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投资家
投资家网(www.investorscn.com)是国内知名的资本与产业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平台聚集数百万优秀创业者、资深PE/VC、投资银行家、上市公司及实业高管、专家学者等,致力于构建起资本、产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生态服务体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汇易咨询  ·  JCI观察:2025年1月印度棕榈油进口创1 ... ·  2 天前  
BCG波士顿咨询  ·  借力AI,推动车企创造更多现实价值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投资家

“过气网红”绿茶,又IPO了

投资家  · 公众号  ·  · 2024-06-27 20:30

正文

昔日餐饮界宠儿,如今在资本市场边缘试探。

作者 | 信瀚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昔日餐饮界宠儿,如今在资本市场边缘试探。
绿茶餐厅,这个曾经的 餐饮界“初代网红” ,带着它的招牌烤鸡和面包诱惑,再次站在了港交所的门口。
这一次,它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试图在第四次冲击中敲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想当年,绿茶餐厅以其别具一格的 江南风味和融合菜品 吸引了无数消费者排队等候。那时的它,可谓是风光无限,成为了餐饮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可如今,时过境迁,绿茶餐厅的辉煌早已不再。消费者对它的热情逐渐消退,门店前也不再有昔日的长队。其 翻台率持续下降,菜品创新乏力,品牌形象也逐渐老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即便如此,绿茶餐厅仍未放弃上市的梦想,渴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重振旗鼓。然而,资本市场是否会对它青睐有加呢?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毕竟, 前三次的失败,已经让投资者对它的信心大打折扣。

老品牌的自我救赎
绿茶餐厅,曾是餐饮界的璀璨明星,以其独特的融合菜和亲民价格,在餐饮界崭露头角, 成为“杭城三剑客”之一 吸引了无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2008 年,绿茶餐厅在杭州西子湖畔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其别具一格的装修风格, 将江南水乡的韵味与现代简约的设计相融合,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
菜品更是 融合了各地的特色风味,既有川菜的麻辣鲜香,又有粤菜的精致细腻,还有江浙菜的清淡爽口 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此外,绿茶餐厅的价格也非常亲民,人均消费仅在 60 元左右,这使得它成为了 许多年轻人聚餐的首选之地。
随着口碑的传播,绿茶餐厅迅速在全国扩张,门店数量不断增加。从 2008 年的第一家门店,到 2018 年的 77 家门店,再到 2021 年的 185 家门店,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也持续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绿茶餐厅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高翻台率。
门店前常常排起长队, 消费者为了品尝美食,不惜等待数小时。 其鼎盛时期, 翻台率高达 6-8 / 日,单店客流量甚至能达到日均 1500 成为餐饮行业的佼佼者。
然而,辉煌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口味的变化以及自身经营的问题,使得绿茶餐厅似乎 逐渐失宠,业绩逐渐下滑,品牌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曾经门庭若市的门店,也变得冷清了许多。
绿茶餐厅的翻台率,曾经是它的骄傲,如今却成了它的致命伤。
在餐饮行业,高翻台率意味着餐厅能够在有限的营业时间内,接待更多的顾客,创造更多的收益。是衡量餐厅生意兴隆与否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顾客的流失和人气的衰退。
绿茶餐厅翻台率从 3.48 次的高峰,跌落至 2.62 次的低谷, 其背后隐藏的是客流量的减少,是人气的消散,更是绿茶吸引力下降的明显信号。
更为严峻的是, 绿茶餐厅的前三次 IPO 均以失败告终。 这不仅让投资者对其失去信心,也让绿茶餐厅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坎坷的上市之路
绿茶餐厅的上市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
2021 3 月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以来,绿茶餐厅便踏上了这条崎岖的上市之路。然而, 命运似乎对它并不眷顾,三次 IPO 均以失败告终。
2021 9 月,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因 财务单位矛盾 等问题被指存在信息出错。这一失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 瞬间引发了市场的质疑与担忧,随后招股书失效, 绿茶餐厅的上市计划遭遇了重大挫折。
202 4 月,绿茶餐厅 再次递交招股书,希望能扭转局面, 但命运再次开了个玩笑, 招股书再次失效, 这无疑是对绿茶餐厅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2022 4 8 日, 不屈的绿茶餐厅第三次递交招股书, 并于三天之后通过聆讯,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然而, 最终的结果却依然令人失望,绿茶餐厅的上市梦想再次破灭。
这一系列的失败,让人们对绿茶餐厅的上市前景,产生了质疑。而在这背后, 财务状况成为了绿茶餐厅上市的绊脚石。
从其披露的财务数据来看,绿茶餐厅的 净利润波动较大。 2018 年至 2020 年,净利润分别为 4440.1 万元、 1.06 亿元和 -5526.2 万元。 2021 年至 2023 年,净利润分别为 1.14 亿元、 1657.9 万元和 2.96 亿元。
这种不稳定的盈利状况,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担忧。
此外,绿茶餐厅的 招股书还曾多次出现信息披露错误, 这也让投资者对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例如, 将“流动负债总额”写成了“流动资产总额” 等错误,让人对其财务报表的准确性产生了质疑。
除了净利润波动和信息披露错误外,绿茶餐厅的成本控制也存在问题。
其招股书显示, 2021 年至 2023 年,绿茶餐厅的成本分别为 16.09 亿元、 17.47 亿元和 25.54 亿元,成本增长速度较快。其中, 食材成本、员工成本和租金成本是主要的成本支出项目。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绿茶餐厅的盈利能力将受到进一步的影响。
在中国餐饮市场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尤其是休闲中式餐厅领域, 绿茶餐厅犹如逆水行舟,面临着诸多强大对手的围追堵截。 西贝莜面村、外婆家、海底捞等知名品牌,它们在菜品、服务、品牌形象等方面皆具备强大竞争力,给绿茶餐厅带来了巨大压力。
近年来, 餐饮业的 IPO 之路在港交所可谓举步维艰, 绿茶等品牌纷纷受挫。
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 市场饱和与增长瓶颈 这一共同挑战。简单而言, 餐饮市场已过于拥挤,新的故事和创意愈发稀缺,老品牌要想推陈出新,难度可谓与日俱增。
绿茶餐厅的发展历程,恰是这一挑战的生动写照。尽管绿茶在招股书中展示了其扩张计划和财务数据的改善,但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和吸引力却逐渐减弱。
投资者对于餐饮行业的新鲜感不再, 他们更看重的是持续的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消费时代, 老品牌要想在资本市场上翻红,得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招。
绿茶的问题,不在于它不够好,而在于它没能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为什么投你”的理由。 绿茶的挑战,亦是所有餐饮品牌的挑战。

难逃“过气网红”标签
性价比,曾是绿茶餐厅的一大卖点。
然而,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 绿茶的性价比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5 元的拍黄瓜到 18 元的麻椒脆黄瓜,价格的翻倍增长,让原本以平价著称的绿茶,变得不再亲民。
年轻人是绿茶餐厅的主要消费群体,他们 对价格敏感,追求高性价比 的就餐体验。
绿茶餐厅价格的上涨,无疑会影响这部分顾客的消费决策。在他们看来, 如果花费更多的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价值回报,那么绿茶餐厅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绿茶餐厅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价策略,找到平衡点,既能保证餐厅的盈利,又能维持顾客的忠诚度。同时,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菜品和服务,来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物有所值。
菜品是餐厅的灵魂,创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绿茶餐厅在菜品创新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尽管每年推出众多新菜品,但真正能够吸引顾客、成为招牌的却寥寥无几。顾客对绿茶的记忆,仍然停留在最初的那几道经典菜品上。
这一现象反映出,绿茶餐厅在菜品研发和创新上的不足。在餐饮行业,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如果餐厅不能提供新颖、有特色的菜品,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绿茶餐厅需要加大在菜品研发上的投入,紧跟美食潮流,结合顾客的口味和需求,推出更多有创意、有特色的菜品。同时,通过定期更新菜单,保持菜品的新鲜感,吸引顾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品牌形象,是餐厅吸引顾客的另一大法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绿茶餐厅的品牌形象逐渐显得老化,与年轻、时尚的餐饮品牌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绿茶餐厅在装修升级、服务提升等方面的努力,虽然体现了其追求高端市场的决心,但也暴露了其在品牌转型上的困境。
年轻消费者追求的是个性化、有创意的就餐体验,而不是单纯的奢华和传统。
绿茶餐厅需要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品牌升级和创新。通过引入时尚元素,打造年轻化的品牌形象,来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加强与年轻消费者的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提升品牌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然而,绿茶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 性价比的消失,动摇了年轻顾客的忠诚;菜品创新的停滞,暴露了品牌老化的现实;品牌形象的老化,更是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失声色。
这些困境,绿茶若不能一一破解,即便 IPO 成功,也难保不会再次遭遇市场的冷眼。
在这场与资本的博弈中,绿茶能否逃脱“过气网红”的标签,再次以创新和活力证明自己,不仅是一道难题,更是一场生存之战。
或许,绿茶餐厅该问问自己,是真的准备好了迎接市场的检验,还是只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毕竟, 资本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这一次,绿茶餐厅能否打破魔咒,我们拭目以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