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格力,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掌握核心科技”,但这是广告词啊,格力的空调和美的、海尔的技术的差别能大到什么地步呢?这种区别能否被消费者感受呢?这是要打问号的事情。
很多在格力上赚到钱的投资者,其实并不理解格力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它独特的商业模式——理解不到位,就很容易拿不住。
消费品公司的商业模式,最核心的就是两类:产品驱动和渠道驱动,而格力是一个标准的渠道驱动而非产品驱动的企业。
你在苏宁易购门店看不出格力卖得有多好,因为
它在全国有3万家专卖店
,平均每个县(区)10多家,只卖一个格力,而且主要是空调。而美的卖的东西除了冰箱洗衣机空调还有各种小家电,完全离不开家电卖场、商超这些KA渠道。
美的和渠道是松散的合作关系,
格力与专卖店的关系,就像老板与员工。
美的是请渠道帮助把产品卖给几亿消费者,
而格力是把空调卖给几万专卖店,这就是它们商业模式上的不同。
老板控制员工的方法是低薪高提成和更高的年终奖,而
格力控制经销商的方法就是“返利”
——18年的销售返点,到19年才会陆续给经销商,还怕你不卖力卖空调?
开格力专卖店规模都不大,经营者都是小老板,用这么多来辛辛苦苦节省下来的钱开了一家小店,格力就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
如果你还是想象不出这种模式的优势,你可以用传销帮助理解——业务员们要自己把货全部吃进,自然骗天骗地也要发展下线,把货再卖给他。
空调是受房地产周期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但
格力通过各地销售公司,可以把几万专卖店作为库存的“蓄水池”,
平抑了周期波动,
所以格力在空调销售上的周期性小于其他对手。
管理这3万家专卖店的格力区域销售公司同时又是格力的二股东,利益完全捆绑。
空调是大家电中价格战打得最少的子类目,因为“友商们”都知道格力有几万家专卖店一起扛着亏损,打几年都不怕,格力不主动打“价格战”,大家已经“阿弥陀佛”了。
营销渠道是消费品行业和制造业最本质的不同,制造业一般只面对几个大客户,议价能力是很弱的。Apple去年销售不好,导致15/16年A股风光无限的苹果产业链的企业几乎全军覆没。
而消费品公司因为下游是几百万上千万消费者,对价格的控制力很强,而消费品行业最容易创新的地方也在于如何控制经销商。
格力的商业模式胜在“简单”,难的是对经销商的“高度控制”
,想一想,如果一家公司有几万名员工,又分散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市县区,这种管理难度可能只有董明珠才能做到。
格力和OPPO、Vivo本质上是同一类商业模式,核心是“极佳的产品体验”和“高毛利控制海量终端”,
所以董明珠想做手机是有道理的,如果早几年介入,也一定是有机会的。
理解了渠道,你才能理解格力,买格力本质就是赌董阿姨对渠道的控制力,所以格力混改的消息一传出,立刻两个涨停。
在我看来,五年以内,18倍预测市盈率以内的格力,可以闭着眼睛买。不是因为它能涨多高,而是跌不深,就算跌下去很快又能爬起来——这是最能提现消费股投资优势的地方。
当然,我敢这么说,是因为空调在所有的家电中,是一个特别的类目,导致
它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渗透空间。
一个家庭,从小两口到三代同堂,冰箱一个就够了,空调却从一个、两个
增加到
三个、四个;而且,冰箱质量不好,再混个一两年也没问题,但空调要是制冷效果不好,噪音大,这可以“要了亲命”,是一分钟都不能忍受的事。
这就是消费品商业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消费偏好。
(渠道管理是普遍散户非常陌生的领域,这部分其实写一下子写了四千字,太长了,大部分放到下一篇,专门讲几个A股渠道管理最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