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李嘉诚一直是备受瞩目的人物,其商业决策和投资走向常常引发广泛讨论。玻璃大王曹德旺曾发表过一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指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要有政治自信,要讲政治并与国家保持一致。而李嘉诚家族的一些商业行为,恰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观点的重要性。
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在腾讯发展初期曾是其大股东。1999 年,马化腾创立腾讯不久,OICQ(QQ 的前身)用户注册数突破 6 万,随着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服务器成本不断攀升,腾讯急需融资。李泽楷的电讯盈科与 IDG 一拍即合,双方各出资 110 万美元,分别获得腾讯 20%的股份。然而在 2001 年,纳斯达克崩盘,电讯盈科因此前经历巨额收购案而资金紧张,急需回笼资金,于是李泽楷将其所持腾讯 20%的股份全部卖给了南非的 MIH 集团,作价 1260 万美元。这一决策在当时看似获得了超过 11 倍的投资回报,颇为可观。
但从长远来看,南非 MIH 集团持有腾讯股份后几乎未曾套现,按照腾讯如今的市值计算,其投资获利近 5000 倍。若李泽楷当初没有卖掉腾讯股份,以腾讯市值的持续增长,他极有可能超越父亲李嘉诚,成为新一代中国首富。曹德旺提及,李嘉诚家族正是因为看空中国,才开始清理资产,不仅出售腾讯股票,还将大量中国资产抛售,这一决策使其损失了 1000 多亿美金。
自 2013 年起,李嘉诚开启大规模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的行动,套现超千亿元并转投英国基建。诸如北京东方广场、广州西城都荟等项目纷纷被其抛售。这一系列操作引发舆论哗然,外界质疑其“看空中国”。尽管李氏家族以“商业周期调整”进行回应,坚称“爱国爱港从未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行为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此后,在 2022 年,由于英国政局动荡叠加脱欧后遗症,李嘉诚又突然折价抛售伦敦写字楼、英国电网等资产,被外界解读为“逃离风险”。
早在2014年,包括
招商局在内的4家国企曾与李嘉诚洽谈和记黄埔港口业务收购事宜,提出以1500亿人民币入股40%的股份
。当时国企认为合理市场价是息税前利润的10-12倍,而李嘉诚开价26-28倍,远高于市场预期,最终交易未能达成。
2025年,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公司拟以228亿美元
(约 1657 亿元人民币)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80%权益(
巴拿马运河两大战略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及配套物流网络和智能码头管理系统。
此次交易程序相对隐秘,在达成前几乎没有公开消息泄露,未经过公开招标程序,长和集团强调这是“纯商业行为”。但由于交易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港口,被视为美国构建针对“一带一路”的“反包围网”,引发了各界对中国贸易安全和全球物流话语权的担忧。
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咽喉要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承载着全球 6%的海运贸易量,且中国有 21%的进出口货物依赖此航道。此次交易引发了各界强烈关注与质疑,不少人认为其交易对象为美国“国家队”资本,且未按规定向中联办报备,性质较为严重。
相当于10年的货币通胀不算,现在还卖出多一倍的权益(80% vs 40%),这不就是赤裸裸的卖国求荣嘛!
曹德旺强调,企业家应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绑定,在自己赚钱的同时回馈国家。从李嘉诚家族的商业轨迹来看,因看空中国而进行的一系列资产抛售和转移,不仅错失了腾讯发展带来的巨额财富增值,还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商业舆论层面陷入被动。其在英国的投资也因英镑和欧元贬值遭受巨大损失,可谓得不偿失。
这一系列事件充分表明,企业家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单纯的商业利益出发,忽视国家的整体发展趋势和战略走向。只有与国家保持一致,顺应国家发展的大势,将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才能在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更为长远和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