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地球知识局
人文+地理+设计=全球视野新三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国家地理  ·  9张图,带你看中国最美冰瀑!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很多人错的地理常识,地理老师都哭了 ·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珠江不是一条河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地球知识局

日本人对台湾有过哪些“贡献” | 地球知识局

地球知识局  · 公众号  · 地理  · 2017-05-01 20:00

正文

(⊙_⊙)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识局微信公号ID:diqiuzhishiju


本文为我局的第 156 篇观察文章,今天我们讲讲 台湾米 的故事

文字:小米桶   |  制图:孙绿  |  编辑:大绿


2017年4月15日,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台南乌头山水库的一座铜像,被人割断了头颅。


铜像原样


工作人员在修复铜像


此事一出引发热议,铜像是一位名叫 八田与一 的日本人,他只是一个 水利工程师 ,治理一方穷山恶水确也有功,生平与政治毫无牵涉,招惹到这等断头之灾, 只因为他的背后有着台湾米的前世今生。



台湾的稻米,同台湾的人一样,都是渡海而来的。


本地原住民最早的食物,除了 番薯 芋头 这些根茎类,有一种黍米,也就是俗称的 小米 ,还有一种耐旱的陆稻,这两种谷类都主要栽种在土地贫瘠,缺乏灌溉的山区部落中,猜测是随着南岛语系的原住民一同从异地迁徙而来的,详细的来源和时间已无处可考。


这个靠海洋传播的文明,很值得研究下


以渔猎为主的原住民,对种植的理解和驾驭,长期停留在原始状态,几乎不能称为“农事”, 他们把小米当作是圣物一般,是祖先的恩赐的奇迹 ,无论是栽种、收获、还是食用上都有相当多的禁忌,例如不能让陌生人接近小米田,收割时不能用铁器,生殖器短小的男性不能参加小米的耕种,等等。


“在来米”时代

随着航海的发展, 从荷兰人为扩建殖民地召集汉民赴台垦殖,到郑成功父子为反清复明鼓励军垦农场, 大批渡海而来的福建、广东农业移民带来了种米,台湾人叫做 “在来米” ,还有种植用的工具和技术,拥有宽阔平原的西台湾,是种植的最佳场所, 此时,台湾最早的农业生产才真正开始


东侧沿海平原确实过于狭小了


“在来米”是日本人留下的名字,大致可解释为“这个品种在 日本人来时就已经存在 ”,学名叫做 “秈米” ,也就是广东地区常见的 丝苗米 ,米粒长形,粘度差, 由荷兰人登陆台湾后引进。


在来米长这样


那时在台汉民以每十户为一个单位 向荷兰人承租土地,另外赠送稻种和农具。 荷兰人从印度进口一百二十头耕牛,供农民租用,后又引进各种蜜源植物,培育蜜蜂与蝴蝶,增加授粉,提高农作物产量。


明郑时期, 国姓爷父子携带近十万士兵和家眷,在台湾安家落户后,为了军民需食, 实行“屯田制”,令士兵参与耕种稻米, 开拓台湾西部,台南和高雄,拓荒的脚步越走越广。此时,台湾的稻米已经一跃成为物产的首位。


黄色部分 为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稳固掌控区域,其实小得可怜。这个阶段确实主要是在西海岸尤其西南地区搞经济建设。


郑氏政权被清朝取代后,虽有渡海禁令,但私下汉人的偷渡从未停止,后期赴台禁令取消, 全岛已皆有汉人移居,充足的劳力使得全岛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人们开始构筑水利系统,变旱田为水田,粗放耕种改为 精耕细作, 农田不再只集中于西部平原,而是一口气扩展到北部和东北部。


西部、北部、东北部,如今亦是台湾繁荣之所在


期间更有改良品种 “双冬稻” 出现,可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连战的父亲连横曾在《台湾通史》中写道:“台湾为宇内奥区,土沃宜稻。初辟之时,一岁三熟,故民无饥患。又能以其有余,供给漳、泉,以取其利,故国用无匮”,可见 清朝的台湾已一跃成为“闽粤粮仓” ,成为大陆沿海地区重要的稻米来源。


蓬莱米时代

马关条约之后,台湾进入 日据时期。 日本人对于这种米粒比较松散的长形秈米很不习惯,他们更偏爱稻米的另外一个品种- “粳米” ,外形短而粗,米粒浑圆,粘度大,例如知名的 东北五常大米


蓬莱米


台湾总督府因此还成立了 农业研究所 ,从日本本土引进稻种,专门培养适合日本人口味的台湾粳米。可惜的是,台湾毕竟与日本自然环境不同, 新米开发了10多年竟无收获。


这个难题,直到1922年,一位名叫 矶永吉 的日本人,在契而不舍的走访各地,寻找与日本相似的地理环境后, 在阳明山的竹子湖周边,完成了日本稻与台湾米的混种与采种的试验。


竹子湖四周


1926年,在第10任日驻台湾总督-伊泽多喜男的任内, 矶永吉培育出的这种新型粳米被介绍给日本民众, 命名则借用“蓬莱仙岛”的意境,将此米定为“蓬莱米”。蓬莱米不仅口感好,可一年二熟,单位面积产量比传统的在来米高,亦适合酿酒, 因此将台湾稻米产业推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蓬莱米之父”——矶永吉


因为成功开发台湾粳稻栽培要领,矶永吉获得终身免费食用蓬莱米的礼遇……


高产的蓬莱米,使得台湾的 经济主轴从蔗糖转为稻米 。日本殖民统治的策略,是以“工业日本,农业台湾”为基础政策,因此派来各类农业人才,锐意用各种方法改造台湾水土。 前文所提到的八田与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


嘉南平原 ,是台湾最大的平原,总面积有4500多平方公里,涵盖了云林、嘉义、台南、和高雄好几个行政大区。


这里气候温和,日照时数充足,唯一的缺点就是 少雨和缺水, 土壤盐分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八田与一在考察此处后,提出“官佃溪埤圳计划”。


嘉南平原与浊水河流域


首先,在台南市官田区乌山岭建造 乌头山水库 ,当时为东亚第一大, 全世界第三大的水利工程。 水库蓄水后分出南、北两条灌溉干线,30多条支线,分区灌溉农田。


接下来是 改造浊水溪, 在浊水溪流经的云林、嘉义、南投三县开通3条引水口,分引浊水溪的水流入缺水地区,并开16条支线和34条分线沿路灌溉。


乌山头水库,雅称为珊瑚潭


日治时期嘉南大圳林内制水门


施工时的场景


接下来是 改造浊水溪 ,在浊水溪流经的云林、嘉义、南投三县开通3条引水口,分引浊水溪的水流入缺水地区,并开16条支线和34条分线沿路灌溉。


浊水溪的水量确实是相当丰沛....


此计划始于1920年,耗时10年完工。据说当这个庞大的工程完成之时,水流沿着蛛网一般交错的支线和分线蔓延开来,干燥的嘉南平原被注入生机,成为台湾最主要的农业产区, 原本只有5千公顷的水田,大幅增加到15万公顷, 增加达30倍之多,每公顷稻米产量也增加4倍以上。


仰赖水利工程的广阔农田


嘉南平原的灌溉面积与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八田与一 在太平洋战争中期,一次前往菲律宾的途中,所乘军舰被盟军的突袭炸毁, 葬身太平洋。 八田的 妻子 则在日本投降后, 在乌头山水库自沉, 为丈夫的事业殉死,有人感念八田的功绩,于是在水库立碑造像,以表纪念。


八田与一妻子的铜像


嘉南大圳的功效,有目共睹, 1930年建成直到现在世人都在受惠,可为什么设计者会卷入争议, 这个要从老一代的台湾人口述中寻找答案。


作家 刘兴钦 在记载他童年的 《小村故事》 中写道,白米 必须缴纳给粮库 ,友人家私藏了一些,长辈便被日本警察带走;刘兴钦家里想存一点白米,只好 藏在先祖的骨灰瓮里 ;或有灾年,农人亦不心疼,皆言 被虫吃强于被日人征粮。


而大圳建成数年后,台湾人每年的 稻米消费 比较日据初期, 减少了20%, 番薯的消费量却增加了40%,并且蓬莱米虽然增产,但是殖民政府把收购价压到更低,农户还要 被迫缴纳嘉南大圳的水租, 生计依旧难熬。


可见殖民时期下的建设,能否真的造福平民百姓,还是有争议的。


另外,日本殖民政府对台湾农民的压榨,也让台湾西南部的高雄凤山一代,成为台湾无产阶级的发源地,这里诞生过 第一个台湾农民组合 ,创办人有简吉,谢雪红等,他们日后都成为 台湾左翼社会运动 的骨干。


作家杨渡所写的《简吉──台湾农民运动史诗》


尴尬的是,5月8日就是八田与一的纪念日,他的头似乎还没有找到。


断头一事,其实是在 效仿另外一个建设过台湾的人-蒋介石 ,因为二二八和白色恐怖,老蒋的雕像常被本土意识的人士做些手脚,可是事实总不能一昧的过度美化或丑化,后人还是应用“就事论事,恩怨分明”的态度,才能真正的超越历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国家地理  ·  9张图,带你看中国最美冰瀑!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这里才是江南水乡之夜!
昨天
中国国家地理  ·  夕阳,白鹤,和鹳雀楼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很多人错的地理常识,地理老师都哭了
2 天前
中国国家地理  ·  珠江不是一条河
3 天前
健康常识百科  ·  真正的朋友,越久越真,越淡越纯
8 年前
经济学人双语精读  ·  经济学人丨中国和气候变化问题(上)
7 年前
互联网分析沙龙  ·  奔驰的新广告,据说90%的人都看吐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