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建,西泽研究院院长、教授。
今年
2
月,江苏某县级市平台违约在即,市场在等着城投债打破刚兑第一枪。然而不到一个月,就传来国开姨全盘兜底的消息。剧情急转,从风雨欲来变成岁月静好。
来源:搜狐财经
5
月,央妈毫无征兆的宣布对xx银行接管,并提出超过
5000
万的同业存单不全额兑付,引起银行间一片哗然。然而又是不到一个月,同业坊间奔走相告,说央妈改变主意全额兑付。这个消息不管是不是真,但客观上的确对恐慌情绪有很大的平息作用,本来拆借困难的一些小银行又恢复了往常。
6
月,多家非银机构质押式回购出现违约征兆,随后称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被警告不允许违约,否则停掉部分业务资格
......
违约潮如我们去年研究报告
《从金融周期衰退看当前的流动性危机》
预言的,已经从小微、民企,蔓延到了城商行、农商行和非银等金融机构。流动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家都指望着央妈和开姨灭火。但理论上央妈和开姨的基础货币,无法完全兜住刚兑信用创造的广义货币。最近几次
“
局部拆弹
”
破刚兑的做法也基本上没有成功,因为在信用市场上
“
局部就是整体
”
。
刚性兑付下,生长出一批体量庞大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的
“
金融巨婴
”
。金融改革滞后,信用体系
“
大锅饭
”
,银行和地方政府竞相滥用国家信用是问题的根本原因。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理解信用体系的多米诺骨牌结构及其脆弱性,从财政体制改革入手解决金融问题。因此,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成效,关键还是要看财政供给侧改革。
本文将分上、下两篇具体探讨。
目录
上篇:
一、打破刚兑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二、多米诺骨牌结构与局部拆弹的风险
三、信息、信念与信用市场的风险板结
下篇:
四、周期尽头:当经济下行,抵押品衰竭,资本品价格不再上涨
五、解决思路:管住增量+置换存量+加强问责+财政改制,培育“投行+资本市场”双支柱体系
以下为正文部分。
一、打破刚兑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如果问当前最大的宏观风险是哪两个,显而易见,外部是
与美脱钩
,内部是
债务拆弹
。债务拆弹这个话题,在前几天陆家嘴论坛上几位领导都不约而同的提到。
还是要再提一提金融供给侧改革。它是防风险攻坚战的新阶段,或者是深化阶段,标志着开始从宏观转向微观,从面转向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金融反腐抓人,不到半年已经有多位高官落马或出事,恐怕这才是刚刚开始;二是债务拆弹,随着上一轮债务投放开始步入集中偿付期,违约暴雷不断出现,如果央妈不出手,可能要火烧连营发生系统性风险。
用钱赎买稳定容易,打破刚兑才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硬骨头。但是积重难返,刚性兑付早已经是中国金融体系扭曲变异和沉疴积瘤的根本原因。两百多万亿元总债务,至少三分之一是建立在刚性兑付结构上。这些债务本身是看在有政府背书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在要釜底抽薪?
这不过是计划经济吃
“
大锅饭
”
在金融市场的表现,赚钱是自己的,出了事国家一起担。多年前,一个银行的董事长曾经说,我们也知道这些贷款政府肯定还不了,但是党和国家会让地方政府破产吗?这些平台业务我们不做其他银行就会抢去,反正有国家兜底,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大力去做。在政府端,一个市长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在位的时候不抓紧借债发展经济那不是傻子吗?
当地方债的口子打开,中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
——
地方政府经济锦标赛,就变为了地方债务锦标赛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央地财权事权不对称,与债务久期比行政任期较短,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不够独立。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金融改革严重滞后,信用市场吃
“
大锅饭
”
,缺乏有效的债务和预算约束机制。更严重的是,最近几年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各部委发布的几十份重要文件,到了执行层面基本都
“
束之高阁
”
。因为财政层面的东西没有动,单纯要在金融层面开刀基本没有效果。
症结的根源是这样层层递进的:央地体制
-
财政分权
-
预算约束
-
债务纪律
-
融资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十八大报告重点提出的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近几年进展缓慢。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一个比较坏的结构上累积了大量的信用,这些信用在账面上还是优质资产,但本质上却没有收益率可言。但是,庞大的广义货币创造却以此为锚,为资产泡沫和滞胀埋下了伏笔。
三年前,看到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高层下决心打破刚兑。无论是三年前的资管新规还是今年的政府投资条例,实际上都是想重新明确金融与财政,信用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十八大提出的,正确界定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改革方案,各项政策落地的效果并不理想。
金融供给侧改革以破刚兑为主要任务,也就是所谓的
“
债务拆弹
”
。破的对象,无外乎人和机构两个层面。金融反腐抓人,是在人事层面
“
破刚兑
”
,本质上是严肃财政纪律,以儆效尤。下一步就是要在机构层面破刚兑,主要是一些野蛮生长、问题丛生的中小银行。
总之无论如何,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了。刚性兑付就像一直断不了的奶,严重扭曲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自主能力,最后培养的都是一个个看上去资产规模巨大,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毫无服务能力的
“
金融巨婴
”
。所以,新时代中国金融业才呈现出一个巨大的结构性矛盾:
日益膨胀雄居全球的资产规模,与服务新动能和群众美好生活的能力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二百多万亿的银行资产规模,另一方面是仍然得不到足够支持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以及越来越多的金融消费者受损事件。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本意,应该就是要解决这个结构性矛盾。
二、多米诺骨牌结构与局部拆弹的风险
现实的效果是,打破刚兑喊了很多年,但除了信用最外围的P2P等被部分
打破外,整体上并没有明显的改观。
2019
年以来,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人们开始对打破刚兑产生了新的预期,尤其是当
bsb
被央妈接管以后,感觉一个新的时代要来临。刚性兑付一天不打破,国家信用滥用、劣币驱逐良币和杠杆野蛮扩张等问题一日就解决不了。
于是在债券市场上,交易员们开始等待打破
“
城投债神逻辑
”
的第一枪。但是当几家城投债濒临违约边缘,打破刚兑的历史性时刻似乎即将来临的时候,整个城投债乃至整个地方债市场立即陷入一片恐慌。有个交易员说,那时在同业
QQ
群里一片死寂,仿佛能听到
“
冰层断裂
”
的声音。于是整个市场不仅发行利率陡然升高,认购热情直线下降,二级市场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貌似几万亿的城投债将会立刻加入抛售潮。与此同时,包装在非标里的平台和地产债务也陷入绝境。
此时政策层才明白一个早就该明白的道理:
在信用市场上,
点就是面,一就是多
,
局部就是整体
。长期累积的刚兑结构,已经形成了一个显而易见的
“
多米诺骨牌
”
系统。
最后的结局,无言又熟悉,一遍一遍的昨日重现
——
国开姨拿着央妈的信用或钞票给出问题的城投和平台们兜底。经过几天的流言蜚语和恐慌焦虑,重新回到了岁月静好,城投债的神逻辑继续
“
神
”
下去。有了开姨的背书,债券市场的画风突变,原来四处求钱的城投公司一下又坐回了甲方的
C
位,而陷入资产荒困境的银行和券商投行们,从原来的避之不及又变回了跪求的乙方。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银行同业间。央妈突然宣称对包商银行接管,同时公布高于
5000
万元的同业存单可以协商,也就是不能全额赔付,并根据额度区间给出了不同的比例。于是这个事件在银行间又引起轩然大波,学者们兴奋的宣布
“
同业业务打破刚兑的时代到来
”
。
然而又是一个相似的故事,银行间开始弥漫出恐慌的情绪,地方银行的
NCD
开始遭遇城投债一样的险境,有些小银行出现了同业存款挤兑的苗头。于是不到两周的时间,同业江湖中传来央妈全额兑付的消息。消息不管真假,但客观对平息银行间恐慌情绪起到了巨大的平息作用。不久,同业间恢复了往常的平静,小银行的拆借价格逐渐回落。
从最近几次即将打破但又不得不兜底的刚兑来看,形势的复杂性可能超出政策层的想象。刚性兑付,从原来的一种信用隐形担保,到城投债的信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生态。十几年财政与金融的纠缠,形成了斩不断理还乱的
“
刚兑文化
”
,与金融供给侧改革期望形成的
“
信托文化
”
形成对峙。
因此,打破刚兑绝非易事,不可能靠简单的发几份文件就可以解决,它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风险的拆弹或手术。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很难采用过去我们常用的渐进式、局部式改革。本质上,打破刚兑是一个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动态博弈过程:
当金融机构测算出打破刚兑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就会对赌监管层不敢打破,进而变本加厉扩张业务规模形成更大的
“
大而不倒
”
,进一步加剧多米诺骨牌结构的脆弱性。
更严重的是,当这些金融利益集团彼此间,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绑定了在一起,形成了风险板结和预期共振,局部拆弹的方法就变得更加困难。信用市场是一个信息、信念、信任乃至信仰错综交织的市场,比商品市场复杂的多也脆弱的多。三十年前商品市场的价格闯关都引发了巨大的海啸,现在信用市场的窗口也绝不可能风平浪静。对此政策层,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应该有充分的准备。
三、信息、信念与信用市场的风险板结
信用市场与商品市场不一样的地方,斯蒂格利兹已经研究过,他定义的一个词是
“
信贷配给
”
。当利率(信用市场价格)超过一定水平,价格将无法在市场配置中起作用。用通俗的话说是,你关心的是利息,人家盯住你的是本金。
也就是在信用市场上,你给出的收益越高不一定需求越大,这跟商品市场不一样。相反,在某种微妙的时刻,利率一反常态的高,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猜疑。比如
“xx
行今天借钱,高出平时
300
个
bp
,一定是要出问题了,千万别踩雷
”
。同业间利率可调整的空间不大,所谓的风险溢价是在一定的区间内,超过某个临界值,利率的大幅提升并不能提高信用品的需求。
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认知差异也可以形成套利空间。前几年的
P2P
市场靠的就是提高价格来提升吸引力,对于一些缺乏金融知识或缺乏风险意识的投资者,他们对风险的认知度不高,更看重定价却忽略了违约风险。最后导致一地鸡毛,很多人付出一生的储蓄,才明白信用品市场的残酷。
对政策层来说,要打破刚兑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信用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首先是
信息不对称
,这是信用市场的基本特征,一切风险分布和积聚,一切动态和多主体博弈,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之上。一般来说,与借款人相比,债权人在信息占有上往往处于不利的位置,导致信用中介的产生并形成利差溢价。而信用中介也为了最大化降低信息不对称对自身的不利影响,寻找有抓手的信用主体,这个抓手有两个,即抵押品和更高层级的信用。这是银行拥挤做平台和房地产的逻辑。