学漏做十道数学题。


老师可以这样说:“数学是需要严谨的思维的喔,今天你把这十道数学题漏掉了没做,你明天做的时候要严谨一些噢,老师觉得你明天肯定不会漏了,对吧?来,我们拉个勾。”


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回事啊,你在数学上从来不用心!”小


孩子的潜意识是完全敞开的,用前者的方式对于后续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后者就会让孩子对数学产生排斥。


若老师觉察力低,跟孩子沟通技巧差,跟家长沟通能力差,那么,没事情也会处理出事情来。


两个七八岁孩子打架。七岁八岁狗都嫌,打架根本都不算个事。打架以后呢,一个孩子眼泪鼻涕地去告状。


老师一看马上就很火:“你们两个!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下课别在走廊里搞来搞去,看看又打起来了!好了好了你别说了,讲也讲不清,你也别说了,都不是好东西,就知道打架,看看你语文考了几分,你数学又考成这个样子,下次再打,就站到教室后面去!”


这样处理完后,接下去麻烦就来了,这两个孩子坐在教室里就无心听课,不停地动来动去,后续来上课的老师都要骂他们。


然后放学回去了。一个小孩回家跟妈妈讲,他觉得自己一点也没错,老师不公平。


孩子的妈妈,全职太太,第二天早上就来找老师问:“这个事情我的孩子很委屈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老师你没问清楚吧?”


小学老师觉得烦死了,先把她打发走:“王小明妈妈,你先回去,一会儿我再问一下啊。”然后把另一个小孩叫来骂一顿。


接下来另一个孩子的家长也来了“老师你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王小明妈妈来了,你就要骂我儿子啊?”


小学老师心里想的是:“这都什么事啊,我一个月才拿多少钱啊?要受这个罪?”


接下来她就会这么说:“啊,对不起,我要上课去了,如果不行的话你可以找教导主任,也可以去找校长。”那个妈妈一听这种态度,就去找教导主任了。


教导主任想这么小的事情,把家长哄一哄就好了嘛。

中午吃饭时,教导主任在食堂遇到这个老师“王老师啊,今天早上你们班一个学生家长来找我啦!”


这个老师就发飙了:“你们领导是要我们管、还是不要我们管?管管么又是我不对,那我干脆就不管了!”

……


其实这种事情,三分钟就可以解决:


“哎呦!眼泪鼻涕一塌糊涂,来,老师给你们擦擦。你们俩都是我宝贝,我手心手背都是肉,你们俩打架,我晚上觉都睡不着。我晚上睡不着觉,明天谁来上课?全班同学都要怪你们啦!小朋友之间打架可不好,你们俩和好了我才能晚上睡得着觉。这样好吧,你和他握握手就代表和好了。好啦,来握个手。对呀,现在开心了吧。你们再拥抱一下,我用手机给你们拍下来,看,小哥俩多好呀!现在老师安心啦,你们俩高高兴兴地回去上课吧,让同学们看看你们俩已经和好了,去吧。”回到家里妈妈问起打架的事情,小朋友就会说:“没啥事,我们已经和好了”。


所以,老师的沟通方法很重要。


Part

05

不同年龄的教养秘诀


关于孩子的长期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 0到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个阶段是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一生都会有缺憾。


这个时期妈妈比较重要,如果妈妈是上班族,那么下班一定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应酬也别出去了,妈妈就算蓬头垢面都无所谓。


因为孩子0到3岁的时候,你要每时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他也不会嫌多。


▶️ 3到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做到诚心诚意很重要。


这个时候爸爸很关键,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


因为3到6岁时,孩子的探索欲望开始形成,如果有父亲这个老山羊在,孩子就不会怕了,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得到加强。


反之,他就会胆怯懦弱退缩,他的探索欲望就会受到抑制。


▶️ 6到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6到12岁的儿童期,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真的喜欢他。


因为儿童进了学校以后,老师对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评价,经常可能会在学校里受到一些负面的打击,或者觉得不如别人。


这时候就需要从家长眼里看到,你们不会讨厌他,不会不爱他,给他一个可靠的保证。


但是儿童阶段的孩子比较容易招人烦,讲话颠三倒四,脾气也大,家长经常会不耐烦。


可无论如何,你必须要让他感觉到你很喜欢他,特别是他犯了错误后,要能站在他的情绪里理解他。


▶️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么他的行为会是很糟糕的,他永远也长不大。你只能相信他。一开始从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后完全相信他,那样才能像个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后才会得到一个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这几句话,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Part

06

教养问题答疑


1

关于兴趣


Q: 关于孩子的兴趣班,比如学轮滑,一开始很感兴趣,学了几次就不想去了,还有坚持了快两年的跳舞,现在死活也不肯去了,这种情况怎么办?孩子会不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轻易放弃的习惯?


A: 家长们就是瞎担心,谈不上什么养成不坚持的习惯。


实际上是,孩子根本没发现他的兴趣。


孩子是在成长过程当中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的,要到高中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师说:高中教育成功与否,就是看这三年孩子是否发现了自己想要专注的领域。如果找到了,那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


只要他知道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个领域,他高考都不会焦虑的。比如说他要做医生,那么有医学院的大学很多,就算没考上一流的大学,他可以进二流的大学。


因为是自己要学,跟被动去学的人不一样,他在大学里一定会学得很好,那就可以继续考到一流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样的。


2

关于抗挫折


Q: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 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帮助别人,这样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互相帮助,谁谁谁哭了,你要安慰他。谁没带伞,你就去帮他撑伞。


帮助别人会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会懂得考虑别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自我的力量强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对挫折。


 

本文为陈默老师的采访。

陈默,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已经积累了近万人次个案咨询记录。


转载自公众号“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爸爸真棒

( ID:babazhenbang )


你可能还喜欢

《妈妈们,你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